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动实践探讨
2013-08-15盛宝柱
□文/盛宝柱
(安徽建筑大学 安徽·合肥)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培养并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质为目标,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而且能够通过改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产业自主创新紧缺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附加值,创造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动,有利于发挥群体优势,主动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教育一体化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融合实现,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人才之本和科技之基。
一、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特别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以及高新技术向各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不断涌现,传统农业也要走“三高一优”等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工农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由体力型为主转向智力型为主,由对熟练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的需求转向为对中高级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这些高技能人力资源主要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的。高职院校能够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多规格、多层次、高质量、广适应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从而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高等职业院校拥有一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具有一批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大量图书资料,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其一,高职院校可以将自身的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通过科技中介机构向企业转移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学科专业结构和科研方向,从而增强了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工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二,高职院校还可以发挥自身的人才和科技优势,承担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或者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或者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其三,高职院校的教师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可进行双项流动,教师可以把自身最新科技成果带到企业,或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科技攻关、职工培训等活动,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办学经费支持。目前,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还比较落后,地方高职院校以公立为主,其办学经费也以地方财政拨款为主。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方财政收入越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就可能越大,亦即经济较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一般也比较发达。此外,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产业梯度较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也较高,对技术的需求更迫切。这样,企业会主动“攀高亲”,积极寻求与高校包括高职院校的合作与联姻。高职院校就可以通过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接受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与企业联合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等方式,获得企业的经费支持,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
(二)区域经济发展增强了对高职毕业生的吸纳能力。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之间客观上存在服务与被服务、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根据克拉克定律,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就业人口将发生梯度转移,即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依次流动,结果是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逐步增加。而第二、第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素质要求更高,亦即吸收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主要是第二、第三产业。由此不难看出,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和高度化,相应扩大了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和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吸纳能力,进而相应扩大了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结构的变化,增加了对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需求量,促进了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动实践分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短缺显现出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日趋扩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不断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日益迫切,企业员工从业的国际标准化日益明确,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求不断提高,正在加快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步伐。在这一过程中,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因此,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力争到2020年,使我国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不足显现出来。抓高等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抓产业能级、抓社会和谐,这是一种超越教育本身的认识,但并未完全落实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取得了快速发展的有效成果,但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发展战略明确但政策支持尚有缺位,规模扩张迅猛但内涵发展尚不平衡,办学理念确立但面上运作难度不小,优秀学校个案突出但社会总体认可不高,在这一发展阶段,做强高等职业教育,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良性循环互动尤为重要。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教育发展内部结构优化的匹配。一方面当教育与科技一起被视为促进国家工业化、社会现代化的双引擎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理论给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就是必须为更多的人提供高等教育的学习深造机会。因此,高等教育领域内必须实现结构性的变革。社会的人才呈金字塔形,与之相匹配,教育类型也应呈金字塔形,高等职业教育是基础教育、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键链接点,起着启下承上的作用,必须有一定的适度规模,必须有相应的质量要求。任何高等教育机构,给予学生的必然有两条出路:分流就业与回流深造,高等职业教育就是教育立交桥的不可或缺而又十分重要的中间站;另一方面当区域发展战略日益凸显其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作用时,教育的区域布局意义也凸显出来:高等教育面向中心城市而后走向农村,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调整与开发,区域高层次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的招生制度改革与就业制度的导向,区域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引导。在这一布局发展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做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案例
(一)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各级政府携手成立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服务外包学院、北仑人力资源基地与大学生创业园。成立阳明学院,探索中高职衔接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国际化发展,承办商务部援外项目,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以“开放程度高,资源整合能力强,特色鲜明,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国内一流职业技术学院”为目标,践行“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的育人理念,在实践中形成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合一”,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的办学模式。
(二)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四个适应”。即办学方向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人才培养适应市场变化需求、专业设置适应区域发展需求、教学改革适应就业转型需求;“三个联动”,即学院发展与区域发展联动、学院发展与城市建设联动、学院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联动;“两个承接”,即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承接区域工业化发展的科技创新重任;实现“一个打造”,即打造高水平示范院校,促进地方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三)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走颇具自身内涵特色的服务社会之路,坚持“课堂小企业,理实交融;企业大课堂,德技兼修”的教育理念,创新并实践“校企融合、项目带动、双轮职训”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一依托三适应”,即依托行业,适应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政府的开放办学模式,致力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五、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的思考
(一)政府重视。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最高级对于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发展中西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一种手段,采取多种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支持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让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促进区域经济飞速发展,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生产力,抓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促进生产力快速提高的观念,把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从各方面做到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二)加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大高职院校的数量和招生规模,拓宽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服务的领域,培养区域经济所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地区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充足的人才资源动力。事实上,扩大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和招生人数远比普通高校要难得多。第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不愿意读高职,使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困难,生源不足;第二,政府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扶持还不够,比如高校的扩招,“使得普通高中规模迅速增加,不少地方高中阶段教育的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比例几年内从5.5∶4.5 迅速增加到7∶3,这让本来就生源不足的高职院校情况更糟。我们必须认识到开拓高等职业教育市场,扩大办学规模是区域发展经济所要求的,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国家、地区政府可以做好以下方面:中职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整合中职和高职资源,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有质量地增加高等职业学校的数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技能培养为中心的教育,高职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业务知识,又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即具备“双师型”素质。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水平,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以下有两点建议:(1)加强培训。通过加强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和建立高职教师定期实践锻炼制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和新进校的“双门型”青年教师,到基地和对口企业进行专业训练、挂职锻炼、新技术培训、现场考察或技术开发,让他们更多地贴近现场、接触生产实践,在干中学、学中干,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并给予学生更高质量的实践指导;(2)外部引进。面对教师不足,水平不高的现状,高职院校可以面向社会和企业外聘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或以兼职方式,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
(四)以产学结合为机制,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学合作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潮流,也是我国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订单式培养模式是一种产学合作模式,是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在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与实践,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在这种双向参与合作模式中,企业直接介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建设等过程环节,并在师资、技术、设备、信息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其最大的好处是能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实现“共赢”。对学校来说,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教学方法上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现场紧密结合。学校根据订单单位的需要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对企业来说,学校直接为他们培养急需的人才和后备员工,毕业生能做到直接上岗,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也节省了大量的员工上岗培养费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产学结合为机制,大力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1]宋桂言.深化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0.1.
[2]李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与第一线人才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
[3]贺修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