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修身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013-08-15文桂芳魏建中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儒家心理健康心理

文桂芳, 魏建中

(1.怀化学院教育系,湖南怀化418008; 2.怀化学院政法系,湖南怀化418008)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提倡内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外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代儒家学者都强调修身是人生的根本,他们认为修身是实现人生价值和达到人格完善的重要方法,是彰显人的主体意识和生命价值的重要路径。儒家修身思想是由己出发而实现的自我改善之道,体现了中华先民在生活中所独有的人生智慧,这一思想也能够为当代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思想资源及各种启示。我们尝试发掘儒家修身文化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闪光点,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之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寻求在校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完善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一、儒家的修身思想

儒家的思想学说中,既有关于崇高完美的理想人格追求,又有一套通过修身而实现道德完善的理论和方法。儒家经典《大学》提出的八条目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高度概括了修身的过程和目的、意义,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儒家认为,修身是人的一种普遍需要。“身”就是个人的生命,包括肉体和精神。人为什么要修身?因为每个人的“身”都有缺陷,或者说不够完善,通过修身可以使之更健康、更完善。所以说,修身是一种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过程。修身是一门实践出真知的大学问,需要知行合一,慧智双运。

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P5-6)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修身的目的,就在于修养光明德性,在于爱护民众,在于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经历不同的阶段。修身不是出世、厌世、避世,修身者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承担着家、国、天下的道义。所以说,中国传统的修身思想以一以贯之的诚意正心之道实现个体与社会、国家的和谐统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1](P6)这一段话阐明了具体的修身过程,即要想修养自己的道德,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态;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态,必先使自己的意念诚恳、无私;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诚恳无私,必先觉悟人生之道;要想觉悟人生之道,必先要革除过多的物欲,修正不正确的观念。可见,人的心理健康是建立在诚意和明理之上的,个体的道德修养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意义。

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身心修养,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呢?对此,儒家提出了一整套修身的原则和具体方法。第一,为仁由己。儒家在修身问题上强调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即依靠个人的主观努力获得精神的提升。第二,存心养性。孟子认为,人性中本有仁义礼智信,修身的目的就在于保存与发展人性中本有的善性,培养浩然之气。第三,反省内求。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孔子的弟子曾参对自己提出“三省吾身”的要求,这种反省内求的功夫是自孔子以后儒家学者一直倡导的修身方法。第四,慎思和慎独。第五,博学和力行。[2]这些修身的原则和方法有助于个体完善自我,每个个体的完善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完善,从而保证社会的安定和谐,也保证自我的和谐自足,使个体与社会在一定的张力中达到和谐统一。

二、修身思想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思想资源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一个从认识到关注再到加强的发展历程。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国外,如何使这些科学理论及方法适应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之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对于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过分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削弱教育功效、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关系对立等问题,不利于形成积极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因此,应重视研究人性中的正性品质,以人的积极力量、善行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应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研究。目前,“涉及国家、学校、社会与家庭不同层面的、可以操作与运行的本土化体系仍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在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师资队伍及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本土化研究,对构建真正适合中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较大的价值。”[3]所以,将儒家修身思想的一些理念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来,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研究。

儒家修身思想强调通过后天的修养,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确立了人在精神层面的可能性,有利于人类正确地认识自我、改善自我,这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前提。对现代大学生来说,儒家“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价值观及实践方式,有助于他们回归真实的自我以及反思日渐困顿的自由观和人生观,并为整合物质与精神提供理论启发。就身心调适与心理治疗的技术层面而言,心理学界可以对儒家修身思想和修身技术展开研究及实践应用。当然,儒家修身中有关心理治疗的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是心理疗法的外在工具,而儒家修身所追求的人格精神完善与自在生活状态才是儒家修身的精神本质。在儒家修身看来,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一种自我改善与自我实现过程,这对于当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从精神层面而言,儒家修身所提供的关于“人生”的理解,不仅能够帮助人们重新建立“我” 与“他人”的密切联系,也有助于人们回归“真实的自我”,回归真实的当下生活,并由此重新发现意义世界与价值世界。

儒家修身思想强调在生活中格物致知,在行动中诚意正心。在心理学看来,其修身的过程就是一个“反观内省”、“自觉自悟”的内在超越过程,是一个“自我治疗”、“自我改善”与“自我实现”的过程。身心修养的过程,也是一个超越烦恼、返璞归真的过程。因此,注重修身的儒者认识到向外刻意追求是一种疾病,从而回归当下,过一种愉悦的生活。事实上,在心理治疗不被重视的中国古代现实生活中,儒家的修身思想一直在承担着一种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治疗功能。一个人只有通过修身,将自己从过度的物质欲望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才能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与悦纳自我。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才会形成积极入世的人生观,追求现实世界的幸福与安康。“按照现代心理健康标准,认识自我与悦纳自我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4]

三、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启示

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家修身思想是一种生活教育,并在其教育中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心灵完善。所以,对于高校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者应该认识到,教育的精髓在于让学生返璞归真,应该探讨关于人如何存在、如何建构生活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在于关注人的精神存在,它必须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过程之中。

(一)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者,自身应重视修身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首先要自觉提升自身的心理品质,修养高尚的道德。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养好自己的品行是一个重要的枢纽。《大学》强调:“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自己的根本很乱,修身修得不好,别的事情也就很难做好。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人的内心存在各种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者,面对学生的众多心理问题,需要自身有强大的正面能量去化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修身思想是由己出发而实现的自我改善之道,是对心中妄想的征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5],修身以对欲望的征服而成就自我的坚强。因此,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要改善自身的心态和处事的行为习惯,要以开阔宽容的心境面对学生,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育人的境界。

(二)引导学生修身养性,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代大学中,大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很容易产生心理困惑乃至心理问题,所以引导他们自觉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做人的方式,做事的能力,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修身的能力,要努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对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也不尽相同。学校的各项工作必须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团结、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宽松的心理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4]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应该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维护自身的心理平衡,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能获得健康的发展。大学生要确定合理的奋斗目标,不能盲目攀比,好高骛远,要科学规划自己的未来,面对成败都要有坦然的心态,勇敢地接纳自己,要提升自己的情商,学会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三)开设关于修身文化和道德教育的课程,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初级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初级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健康,使大学生掌握有关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积极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扰。中级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高级目标是开发心理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心理健康教育要想达到上面三个目标,需要广泛吸取各种文化资源,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要尽可能地拓宽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获得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心理卫生常识课,但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只注重西方的心理学知识,忽略了自己本土的传统文化。因此可以开设关于修身文化和道德教育的课程,把修身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之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儒家修身文化教育有机结合,通过诵读经典,领悟智慧,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

四、对大学生自身身心健康的启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大学生自己学会不断调适、改善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各种挑战,去发展、完善和提高自己。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要不断学习、吸纳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幸福快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儒家认为,通过修身,净化心灵,把自身的生物存在(身体)转化为人的精神(自我)的美学表达,这种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一)培养社会担当精神,承担人生责任

修身不是避世离俗,逃避社会,不是对社会责任的逃避。相反,修身是对自我一己之私的超越,是对人生责任与社会使命的承担。宋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6](P85)所谓铁肩担道义,正是中国人特有的人文情怀,家、国、天下是人生三道义,修身与社会相联结的最高层次就是对人类道义的承担。所以说,修身是一个由自己到家庭、民族、社会的向外生发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培养社会担当精神的过程。大学生要通过学习修身文化,觉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树立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以天下为己任,在社会担当中实现自我价值。社会担当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奋发图强、舍我其谁的精神。这种精神,无论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还是对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都具有非常好的启迪作用。对人生有所觉悟,确立了高远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就不容易走极端,做任何事都能适可而止,注重“中道”,这样有利于维护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二)磨练意志,培养抗挫折的能力

当代的大学生普遍存在适应能力差和抗挫折能力差的问题,这是导致大学生不良心理的重要原因。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儒家修身思想中很重视培养抗挫折的能力,如孔子认为对挫折的承受力是一种美德,如他对颜渊说:“用则行,舍则藏,惟我与尔是夫!”[1](P35),意思是遇到不公正待遇、遭到挫折,心态依然要平和,要能坦然接受而不要愤愤不平、耿耿于怀。他还强调“以直报怨”,即对待怨恨,要用公平正直来报答。孔子将“乐”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而且重视培养弟子的乐观生活态度。他说:“君子不忧不惧。”意思是面对任何挫折,都要保持好的心态。正是由于孔子的言传身教,其弟子颜回才能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1](P27)孔子对待生活的态度非常有智慧,包含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大学生要汲取儒家的修身智慧,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身的个性修养,磨练意志,迎接各种困难和挫折,培养抗挫折的能力,使自己逐渐成为意志坚强、豁达乐观、藐视困难和对社会有用的身心健康的人。

(三)加强自我修身,改善自己的心态

儒家认为,每一个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人,通过后天的学习与修养,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自己的心态,按照自己的理想来塑造自己的人格。儒家把修身与保持心理平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学》强调:“所谓修身养性在正其心者,身有愤嚏,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1](P6)这句话的意思是,内心产生各种心理体验,如果不加以调适,不修正不良心态,便会有情感冲突,如果顺其发展,就必然导致心理失衡。其实,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过高的目标有关,如生活中过多的物质需要、学习中压力过大、对未来职业理想定位过高等,这些都容易使人产生郁闷、沮丧、怨天尤人等不平衡的心态。如果他们不去主动修正自己的心态,不去深刻反思原因,就会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想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善用自心,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中”,既不要“过” 也不要“不及”,以坦然、平和的健康心理状态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杜振吉.儒家的修身思想及其方法述论 [J].道德与文明,2008,(1):53-58.

[3]仲稳山.中国大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策略研究 [J].高教论坛,2010,(11):111-115.

[4]马建新,马恒民.论儒家人本主义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59-63.

[5]夏燕.儒家修身思想的现代价值[J].黑河学刊,2012,(1):45-47.

[6]张载撰.王夫子注.张子正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儒家心理健康心理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