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013-08-16丛迎九曲桂东
丛迎九 曲桂东 姜 荣
(威海职业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10)
自2006年示范院校建设开始,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开始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2010年又结合山东省教育规划课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例》,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理念,紧紧围绕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面向的岗位群与学生职业能力定位
在我国加快深化经济改革,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生存,就要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本地区行业企业急需的具有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与山东半岛电子信息产业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相适应的。2006-2009年,我们通过对山东二百多家企业的调研和分析,明确了在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完成一个电子产品生产的基本程序和所需要的岗位,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电子专业职业岗位群图
自2010年开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研究后,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山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四地市用人在500人以上的中小微企业再次进行了精细化调研,设计了相应的调研表,并回收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提炼,得出职业岗位、专业能力、专业领域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当然,在职业岗位及学习领域中一些职业能力是相互交叉的,在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要求。
基于职业能力分析构建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课程体系构建的质量关系到一个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能否被社会认可。一个优秀的、可行的、实用的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有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构建,并以此为基础重构教学内容,使之满足业界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因此,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就成为必然。
表1 职业岗位、专业能力、专业领域关系表
我们根据调研所得的岗位群及各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并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教学理念,构建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借鉴“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组织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
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根据岗位群情况,采取“六步工作机制”,即企业技术专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校专家归并行动领域→行业专家论证行动领域→学校专家开发学习领域→校企专家论证学习领域→校企专家确定学习情境,实现了校企专家共同参与课程体系设计。采取“四阶段分析法”,即通过工作岗位职责“解析法”实现从岗位职责到工作任务的选取,通过工作任务“归并法”实现从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通过工作任务“还原法”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获得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特色教材、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等教学成果。
(二)以多层次职业实践完善课程体系
职业实践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职业实践主要分为识岗、跟岗、顶岗、毕业实习等环节。“识岗”是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方面的教育,通过识岗使学生对本专业的总体情况有所了解,明确将来的就业方向,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及早进行学习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跟岗”一般在第二学期安排一周的时间到企业,跟着企业技术人员,观察、认识生产线,感受企业文化,通过跟岗,使学生对将来的就业岗位有清晰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和奋斗目标。“顶岗”和“毕业实习”则是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一系列真实的工作,通过这种切实的职业实践,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学校就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威海职业学院按照 “先进性标准、实用性功能和体系化布局”原则,以强化产学研结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实践教学条件的体系化建设,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以“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为抓手,重点加强校内教学工厂的建设,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有效地解决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及“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的培养等问题,使产学研结合真正落到实处。“五位一体”工学结合教学平台如图2所示,该平台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就业能力训练五部分组成,形成一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阶梯式的、完整的职业训练平台。
图2 “五位一体”工学结合教学平台图
1.构建“虚拟教学工厂”,创新一体化教学。“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也是其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学工厂理念就是在学校的教学环境中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通过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创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借鉴这种理念,将“虚拟教学工厂”引入课堂,创新一体化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全程职业模拟过程,突出了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使课程凸显较强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2.校园内“筑巢引凤”,校企共建“教学工厂”。仅仅具有“虚拟教学工厂”还是不够的,为了更深入地体现企业的精髓,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筑巢引凤”,校企共建了真实的“教学工厂”。以“产权联结”为纽带,通过“双向嵌入”,在2006年,创建了校内教学工厂——“威海天信电子有限公司”,创新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学校为企业提供场地、设备、人才资源,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人员,引进企业文化,按企业模式经营,生产现场就是教学课堂,教学工厂的产品就是学生实训的载体,学生在生产中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在学习中完成“工作性学习任务”,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校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的问题,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从校内教学工厂成立至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已安排了5届学生、6000余人次的学习和实践,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双赢。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利用专业配备的电子创新工作室、智能机器人工作室等开展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创办了电子爱好者协会、KAB创业联盟等多个学生团体,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至今结出累累硕果,我院学生在省、市级电子创新大赛中名列前茅,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中也荣获一等奖,每年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不少于10人。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
职业能力培养的成效
课程体系构建是否成功,需要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验证。其一,课程体系构建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是否得到学生的认可;其二,课程体系构建是否适应业界职业标准,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
经过三年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深化改革,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学生满意,企业满意,社会满意,学校满意。本专业毕业生近三年的平均就业率达到98%,专业对口率达到90.1%,每年本专业都有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案例,用人企业对我院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赞不绝口,社会反响良好。由此可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有效与成功的。
[1]任艳斐.以职业能力为标准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J].职业时空,2008(1).
[2]蒋勇.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2011(8).
[3]孙淑萍.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高职课程设置[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