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
2013-08-15贾润红
贾润红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连云港 222006)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逐步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高职高专的培养模式也应顺应这种变化,逐步突出自己的优势,以为社会输送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直接决定了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加,中国高校毕业生增量多、压力大,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80万人,这与就业岗位需求不相符。因此,未来几年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将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针对这一就业形势,早在2004年教育部第三次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已经提出把“订单式”培养作为高职高专的一个发展方向。[1]它是对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形象说法,也是最典型的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形式之一。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方,与作为用人单位方的企事业单位,依据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教学、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培养方式,在学校和用人单位分别进行教学、实践、见习、实习等,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学生解决了最严峻的就业问题,也为企业输送了优秀的、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同时还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提供了实践与研究的良好平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一体化结合。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国内外现状
所谓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在充分调研、商讨的基础上,签订委培协议,即学校按照企业要求,融合企业文化,根据企业需要制定课程计划,通过各种教学环节和实践活动,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也应履行协议约定,提供实践场所和见实习机会,并在学生毕业后吸纳学生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这种订单式是在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协商的基础上,体现互惠互利的原则,对于学生、学校、企业实现“三赢”的局面。校企合作实际上是由国际普遍认同的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Cooperative Education演化发展来的,在国内外都有相关的实践证明和研究。
(一)国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现状
加拿大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以及澳大利亚TAFE体系都是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2]加拿大的“CBE”模式由企业专家代表组成课程开发委员会,对课程制定目标和内容,并实施考核。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即企业和学校利用各自的培训条件,共同培养人才,尤其是熟练技术方面,这种模式使得德国的职业教育对德国经济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是一种源自理论的实践,然后再用实践指导理论,即“理论——实践——理论”,就像“三明治”。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更好地学习。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将企业的培训直接纳入到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职业教育教学。
(二)国内“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现状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近年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得到广泛实施和推广,并以其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学校的欢迎。[3]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与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根据公司需求培养人才,并将“订单式”培养的班级命名为“宇通班”,目前已经成功培养“宇通班”学生三年以上。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系与北京中福音文化艺术中心开展 “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按照企业要求培养出来的音乐表演专业(管乐打击乐方向)毕业即就业,也是成功案例之一。[4]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对航海专业实行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5],锦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展护理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6],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深圳现代计算机有限公司“量身定制”培养了高职软件人才[7],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也开展了“订单式”培养模式[8]。这些高校成功实施的“订单式”培养,并取得一定进展,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的规范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培养目标针对性、毕业生就业的定向性。这四大优势使得“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学校与企业的一致好评。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但是,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实现校企与学生三赢的局面,也实施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并不顺利,综合以上各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问题[9],总结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培养学生与用人单位时间上不一致、培养要求有差距、有名无实的“订单式”培养过程、实施过程和管理过程存在困难等等。高职院校若要有效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必须对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解决方案,并制定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可实施、操作性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培训、课程教学的实践逐步完善,以期为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技术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三、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策略
(一)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既然是“订单式”培养,在课程安排上要保证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现职业性,符合企业需要。在制定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时,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协商和探讨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从而使得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适合企业发展,有针对性与适用性。[10]在制订培养方案时,教学目标也要源于企业岗位的需求,达到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以确保培养出实用性技术型人才。
(二)实行模块式教学,凸显“订单”特色
由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制订课程体系时也应根据需要调整。课程体系最好以模块化结构呈现,比如可将课程结构分为通识类必修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任选模块、综合实践模块、素质技能模块五大模块。不同模块体现不同的教学目标,课程中根据职业需求设置的具有综合能力和职业特色的课程,贴切企业发展需求。特别是综合实践模块和素质技能模块,这两个模块源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企业的各种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以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
(三)注重校企文化互动,培养学生“准企业人”的责任感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个别学生思想动荡不安的情况,如中途不愿去订单培养的企业工作了。这种现象并不少见,这与学生在“订单式”培养实施过程中较少融入到企业文化有关系。因此,有必要重视校企文化的互动,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向往和责任。所谓的校企文化互动,并非单纯地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叠加,而是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并加以改造实施,实现有效的校企文化互动,做到“融专业到产业”的实际效果,从而促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8]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仅有理论课的学生,实践课的动手操作,还要融入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等内容,可以建立以企业名称冠名的专项奖学金,由企业领导人颁奖;学校方面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看待企业问题上要长远看问题而不止局限在眼前状况;在实训课中模拟企业的实际操作全过程,包括操作、检查、绩效、意外处理等企业运转的全方位模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责任感;还可以与企业员工互动活动,请企业专家或能手来学校讲学,也可以请学生到企业里现场观摩标兵人物的工作展示,同时到节假日还可以将学生与企业员工搞联欢活动,让学生适应自己既是学生又是“准企业人”的双重身份。
(四)企业和校方共同考核并注重考核形式多元化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所以对学生的考核,也应不同于普通大学生。考核形式一改以往卷面和分数评判学生学习的惯例,由校方和企业共同来考核和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培养的高低。考核形式可以多元化:不再是以卷面考试为评判标准,可采用口试、操作等形式;对于实训课程,可以采用实验报告和作品评选等多种形式;对于见实习,可以以企业考核为主,评判学生在见实习中技能、操作等情况和实操能力的高低。这样的多元化考核[4],更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更能适应企业的需要。
(五)充分利用校企各种资源,互惠互利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各种资源,从而达到学校和企业受益最大化。学校有较好的图书资源、电子阅览资源、数据库,而且其中学生是学校最大的资源,因为在校的大学生都以为学校做事为荣,喜欢为学校、老师做助手,喜欢组织或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这时,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企业拥有设备、熟练技术、高级技术人员等各种资源,为学生进行实训提供良好平台。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就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各种资源,让自己的学习期间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以便在毕业时成为企业理论和实践兼备的人才的后备军。
(六)学生需考核进企业,并跟踪施教
既然是订单式的培养,学生应符合企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等要求,所以在进入企业之前,要对学生实施全面的考核,经企业考核达标后,方可进入企业实习和工作[11]。考核内容可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企业文化等多方面。企业严把用人关,从而有效提高学校订单式培养的质量,为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和正确的导向。
目前,中国高职院校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学研的一种有效途径,培养出来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的毕业生, 可以在毕业时与自己的岗位有效对接。学校培养的人才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可,有效地提高了办学质量,学生充分且满意就业,企业得到了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缩短了寻找和培养人才的时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中,逐渐壮大队伍,有效地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在高职院校中势在必行。
[1]宁建中,周晓莉,付鸿,李靖靖.“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2010,27(5):78-81.
[2]程欣.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1(8):3-4.
[3]王毅,刘志宏,蒲春玲.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战略与实践[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2):1-4.
[4]孙中伟.从订单式培养谈高职音乐专业的课程改革[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3):53-54.
[5]施祝斌.航海高职教育实施订单式培养的创新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10,27(1):6-8.
[6]刘沫,张会君,李红玉.护理本科生订单式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07,(7):44-45.
[7]周振环,王梅.“订单式”培养高职软件人才简论[J].职业教育研究,2006,(8):119-120.
[8]钱宇伟,葛洪,汤潜之.订单式培养模式下校企文化互动的实践与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0-12.
[9]李朝敏,何晓梅.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0,(12):13-15.
[10]陈小波.论订单式培养模式中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J].教育与职业,2006,(27):18-20.
[11]朱怀忠,王庆春.论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3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