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市民化研究

2013-08-15李丽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13期
关键词:市民化消费行为新生代

□文/李丽华

(石家庄学院 河北·石家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农民工群体代际更替开始发生转化,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他们的父辈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主要阐述新生代农民工身处现代社会之中,作为城市的消费者,其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行为等表现出的市民化倾向,并进行归因分析和对策探讨。

一、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市民化表征

1、消费观念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将收入的大部分用于个人的衣食住行,如每个人都拥有手机,通信及网络通讯甚至游戏占其消费总额的比例明显高于上一代农民工。在衣食住行方面向城市居民看齐,如出入麦当劳、肯德基等消费场所,在服装、日用品等方面追求品牌。此外,新生代农民工还将休闲消费纳入其消费计划。

2、消费方式、消费水平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收入不及上一代农民工,但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其消费欲望和消费水平远远超过父辈。用于通讯、请客送礼、服装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费用分别是父辈的1.2倍、1.7 倍、1.8 倍和 2.2 倍。正因如此,“月光”、“不存钱”、“大手大脚”这些词开始与新生代农民工结缘。

3、重视符号消费。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社会中的一个主要消费群体,其消费除了满足温饱之外,开始追求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新生代农民工的符号消费主要表现是追求品牌、追逐时尚,消费产品更新换代快。这种消费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新生代农民工有个性、有品位;另一方面体现了他们渴望得到应有的尊重、重视,得到所在城市社会认同的心理。

二、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市民化归因分析

一般认为,消费行为会受到消费者自身特征、家庭、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这些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消费行为的复杂性。

1、从个体来讲,融入城市的内在需求。新生代农民工与父辈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他们渴望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从消费认同到身份认同的转变,实现成为城市人的意愿。消费方式同个人对社会等级的自我认同有关,个人只有接受了自身社会等级身份的定位才能采取与之匹配的消费生活方式。身份可以通过消费方式表现出来,因此身份认同对消费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中国青年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一项调查显示,“41.4%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自己更愿意定居在‘目前工作的城市’,61.2%的农民工愿意定居在‘家乡附近中小城市’,29.7%的农民工愿意回农村老家,愿意定居‘乡镇’的占23.3%”。可见,他们融入城市的意愿强烈,对农村社会的认同度在降低,极力谋求对城市的社会认同。

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生活、工作在城市,心理预期高于父辈,排斥农村身份,认可城市消费文化和消费观念。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市民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通过消费认同实现身份认同。

2、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现代性。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农民工,他们一般没有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经历,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就直接来城市打工,有的跟随他们打工的父母在城市中长大。

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没有务农经验,他们既没有对土地的眷恋,而且对农业完全陌生。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除了挣钱,主要是开阔眼界、寻求自我发展的机会和立足城市的机会。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的主要体现。

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不再把城市看作打工赚钱、“来了又走”的地方,他们渴望融入城市,对城市文化、生活方式有着较多的认知和高度的认同。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同龄人有着基本相似的经历、经济价值观,习惯城市工作节奏、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将工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很少储蓄,甚至出现了“月光族”和超前消费现象。在消费活动中主要以城市居民为参照对象进行印象管理,如新生代农民工的符号消费、追求品牌等。

3、制度层面上来看,城乡二元制度是外在制约因素。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建设中一支重要的劳动力大军,他们长期工作、生活在城市,渴望融入所工作的城市,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换,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与此相配套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隔离,这种身份转变面临诸多障碍。新生代农民工实际上处于既脱离农村,又未融入城市的“半城市化”状态。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王春光指出:“我们的社会发展必须有公平、公正、平等的价值理念。现代国家必须让每个人享受同等的公民待遇。农民工城市化是必然趋势。这批年轻人如果真正融入城市,就会给当地发展注入了很强活力。我们应该保护他们的奋斗精神和活力,这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每个人都享有同等公民待遇的最终实现依赖于城乡二元制度的彻底打破。

三、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市民化的对策

1、树立正确消费理念,提倡适度消费。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消费方面呈现缺乏理性、储蓄及节俭意识差的特点,甚至出现了“月光族”。但对于居无定所、工作不稳定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一旦这种消费方式不能持续,新生代农民的心理受挫,有可能将这种心理挫折外化为对社会的不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改变消费观念,适度消费,“量入为出”,引导其科学合理地消费,有利于在城市立足,更好地生活。

新生代农民工科学合理消费行为的养成,一方面有赖于家长的以身作则。新生代农民工多数是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下长大的,容易形成攀比心理,不懂得节约。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注重以自己勤俭节约的言行对子女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媒体的正确引导。通过广播、报纸、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宣传正确的消费观,提倡理性、适度消费,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参加各类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其消费行为市民化的能力。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支撑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素质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能否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学历较低,技能较弱,所以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因此要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力度。作为政府来讲,要根据实际情况向农民工提供免费或半公益性质的教育和技能培训;作为企业来讲,要有长远眼光,改变其短期性雇工行为,定期对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创建稳定畅通的就业渠道,从而让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充满信心,确立能在城市立足的良好预期。作为普通公民来讲,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所长,充当为新生代农民培训服务的志愿者,如义务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等。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未来立足城市创造良好的条件,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此外,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学历较低,参加各类教育和技能培训,能大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从而可以提高其就业能力,稳定就业,增强其消费行为市民化的能力。

3、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但城市从心理到制度还未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由于我国实行城乡分隔的社会管理体制,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如根据2008年的数据,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人均保费分别为3,476元和920元,而农村试点地区居民的这两项保费是66元和30~50元。

国务院批转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以农民工为重点,妥善解决人员流动过程中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实现制度的有效衔接。全面实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落实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实现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在各地互认,累计合并计算。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完善异地就医管理服务,探索建立参保地委托就医地进行管理的协作机制。统一社会保险信息管理标准,实现相关信息指标体系和编码体系全国统一,方便全国范围信息交换,适应人员流动需要。《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实施将解决流动性较强农民工的社保转移接续问题,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从而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扎根城市,消费行为市民化的实现。

在现代社会,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市民化倾向为其融入城市提供了一种新的维度。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通过消费行为市民化来实现由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但由于目前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壁垒以及其收入水平较低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试图由消费认同迈向身份认同面临诸多制约因素。相关政府部门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这样,新生代农民工在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才生活得更有尊严,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郑广怀.新生代农民工:权利与消费意识 的 双 重 增 长 .[DB/OL].http://view.news.qq.com/a/20101003/000022.htm.

[2]姚建平.消费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非驿站“市民化”仍是梦想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2/23/c_121114009.htm.

[4]国务院批转《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

猜你喜欢

市民化消费行为新生代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浅析花卉市场中的消费行为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大学生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的养成教育
“回流式”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机制及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