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品牌企业的订单培养模式探讨
2013-08-16吕其惠
吕其惠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50)
工程机械属于规模相对偏小的行业,工程机械人才需求的爆发性增长出现于最近五年。目前,职业院校工程机械专业更多地着眼于规模扩张,以解决行业企业对工程机械人才的需求问题,工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工程机械专业校企合作仍处于学生毕业前与企业签订用人订单、为企业定向输送人才的低层次起步阶段,专业教学改革进程缓慢。目前,尚无具备引领作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校企合作新模式。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种种问题:(1)学校不够重视,合作定位不准;企业积极性不高,参与动力不强,不能形成长效机制;(2)小型企业订单人数过少而无法组班,无力或者不愿意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笔者以工程机械类专业为研究目标,探讨实施具有专业特色的“品牌生产厂主导下用人单位多方参与的校企合作订单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
建设品牌企业区域能力发展基地,完善三方①校企合作机制
工程机械作为高端制造业的产品,种类较多,技术含量较高,价格昂贵,且技术发展较快。生产企业营销模式绝大部分采取区域代理制,产品技术服务由代理商完成。代理商无力或者不愿意投入长期资源建立培训中心,从职业院校招聘毕业生需要送到生产厂技术培训中心进行半年左右培训才能上岗,用人成本较高。由于人才需求量爆发性增长,生产厂技术培训中心也难于应付巨大的培训需求。职业院校工程机械专业设备多为施工单位淘汰下来的落后机型,更新速度缓慢,学生所学无法与新技术对接。为了提升学生竞争力需要引入企业资金和技术力量促进专业实训设备与技术的发展。
按多方共同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洽谈和引导大型品牌生产厂、产品代理商与学院共同在工程机械专业建立区域职业能力发展基地。区域工程机械能力发展基地由品牌生产商与代理商投入设备和维修工具,学院提供场地,按企业要求共同建设,合作方共同使用。这解决了学院专业实训设备不足、设备落后、技术与市场脱节等问题;品牌生产厂将区域技术培训中心移到学院,减少了场地和基建投入,年培训量大幅增加,为实现对客户进行优质技术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代理商的员工培训将会更加方便灵活,缩短了培训时间,降低了员工培训经费和时间成本。
区域职业能力发展基地将企业技术培训中心、客户技术服务基地与学院专业实训基地融为一体,具备区域员工培训中心、学生实训基地、科研合作基地、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等功能,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职业能力发展基地围绕“发展基地共建、运营共管、培训教师互聘、员工培训共担、订单学生共育、社会服务共享”的三方校企合作新模式,构建相关的校企合作机制和制度。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将企业储备人才培养、技术培训和社会服务融为一体,实现多赢。学院与工程机械品牌代理商紧密合作,并对行业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调研,梳理职业能力发展主线。围绕按能力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建设的核心原则,形成校内职业能力发展基地校企合作建设新模式。
建设互聘互用的师资队伍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工程机械专业教师进修提高的渠道不畅,难于找到合适的提高和锻炼的机会;通过与品牌生产厂及其代理商合作,建立强制性的培训教师进修制度和企业兼职教师制度。职业院校选派专业教师到合作的品牌生产厂进行全面培训并取得企业认可的培训师资格,专业教师除了正常教学外还必须担负职业能力发展基地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责任;在合作方品牌代理商(用人单位)聘请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担任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组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学院定期对兼职教师进行安全管理和教育心理学培训,兼职教师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情况与企业薪酬挂钩,建立科学合理的专兼职教师评价体系。最终形成“品牌生产厂培训专业教师担任培训师,专业教师培训学生和代理商员工,代理商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的良性合作互动关系,以解决合作方人才紧缺的问题。
专兼职教师合作进行职业能力发展基地的教学功能开发,将职业能力发展基地设备有效转化为教学设备,编写教材和企业培训手册;将企业最新技术融入到教材和培训讲义中,实现教师专业教学与行业新技术发展同步。
实施“三阶段”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为了使工程机械专业教学能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要求,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VOLVO建筑设备、小松、徐工、三一重工等工程机械品牌企业进行岗位群、岗位任务、能力和知识要求等方面的调研,分析工程机械领域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和新技术等带来的就业机会以及对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对高职人才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和职业生涯进行分析,建立工程机械职业能力分级标准和职业能力模块,构建工程机械职业能力模块库。在岗位群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将职业能力模块整合和转化为知识、能力,从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多方共同制定学生职业发展过程培养方案,从招生到就业及培训提高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共育;制定融入了合作方产品技术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库,实施“三阶段”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实施专业考核由学校实施、职业考核(职业资格证书)由国家相关部门实施、岗位考核及发证(专项技能、职业素养)由订单企业(用人单位)实施的三方评价模式。工程机械专业教学改革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教学改革路线图
“三阶段”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三年学习期间组建订单班,按以下“三阶段”完成。
一年级设立文化体验班 强化品牌企业精神和文化宣导,成立品牌兴趣小组。将品牌企业文化融入《工程机械文化》和《工程机械营销实务》等课程的教学中。品牌兴趣小组的学生参与品牌企业及其代理商的市场调研、区域展销会和企业文化推广等活动,使学生加深对行业和企业文化的了解,加强职业素养和礼仪实训锻炼。
二年级设品牌意向班 专业通识教学模块按常规教学方式进行;专业特色模块根据学生初步就业意向在职业能力发展基地进行相关产品知识、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参与企业的技能竞赛。
三年级设企业订单班 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组建企业订单班,按“2+1”模式,最后一年学生在产品代理商企业内完成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由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实行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教学“双导师”制度。参加企业技能等级考核与鉴定,毕业前达到准员工(初级工)的技术等级。顶岗实习补贴与考取的相应企业职业能力等级证书直接挂钩。
通过“三阶段”订单人才培养,学生对行业企业有充分的了解时间和机会,对企业文化有一个融合过程;核心专业课程教学在品牌区域职业能力发展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在品牌代理商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学生毕业后无需进一步培训就可直接上岗。降低了企业用人成本,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结语
通过与工程机械品牌企业在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针对企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施“三阶段”订单人才模式改革,解决因订单周期过长而企业需求变化造成的订单无法兑现、学生对企(行)业了解不深造成的就业去向不稳定等问题,同时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领域,增强了就业灵活性和针对性,实现了学生“零距离”就业。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把校企合作做实做细,实现学生、企业、学校、社会多方共赢。
注释:
①三方指品牌企业、区域代理商、学校。
[1]彭元.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67-169.
[2]孟国强,刘越祺,等.“2+1”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中的研究与实践——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利泰集团的合作办学为例[J].广东教育,2011(1):15-17.
[3]邱浩,朱方来,张亚.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培养”若干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2):27-28.
[4]李世刚.订单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4):94-95.
[5]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