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关系:传统与现代师生观的冲突与调适

2013-08-15吴青峰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体罚师生关系师生

吴青峰

(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2.吉首大学武陵山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湖南吉首416000.)

现在,报纸上,网络上,常听说有教师因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而成为法庭上的被告;也不时听到一线教师牢骚满腹,说“现在的学生不好管教了”。这不得不引发我们一些思考,为什么过去的教师不成为被告,现在的教师会成为被告呢?为什么过去的学生好管教,现在的学生不好管教了呢?“过去”与“现在”有什么不同?是学生变了?社会变了?还是教师变了?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师生之间发生冲突说明师生没把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处理好。那么,师生应该怎样调节这种关系呢?

一、传统的师生关系:师尊生卑

在我国传统教育教学中,强调师道尊严,学生绝对服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即使教师待遇微薄,生活过得很清贫,但大都能安贫乐道;学生则一切听从老师的指导,对老师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师尊生卑”的状况自古以来就被大家认同和接受,于是,师生各就其位,相安无事,师生关系看起来和谐、稳定,一切顺理成章。这种状况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由我国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造成的,它反映了时代的局限性。

1.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在我国封建社会,由于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特别是儒家“天地君亲师”和“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使得我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专制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1]。把“师”与“天”相提并论,“师”与“君”相提并论,“师”与“亲”相提并论,师生关系犹如天地、君臣、父子的关系,而我国古代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戒律,导致学生从一入学起就把老师当作“天”,当作“父”。师生都认定老师的话大于天,学生应处于绝对服从地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正是这种关系的清晰写照。

2.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单一

过去,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高速公路,没有动车,也没有人员国内外流动的自由……在闭关自守的环境里,学生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的学习,课本和教师的讲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在知识上的先知先觉为他的尊严地位奠定了基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知识信息的占有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因此,教师在学生面前,有条件“居高临下”。“严师出高徒”,“棍子底下出好人”,在课堂上,教师当起了警察,监视着学生的一举一动,体罚违规的学生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我国古代的书塾先生上课时甚至还放一把戒尺在讲台上,专门用来打学生手心。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过:“他(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2]说明在过去,教师体罚学生是理所当然的事,教师不会因此而成为法庭上的被告。

3.国家选拔人才制度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是官本位社会,学校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统治人才,“学而优则仕”。小孩长大以后是否能进入统治阶层,是否能过上好的生活,与学校教师的培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家长心目中具有神圣的地位。我国明代时科举考试规定,八股文只能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得丝毫阐发个人的见解。若有违背,轻者不中举,重者掉脑袋[1]。在这种人才选拔制度下,教师有着不可怀疑的权威性。学生对教师讲授的东西只能“听而不问,信而不疑”。在教师面前,学生处于绝对服从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就业岗位由国家统一控制与调配。政府通过高考选拔社会各行业的接班人,通过高考考上了大学的学生,成为国家的预备干部。进了大学门就相当于进了保险箱,端上了铁饭碗,毕业后由国家负责分配工作。在这种政策导向下,应试教育在全国盛行。小孩是否能获得比较理想的工作,家长都把希望寄托于学校教师的培养上,由分数决定一切。这样,教师的神圣地位自然不可侵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一切服从”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二、现代的师生关系:师尊生尊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教育教学政策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师生关系也随之发生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占据主流地位,教师依然指望坚持“师道尊严”的传统;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对教师的知识崇拜不复存在,他们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和自我求知能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求与教师平等相待,于是常常出现学生与教师相抗衡的现象。这种新思潮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后,大学生就业政策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应试教育受到批判,素质教育受到推崇。高校扩招,学校办学层次增多,大部分想读书的学生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学生升学已不成为问题。同时,就业制度实行了彻底的改革,过去,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就成为国家的预备干部,相当于进了保险箱,端上了铁饭碗,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大学毕业生不再分配工作。社会就业岗位放开,学生与用人单位实行双向选择,学生自主择业,即使是公务员和教师岗位,也是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考试……高校不再代表政府掌控学生的职业未来。在这种大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专业,自主谋求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师传统的权威地位则受到挑战。

2.教育缴费政策的改变,使学生成了学校的“上帝”

过去,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是缴费上学,而高等教育阶段是免费上学。现在正好相反,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而高等教育一般都是收费的(除军事院校及少数师范院校之外)。这样,想上大学的学生需要缴费才能上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学生成了教育超市的“顾客”,顾客就是“上帝”,学生有权要求学校提供满意的教育服务。

3.网络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

信息时代,网络社会,对教师在知识方面的“先知先觉”提出了挑战。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方式增多。学生随时随地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在家里、在路上、甚至在课堂上,都可以上网高效快速地检索资料。此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并存,网上精品课程资源全国共享,甚至跨国共享。在现实课堂中需要交学费学习,在网络课堂中同样可以交学费学习,甚至网络课堂中老师讲的课比现实课堂中某些老师讲的课更精彩。因此,学校课本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学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感逐渐消失。

4.独生子女时代,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意识增强

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只有一个小孩。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更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也有了更大的期待和更多的要求,对子女的法律保护意识也开始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1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第63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3]这些法律的出台,引发对教师身份的再思考。教师需要依法执教。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始终加强法制观念,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师不能再继续扮演“保姆型”、“父亲型”或“警察型”的角色。教师对学生“爱”的程度、“严”的程度受到严格的法律控制。

三、师生关系的调适:平等对话

师生之间发生冲突,从某个方面来说,是教师的传统师生观与学生的现代师生观发生了冲突。教师停留在“天地国亲师位”中;学生则要求民主平等的对话。但不管怎样变,“师生”二字没有变,总是“师”在前,“生”在后,说明教师总是在前面引路,学生跟在后面走,并没有颠倒成为“生师关系”。因此,面对社会的变化,学生的变化,教师不能望而却步,也不能完全顺从学生,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师应掌握主动权,自觉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主动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育艺术。

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把一个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学校根据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道德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整齐划一的人,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来衡量所有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为本位,以学科为本位,目中无“人”。新的教育思想认为,学生的发展是“把学生自己培养成为自己”,全面发展就是个性化发展,是学生的基本面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着走向全面[4]。教师不能单纯用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在教师应“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和相应的行为”中有一项基本要求是:“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说明“教育必须顺从儿童的心理发展,而不是按照预定的课程需求按部就班地进行”[5]。教师要允许学生的发展有快慢,有先后,有差异。人身上存在着天赋的未发展的自然力,是可生长、可发展的。教育中真正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情就是孩子与拥有相关价值尺度的教师相遇[5]。

有本杂志上这样写道: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教师要对他好,因为他今后有可能是你的老师;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你要对他好,因为他将来可能是你的领导;不爱读书的学生你要对他好,因为今后他可能是大款,是富翁,你要办学时他可能成为你的投资者或捐款者……这说明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不能只看到当下的学生,要敞开胸怀,放眼过去、现在和未来。既要看到当下之前的学生,以加深对当前学生的理解,也要看到未来的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起点和归宿。

此外,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正确的观念。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不一定要永远高于学生,如果能让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是教育最大的成功。2011年,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2008级本科生刘路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那时他才22岁,是在校大学生。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不止超过了中南大学的数学博导,而且超过了全世界的数学专家。你能说这是老师的耻辱吗?相反,这正是中南大学教师的骄傲,他们培养出了如此优秀的学生,为我们祖国争得了荣誉。一代胜过一代,祖国才有希望,人类才能进步。

2.加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艺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这对教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改进方法。当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或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教师不能再用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体罚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解,增强教育机智。例如:一般情况下,按学习成绩来讲,一个班上往往都有好、中、差学生,对待不同基础、不同智力或不同学习态度的学生,教师可以不用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布置作业时,可以分为甲、乙、丙组,在题目的难度以及题量的多少等方面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由学生自主选择,并鼓励学生高标准要求自己,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因完不成作业而受处罚。

此外,对于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突发的违纪状况,教师可以更智慧地解决问题。某些情况可以先制止,再延迟处理,或者冷处理,或者“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教育机智是一个教师教育经验的积淀,是一个教师教育理念的体现,更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绝妙途径[6]。总之,对学生严是爱,但机智幽默同样是爱,同样可以出高徒。教师要学会机智、幽默地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突发状况,增加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这样,更适合于和谐社会培养和谐人才的需求。

3.主动研究——引领师生关系顺利发展

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基于他的天性,名师是天性与后天教养的完美结合。真正的教育应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教育需要为中心。放任学生或放任教师都是不对的。放任学生的话,那么孩子每天玩电游就可以了;放任教师打人则会把课堂变成教师意志的表现。此外,学生是不缺少表现力和创新力的,缺少的是我们赏识的目光。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要在深入熟悉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理解他们。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宽广胸怀,要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对话与交流[7]。“在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另外一个人的思想、言语和行为”。“对话不仅需要移情,还需要真实的倾听”。通过对话,师生之间可以获得更多的认识。教师对学习者的需要作出的反应应该是影响,而不是干扰或强迫[5]。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社会的发展变化会悄无声息地影响到学校师生关系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因此,师生关系的变化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教育的准备工作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时候,世界也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5]。对此,教师要有清晰的认识,对教育工作中的变化因素要有敏感性。教师除了对教育工作有兴趣之外,还要有相关专业知识与教育技能,尤其是要有终身学习与终身研究的观念,要成为学习型与研究型的教师。教师要由单纯的文化知识传播者转化为兼潜能开发者、发展伴随者、学习促进者、文化传播者、教育探究者于一身的教育家与人际关系艺术家[8]。教师应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学生共生共长[9]。仅仅与时俱进还不够,更要放眼长远、超越时代,引领教育不断前进。

[1]杜沙沙,薛 媛.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永恒追求[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6):47-48.

[2]鲁 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EB/OL].http://www.xiexingcun.com/mingjiaxiejing/369.htm,2013-09-05.

[3]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EB/OL].http://www.mps.gov.cn/n16/n983040/n1928424/n1928499/193020 4.html,2007-06-01.

[4]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5][爱尔兰]弗兰克·M.弗拉纳根.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M].卢立涛,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肖海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J].教学研究(辅导员下旬刊),2011,(12):31-32.

[7]尹余琴.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关系之我见[J].科技信息,2011,(33):35-36.

[8]刘铁芳,曹 婧.师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其相互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2013,(2):1-6.

[9]龙献忠,许 烨.教师职业伦理及其后现代诠译[J].大学教育科学,2012,(1):60-65.

猜你喜欢

体罚师生关系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难忘的体罚
美国教育体罚的渊源,现状与前景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福建省教练员对未成年运动员体罚现象研究
全球第25个儿童权利日:何时告别暴力和体罚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