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职业发展模式的公众教育选择

2013-08-15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竞争公众职业

王 博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在现代社会中,接受教育是个人步入职业前最重要的一段成长经历。它既是公民义务,又包含了学生和家庭对未来的期望,尤其是对职业发展的期望。在中国,九年义务教育之外的其他受教育经历均主要源于个人选择,其中影响个人选择的关键是教育选择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机制。解析教育对职业的影响力不是单纯的教育研究问题,其更多为社会的职业发展模式特征所决定。职业发展与每个职业人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路径。在某一社会环境中,当一定广泛人群具有类型相似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路径时,就可以将之视为一类职业发展模式。职业发展模式是社会大环境作用的结果,某一社会环境下具有较强普适性、典型性的职业发展模式有可能仅存在一种,也可能是多种,前者表现为职业发展模式的单一性,后者则表现为多元性。

教育与职业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职业发展的模式特征对公众教育选择起到了重要的方向引领作用。当今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如基础教育应试导向与过度竞争,高等教育的就业困难,全面素质教育无法实现等问题,都映射出了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因素,而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是社会职业发展的模式特征。本文将分析社会职业发展模式对公众教育选择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探讨我国现实教育环境和各类教育问题的生成原因及社会环境变迁中我国教育发展的可能趋势。

一、职业发展模式对公众教育选择的影响机制

(一)单一职业发展模式及相应的公众教育选择

1.单一职业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当社会职业发展模式具有典型单一性特征时,社会中大多数职业人所关注的发展目标和可能的发展路径都是一致或基本类似的。如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所有人都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在不同职业岗位上收入水平都大体相当,各岗位的职业发展模式也都基本一致,即按照国家体系内规定的行政级别或职称逐步晋升,并最终力图获得领导职务或职称。此时,不论是在工厂、商店、学校、医院还是政府机关,人们的职业发展目标都是获得更高的行政级别或职称,如从科员到科长再到处长,或从初级职称到中级职称再到高级职称,而职称晋升的目标也在于能转而得到领导职务。在这样的社会中,职业发展对人的导向作用是一元化的,全社会对职业发展的理解就是以职务级别高低论英雄。与之相应的社会结构通常是金字塔型的,每个人都要在这个确定的路径中竞争以谋求发展。

对个人来说,在社会中获得晋升发展的竞争力构成和评价标准也必然会趋于一致。如某一元体制下学历层次成为决定职业发展可能的主要因素,那么全社会大多数高层次人士都会拥有高学历,相应高学历者也会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而低学历者如果没有再获得更高学历的机会,那么不论在哪里工作,从事什么行业,其所获得职业发展的机会都是渺茫的。

2.单一模式必然形成一元化的教育选择。当社会中只有一种主流职业发展模式时,公众对教育的选择倾向将主要为教育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机制所决定。公众所表现出的教育选择倾向也具有一元化特点,即所有人的教育发展目标都是一样的,发展路径都是相似的。如在我国传统计划体制下,教育结果尤其是学历层次会对个人职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公众都会异常重视教育并把获得高学历作为教育追求的核心目标,而大多数学生为获得更好的升学机会不断地努力学习,参与教育竞争,且每一次升学竞争都将是决定命运的,优胜者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失败者将前途暗淡。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每个人都只有一条发展路径,教育竞争的结果决定了人生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每位有理想的学生都必须积极地参与教育竞争,按照竞争确定的标准去学习、考试,且为使自己能够获得竞争优势,想办法先人一步开始准备。这样学历竞争就自然转化为高考竞争,高考竞争又会转化为高中竞争,并由于教育的积累性进一步前移为初中竞争,乃至小学竞争。在这种单一导向的体制下,教育竞争越发激烈,且会逐步前移,也就必然造成基础教育应试化、过度竞争、学生压力过大、减负难以实现、多元素质的综合发展被忽视等现实问题。

相反,如在“文革”时代,社会职业发展模式也是单一化的,但对教育持否定态度,教育结果与职业发展关联很小,所以公众的教育选择也普遍是消极的,教育竞争更无从谈起。所以说,社会职业发展模式的单一必然会形成一元化的公众教育选择,教育结果成为影响职业竞争的积极因素,职业发展的单一导向性就会将教育导入到类似的单一标准竞争模式中来。

(二)多元职业发展模式及相应公众教育选择

1.多元职业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与单一模式相反,如某一社会中存在多种具有较强普遍性和典型性特征的职业发展模式,即存在多个规模较大的职业群体,不同群体从业者所关注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可能的发展路径均不相同时,就可以说这个社会的职业发展模式是多元性的。

如在一些经济快速发展的市场化国家,个人可以通过在政府或大型企业内谋求高层管理职务获得职业发展;可以在大型组织内不谋求管理职务而是通过获得高级专业水平认定获得发展;或不依托单一组织,而是伴随自身专业水平提升而不断进行跨组织的职业平台转化,在此过程中不断创造更大价值实现更高收益并获得持续发展;可以不任职于任何组织,仅依托自身为社会所认同的专业能力或声望,通过各种项目委托或短期合作的方式实现职业存在与发展;还可以基于商业设想,谋求自主或与他人合作进行创业或经商,并伴随自营产业的扩张而实现职业发展。

当社会中所存在的各种主要职业发展模式对公众来讲发展机会相当,发展收益相似,且均能得到较强社会认同时,该社会即存在多元的职业发展模式。相反,若其中某一种发展模式所对应的机会、收益和社会认同均明显高于其他时,则该社会环境中的职业发展模式更倾向于单一化。

2.多元模式引导形成多元化的教育选择。若不同模式中教育结果与职业发展可能间的作用关系不一致,那么社会的教育选择倾向也必将是多元化的。个人为适应不同职业发展模式对教育的要求,会做出差异化的教育选择,其中的教育目标和路径均不相同。

在多元导向的教育选择环境中,一次教育竞争失利或沿某一路径的行进不畅将不再代表发展前途无望,个人可以通过转换路径来找到更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这样,与单一导向相比,教育竞争的激烈程度会有所缓解,而多元化方向与路径选择则成为人们必须关注的新问题。

多元模式下的教育选择会对未来职业发展起到竞争支持和方向限制作用,学生及其家庭会遇到“早做选择有利于提升领域内竞争力但限制了发展广度并增大就业风险,晚做选择将留给未来更大选择空间却可能丧失竞争优势”的两难困境。此时,教育选择将不存在如单一导向环境下的“以备考参与升学竞争为核心目标”唯一最优结果。不同家庭因其在职业选择信念、职业方向、所选职业特征、孩子个人特点、选择倾向、职业竞争力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差异,会产生多样的教育选择策略集。在各种教育选择路径中,教育竞争同样也会存在,但人们面对竞争的态度会是多元的,参与策略也是差异的,尤其在基础教育时期,不再过分关注升学竞争而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为导向的策略可能更受欢迎。

尽管多元化职业发展模式会引导产生多种教育选择,但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如果教育部门具有较强的垄断能力,其因自身僵化而不顺应社会需求,仍维持一元导向的情况仍然可能存在。这时公众尽管会有多元的选择需求,但却没有选择的空间。

二、中国的社会职业发展模式及对应的公众教育选择

(一)中国社会“一主多元”的职业发展现实模式

从历史和国际比较看来,现实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既有一定多元化特点,也有显著单一化特点,单一与多元双重导向并存,或者说以“一主多元”为职业发展模式的环境中。

这里的“一主”是指依托传统计划体制延续至今的“体制内、官本位”发展模式。此类模式适应范畴主要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内的多数在编人员。其模式特征如下:从业者第一职业目标均为获得体制内更高层级的领导职务,退而求其次则是专业职称或行政级别;从业者的发展路径均是在体制内单位中不断谋求职务和级别晋升。在职业发展中,伴随等级职务的提升,个人会获得更高职业收益和更多社会认同。

在体制内“官本位”的主流模式之外,其他类型的职业发展模式,如前文所述的依托组织的专业发展模式、跨组织的专业发展模式、自由职业者模式、自主创业模式等也现实存在。但在我国当下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意识环境中,其他模式的发展机会、发展收益和社会认同均与主流模式有较大差距,多数青年人也更愿意沿“官本位”的主流模式谋求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主流”不在于现实中是否沿此模式发展从业者人数是最多的,而是指该模式的社会影响力最大,获得社会关注最广,主观上愿意选择该发展路径的人数最多。

中国社会之所以存在“一主多元”的特点,是为当前的社会特征和经济环境所决定的。一方面,中国经济具有显著的政府主导特点,政府掌握着大量经济资源,这使财政供养单位会拥有良好的职业收益与稳定性,也使国有企业获得市场垄断或竞争优势地位;[1]与之相对,由于全球经济疲软,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及国有系统的挤压,体制外经济体多数处于艰难生存或发展前途模糊的状态,[2]因此谋求体制内的职业发展成为多数人的选择。另一方面,由于受中国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现实分配规则的影响,体制内发展同样表现出管理路径优于专业路径,人才多内部流动循环却少有对外交流等特点,这也就使得其他模式难以成为人们的主要关注对象。

(二)以升学竞争为主导的单一化公众教育选择

在“一主多元”的社会现实中,公众教育选择倾向将主要为主流模式特征所引导。在主流模式下,教育结果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力是显著的,学历层次和学校等级直接决定了从业者的职业发展起点,并影响了他们日后的受认可程度。因此,其自然会在社会中引导形成以谋求高层次学历和重点院校毕业生身份为目标,以不断参与升学选拔竞争为路径的教育选择实际。[3]多数学生及家庭会因对谋求主流职业发展的主动期望,或因觉得其他职业发展模式前途难料而产生的对主流模式的被动期望,而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选择。

在主流选择之外,因其他职业发展模式的存在,其他导向的教育选择也会相应存在。但由于我国现实教育体制是一个与主流职业发展模式相适应,以升学竞争为主导的单一化模式,使得主流之外教育选择倾向尽管存在,却少有可供选择的现实条件。故此,主流之外教育选择的影响范围进一步缩小,主要为一些具有较强自主意识或叛逆精神的学生,以及一些因在主流体制下竞争失利而不得不转换路径者所选择,并多数以进入民办教育机构或海外留学的形式实现。

可以说,由于主流职业发展模式在中国社会表现出的巨大引领效应和教育系统内部的单一导向特征,公众教育选择的空间是狭窄的。一元导向的教育路径及其与主流职业发展间的紧密关联,必将使得教育竞争不断强化和前移,使公众在没有更多教育选择的前提下不得不被动选择积极参与教育竞争。

三、多元导向的职业发展和公众教育选择将成为主流趋势

(一)多元职业发展模式将会成为未来社会主流

如前所述,造成中国社会“一主多元”的职业发展模式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政府和国有部门掌控了过多经济资源;二是由于近年经济不景气,国有系统外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均发展不佳;三是传统等级化、官本位的社会意识与管理体制。并且当前的主流发展模式所对应的从业组织也多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型国有企业和传统行业企业。

可以预见,当新一轮由技术创新和产业模式变革所引起的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再度到来时,国有系统外各类新兴经济体依托其灵活优势必然会获得又一次发展良机,[4]这就为存在于国有体制外的各类职业发展模式扩大影响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社会管理和市场体制的逐步规范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制约与影响,政府对资源过度掌控的局面将可能会有所改变,国有部门依托垄断和政策扶植而鹤立鸡群的情况也会趋于弱化。这就使得支撑“体制内、官本位”作为社会主流职业发展模式的两类经济基础都发生了转变。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意识和管理体制也自然会发生变化。如更进一步的职业专业化会使得多数组织从原有的以指挥者、被指挥者为构成单元的金字塔结构转变为由专业人员团队组成的扁平化结构,此时领导者角色在职业发展中的意义就发生了变迁。同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国有体系内的人才管理机制也会发生更多积极的转变,如对专业技术发展路径给予更多支持和认可;进一步开放用人机制,实现和体制外更频繁与紧密的人才交流。这一系列的变革都会对我国未来的社会形态造成影响,体现到社会职业发展模式将会表现在多元化趋势上。

(二)方向和路径选择将成为公众对教育关注的重点

多元的社会职业发展模式必然会使教育结果对职业发展的影响产生差异,并将对应而生多种公众教育选择策略。这样,如果教育系统能够顺势转变自身定位,依据社会需要为公众提供能够满足不同人群教育目标和路径需求的多样化教育服务,那么,如何进行教育选择就成为一项比应对教育竞争更值得公众关注的教育问题了。

在当前一元模式下,除了应对升学竞争的投入程度高低之外,公众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环节并没有多少可供选择的空间。而在多元导向下,家长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对未来职业的预期,考虑清楚要为学生培养出何种特征的能力素质结构,又如何通过教育提升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竞争力等问题。与之相应他们就需要做出一系列的教育选择,包括什么样的能力开发策略是合适的?是首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到一定年龄后再重点培养专业能力为佳;还是应该在学生年少时就早做准备把学习精力重点投入到某一领域?什么样的专业方向选择策略对自己是适宜的?如何在专业选择中平衡宽泛性与针对性、热门与冷门、传统与新兴、高壁垒性与低壁垒性,不同特征专业又会对应哪种类型职业发展模式。什么样的学历层次是符合自身需要的?因为不同的职业发展模式对学历层次的影响差别显著,为谋求高学历而投入的时间、经济和机会成本在某些职业路径下可能既不能提升竞争力也无法收回成本。此外还有对教育形式的选择,学术导向还是职业导向;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全职学习还是与职业发展并行等。

其实这里谈及的各种选择,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多数也存在,但由于主流职业发展模式对公众选择倾向的主导和单一升学导向教育环境对公众选择行为的限制,对大多数人来讲答案都是一样的,少有人会做出与主流相反的选择。在现实中,走向非主流路径者,也多为教育竞争失利的结果而非自愿选择。相反,在多元导向下,方向和路径选择就有了现实意义,且很大程度上恰当的选择策略使学生获得的比较竞争力优势对职业发展的影响,要比几次升学竞争的胜负的影响更大。

(三)面对多元趋势的教育改革策略

如果说时代大趋势将会带来一个以多元化为特征的社会,那么教育应如何顺应时代实现自身变革则成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此时,教育部门的应对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先行策略,依据对未来多元化职业发展模式的预期,率先改革现行适应“体制内等级化”职业发展模式的升学导向教育,为学生提供面向多元的教育选择机会;二是教育跟随策略,即将教育体制改革和社会变革步伐相一致,紧密跟随社会变迁进行适应性教育变革;三是维持现状策略,即教育部门根据自己的思路与规划开展教育工作,以维持现状为基础仅根据社会变化进行适度微调。

如上所述,社会职业发展模式对公众教育选择及社会受教育需求会产生巨大影响,教育于现代社会存在之意义也在于服务社会,满足人才开发需要与公众教育需求。因此,当社会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后,教育系统仍固守陈规维持现状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说维持现状策略不应该成为教育部门的选择。但现实看来,教育部门选择维持现状却很有可能。回顾历史,至少在过去30年间,尽管伴随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升学主导的教育体制却岿然不动。其原因有二:一是教育系统具有强于其他社会系统的内部控制力,计划色彩浓厚;二是国家主导的教育具有几乎完全的垄断性。这两点特征决定了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独立于社会变迁而以自身主观决断行事。这时如果教育部门愿意维持现状是可能的,相反,如采取积极策略应对社会变迁,谋求主动改革,也同样会是步伐迅速的。

这样,假设教育部门不选择维持现状而准备适应社会需要进行改革,那么则需要思考教育先行和教育跟随哪个策略更为恰当。在教育对社会人力资本开发的作用方面,许多学者提出了教育先行策略,并在诸多国家得以实践,对其效果则评价多样。[5]此时,若采取教育先行策略,即在“一主多元”的社会环境下率先改革“升学主导”的教育体制,那对于多元化的教育结果用人部门会如何应对,对于多种可供选择的教育路径,学生和其家庭又会如何决断,则是改革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显然,由于社会职业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单一化特征,在单一模式下社会对教育的认同方式也将是单一的,这就使得多元结果中仅会有一种类型为社会所承认,即现行的院校等级与学历层次,所以如社会环境不变,教育先行改变也难以为用人部门所认可。相应地,因社会职业发展模式决定了公众教育倾向,故公众对教育路径的选择仍将维持在适应主流模式的方向上,多元化的教育选择只会换来“一条路依就拥堵,另外几条路没人去走”的尴尬现实。所以,教育跟随策略才是最为恰当的选择,

采用跟随策略,教育体系的内部设计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当社会职业发展模式更为多元时,公众自然就会产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教育系统要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自我,最大限度地及时满足公众需要。但由于教育的周期较长,在趋势清晰时适度超前规划也是必要的。此时,若教育系统未能及时跟进做出反应,基于市场经济社会的自然调节功能,自然会有其他机构前来补位以满足相应公众教育需求。如现在一些国外院校、民办或国际合作办学机构的快速发展,实际上就是对国办教育系统不足之处的填补。当下国办教育系统外机构所发挥的功能多在服务于“一主多元”中应对多元的教育需求,其相对不是主流,但当多元社会形成之时,如国办教育系统未能顺应改革,则将仅能服务于多元教育需求中的少部分人群了。

可见,应对多元化趋势,教育先行难免会遇到得不到社会认同的尴尬;教育跟随策略相比更能为社会所接受,取得最佳效果;维持现状不但不能满足社会教育需求,更可能使国办教育在未来失去在教育领域内的主导地位。

[1]赵岳阳,潘 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述评[J].社会科学战线,2011(12):76-81.

[2]洪银兴.以改革支持实体经济领域民营经济的发展[J].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2):5-7.

[3]窦心浩.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与升学选择理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9(1):34-41.

[4]韩民青.新兴经济的本质探析新工业化经济的兴起及其特征[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

[5]李志华.反思教育先行观[J].教学与管理,2005(27):3-4.

猜你喜欢

竞争公众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职业写作
感谢竞争
我爱的职业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