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之魂
2013-08-15成迎富
□文/成迎富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精神文化是大学在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能够体现独特的办学理念、精神风貌、个性气质和文化品位,并为学校师生员工广泛认可的一种群体意识。它是在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反复锤炼、发展和深化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精神文化建设要深入挖掘学校独特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弘扬学校优秀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培育和践行大学精神,唱响校园文化主旋律,形成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建设精神文化要传承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办学思想是高校为实现根本目标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的基本信念,是学校领导班子对人才培养方针、目标、战略和策略的哲学思考。办学理念是大学历史、精神文化传统和大学人共同价值取向的深刻反映,是建立在对高等教育的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对大学精神内涵的直接体现。大学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传承既要汲取传统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精华,又要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汲取传统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精华。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是大学的根本指针,指导着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校风建设等,是大学深化改革、锐意进取的思想源泉,是大学增强办学实力,永葆生机和活力的行动纲领。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举起传承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旗帜,积极汲取传统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中的精华,为己所用。
(二)不断丰富和发展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纵观世界大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大学自身的演进而发展。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大学,因所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的差异性而形成不同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即使同一所学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也可能会有差异。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要同国家的教育方针相一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丰富和完善,根据时代、社会及自身发展的要求,对其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及时予以调整,不断开拓创新。回顾清华大学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清华大学的办学理念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清华人追寻发展科学,振兴文化,勇于探索,讲求实干,造就国家民族英才,服务社会的理想。在今天,百年清华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建设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指引下,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二、建设精神文化要培育和践行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史的沉淀、选择、凝聚所形成的能够体现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个性气质、精神风貌、道德水准和文化品位,并为学校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群体意识,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大学精神既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源泉和主线,引领着学校的发展。培育和践行大学精神,应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传承中谋发展,在传承中求特色,既要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历史上的崇高精神品质,又要吸纳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思想精华,使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一)挖掘校训、校徽、校歌的潜在影响力。校训、校徽和校歌是大学精神、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有效载体,对内激发校园行为主体的向心力和创造力,对外宣示学校文化形象和精神风貌,体现学校的人文底蕴、人格精神和治学传统,反映学校的独特精神气质和办学特色。学校要精心提炼校训,谱写校歌,科学设计校徽,通过广泛动员、大力宣传等形式,扩大其影响力,加强渗透力,使其成为学校师生的精神标志。对已有校训、校歌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进行整理、提炼,充分挖掘其内在含义,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突出学校特色。总结学校发展历程中积淀的优秀文化传统,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继承和发扬光大。
(二)发挥校史教育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一所学校无论是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还是新建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记载着学校发展的过程。校史见证着一个学校的发展历程,面对校史,师生会有一种神圣的敬重感。通过校史整理、校史编订、校史资料展览、校史宣讲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史教育,能够激发师生的爱国、爱校情感,增强学校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师生回报母校、回报社会的责任感,积极投身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比如,北京大学把校园行为文化的开展同纪念校园历史名人结合在一起,激励莘莘学子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很好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三)利用校园物质景观蕴含的人文价值。校园物质景观作为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包含了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审美观,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体现,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有着自身独有的文化生态,体现了浓郁的大学精神。尤其是对一所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高校,更是如此。校园内富有历史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物质景观,向人们诉说着大学发展的历史和典故,展示着大学精神的历史风貌和传统内涵,成为高校建设校园文化的肥田沃土。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物质景观蕴含的人文价值,发挥物质景观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用优美的校园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爱校情结,陶冶学生关爱学校、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使教育目标的外化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师生的内心境界。
三、建设精神文化要弘扬校园文化主旋律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正确方向。
(一)深入开展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文化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是社会主义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合起来,牢牢把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方向,赋予学校精神、学校传统以时代内涵,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划清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
(二)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奋斗目标不断进取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作为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大校,必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师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增强广大师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信念,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和信心,增强奉献精神、责任意识,把个人成长成才、个人理想的实现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机结合起来。
(三)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演进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新力和凝聚力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精神品格,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应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切实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个人进步、成长成才融入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踏实工作的实际行动,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奋斗。
(四)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既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进一步推进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应深入开展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帮助广大师生知荣辱,明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自我责任,在良好道德品质基础上立鸿鹄之志,不畏艰险,展示才华。
[1]谢和平.大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凌.大学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10.12.25.
[3]赖廷谦.社会主义文化与大学文化建设[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