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以宁蒗县为例
2013-08-15李新光
李新光
(中国人民银行宁蒗县支行,云南 丽江 674300)
宁蒗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俗称“小凉山”,属滇西集中连片特困县,辖15个乡(镇),26.86万人,有彝、汉、普米、傈僳等12个少数民族,其社会由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等多种社会形态,经过民主改革后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目前尚有19万贫困人口。由于这一特殊的县情,加上地处边远贫困山区,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发育程度参差不齐、经济社会发展起步晚、基础差,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仅为23亿元,位居全省129个县第110位。同时,金融服务不力,金融服务缺失严重,15个乡镇有10个乡镇没有固定的金融服务网点,占丽江市27个缺失乡镇的40%,占全省122个缺失乡镇的9%,是乡镇金融服务缺失的“重灾区”。
一、宁蒗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2012年,宁蒗县完成生产总值(预计,下同)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亿元,同比增长8.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亿元,同比增长2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亿元,同比增长1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从2007年到2012年,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比从32:26:42调整为26:33:41;“文化旅游、矿电、生物资源”三大支柱产业有所发展。2012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42400万元,财政支出225200万元,收支差高达18亿元。
二、宁蒗县金融发展情况
(一)存贷款情况
2012年末,宁蒗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36529万元,较年初增加78962万元,增长30.66%。其中单位存款余额168131万元,较年初增加50421万元,增长42.83%。个人存款余额165450万元,比年初增加26281万元,增长18.88%。财政存款余额2559万元,比年初增加1871万元,增长271.95%。2012年12月末,宁蒗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含邮政储蓄银行贷款6073万元)135604万元,较年初增加28726万元,增长26.8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5331万元,比年初增加4515万元,增长41.74%。中长期贷款余额120273万元,比年初增加24237万元,增长25.24%。
(二)存贷款分机构情况
2012年末,农行各项存款余额为144228万元,较年初的116255万元增加了27973万元,增幅24.06%;各项贷款余额51021万元,较年初的39148万元增长了11873万元,增幅30.33%,贷款增幅明显。2012年末,农行存贷款均有较大幅度上升,贷存比较年初的33.67%有所上升,为35.38%。至2012年年底,宁蒗县农业银行累计发放金穗惠农卡12693张,授信1287张,金额5429万元,用信金额2551万元。
2012年末,宁蒗县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157166万元,较年初的113213万元增加了43953万元,增长38.82%;各项贷款余额68915万元,较年初的51669万元增加17246万元,增幅33.38%,12月末农信社贷存比43.85%,比年初下降1.79%。原因是农村信用社存款稳步增长,而贷款受规模的控制,不能发放。至2012年末,宁蒗县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金碧惠农卡11485张,授信697张,金额4222万元,用信金额1971万元。
2012年末,农发行宁蒗县支行各项存款余额7774万元,比年初增加2435万元,增幅45.61%;同业定期存款3000万元1笔。各项贷款余额9595万元,比年初减少714万元,降幅6.93%。目前9595万元贷款中,正常贷款7200万元,其中粮食储备贷款600万元,新农村建设贷款6600万元,关注贷款2842万元,主要是粮食政策性财务挂账贷款。
分机构看,宁蒗县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体现两个特点,一是存款余额占比不平衡。2012年末,农行宁蒗县支行存款余额为144228万元,占全部存款余额的42.86%,宁蒗县农村信用联社存款余额157166万元,在全辖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中占比为46.70%;农发行由于没有个人储蓄存款业务,且其开户单位主要为粮、棉、油企业,在金融机构中,所占存款余额最少,计7774万元占比为2.31%;邮政储蓄银行存款余额24424万元,占比7.26%,人行财政存款2559万元,占比为0.76%。委托存款余额378万元,占0.11%。二是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比与存款占比相当。2012年末,其中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68915万元,占比最大,达50.82%,农行以51021万元占比37.62%位居第二,农发行9595万元占比7.08%,邮政储蓄银行开办贷款业务时间较短且主要为个人贷款业务,以6073万元占比4.48%居末位。
(三)扶贫贴息贷款情况
2010年、2011年、2012年的三年间,宁蒗县扶贫办支付中央财政扶贫贴息资金分别为100万元、100万元、150万元,按贴息5%的比例,三年来,贴息到户贷款分别为2000万元、2000万元、3000万元,三年共贴息到户贷款7000万元。
(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及成效
到2012年末,宁蒗县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个,从业人员137人,服务网点24个,其中固定网点9个,流动服务点10个,ATM机20台,POS机99台。保险机构3个,其中人寿机构2个,财险机构1个,从业人员(含代理人员)104个。为改善县域金融基础差,服务差的困难,近年来,宁蒗县金融机构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一些成效。一是金融机构积极到金融服务薄弱的乡镇增设营业网点,逐步扩大网点覆盖面,以增设固定网点、流动服务站或设置金融电子自助设备(如POS机)提供自助服务等方式构建切合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的金融服务体系,努力改善县域金融服务水平。二是积极开展以服务“三农”为主的多种形式的金融活动,并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各家金融机构积极到县乡开展金融服务,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的筹融资渠道,构建互补互存、适度竞争,符合城乡改革发展实际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开展便民金融服务,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不断满足城乡居民金融服务需求。便民金融服务的开展,缩短了惠农资金发放环节和流程,节省了无金融服务网点居民金融服务成本。四是基本上建立了“乡乡有网点、村村有服务”的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体系。至2012年末,全县共有银行业金融服务网点24个,从业人员137人,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建设取得实质进展。2012年末,便民服务网点增加为58个,实现了“乡乡有网点、村村有服务”的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目标。五是金融服务水平有所提升,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支付结算系统升级加快,资金流动加速,经济效益不断提升,银行卡等特色服务向快速、便利、人性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个人金融活动更加便利,惠农“一本通”为方便广大农民群众享受金融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六是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完善“三农”资金扶持体系,引导信贷资金积极支持“三农”等基层设施建设。至2012年末,全县涉农贷款余额近8亿元,占比超过各项贷款总额的60%以上,贷款农户近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70%以上,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三、集中连片特困县域金融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从县域撤并,县域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金融空白较多,金融服务滞后,县域资金严重外流
一是县域现有金融机构的规模和金融服务难以满足需求,金融业的规模和服务皆处于弱势地位。以宁蒗县为例,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4家,实际具备信贷能力的机构仅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三家,三家机构网点数为19个,从业人员130人。金融服务网点少,分布不合理,加上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整个金融服务水平不高。银行网点排长队,秩序混乱,顾客办理业务等待时间长,遇冷脸,受呵斥,甚至被拒绝服务的情况经常发生。二是县域资金严重外流,削弱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部分金融机构对地方支持有限,反而成为资金外流的抽水机。
(二)县域金融机构干部职工发展困难,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不力,没有发挥好人的作用
作为贫困地区的县域金融从业人员,工作条件艰苦,拓展业务困难,业绩难以提升。学习受环境,教育资源,自身条件的影响,个人学习付出十倍的代价,难得较好的收获。在绩效考核时,贫困县域金融机构干部员工,工作努力而成效不明显,辛苦一年而收入不增加,要求进步而无提升机会,限制了一定工作年限,一定年龄的干部职工看淡前程,得过且过,举步不前,造成他们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许多人怀着人到中年万事休,平平淡淡到退休的思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了动力,也就缺乏创新精神,大家同一境况,同一心思,也就影响整个机构,整个系统的创新和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和中小企业弱势低效,金融生态环境不良
县域金融弱势,根本原因是县域经济发展不良,农业和中小企业先天弱势和经营低效。按照资本逐利的本性,经营资金的金融在以农业和中小企业为主的县域发展不力,处于弱势地位,既符合经济理论,又符合现实条件。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基础差,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能力差,传统计划经济和大政府、小社会的长期影响,形成地方政府统领一切,片面追求自身利益,助长地方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县域司法环境不佳,银行收债赢了官司输了钱,助长社会信用向不良方向发展。不良的金融生态环境基础,加上后天恶意的破坏,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短期内难以改善,县域金融的弱势地位自然难以短期内改善。
(四)县域金融服务产品单一,手段落后,创新不足
县域金融机构业务仍然以传统的存款、贷款、汇兑为主,中间业务也仅仅局限于代理保险、代收代付、代签汇票等简单的业务范围内;银行卡业务受区域、品牌等影响,发展相对滞后;很多在城市推出的成熟金融创新产品未能在特困县域推广;农村个人金融产品严重匮乏;尤其是小额农业贷款项目放贷金额偏小、还款周期较短,与农业生产周期不对接,无法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五)县域金融内存在竞争压力与外在金融需求环境不对称
一方面,县域金融机构普遍实现了股份制改革,商业化经营动机明显强化,利润导向越来越明显,其战略重心逐渐转向大中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权上收及资金外流,直接掐断了县域金融服务的“血脉”;而另一方面,中央一系列扶持“三农”的优惠政策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县域经济环境得到明显优化,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商品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却日益剧增,迫切需要金融机构重心下移、重点扶持,与现代农业实现有效对接。
四、改善集中连片特困县域金融服务政策建议
(一)健全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继续深化县域金融改革。充分发挥现有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支农服务功能作用。二是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金融组织,培育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三是按照“只贷不存、服务三农”的原则,加快组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增加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主体。当前,在无法重新布局金融机构和网点的情况下,提高现有网点的功能,充分发挥现有网点的功能,努力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加强培训,提高一线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发扬为人民服务的品质,增强金融的社会责任意识,注重管层的创新能力开发和运用,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是关键。
(二)深入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积极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针对性的转换银行经营机制,探索开发适合农村、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推出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户林权抵押贷款、订单农业贷款、农村商户联保贷款、农村中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一系列信贷服务新产品,满足县域多层次的资金需求。此外,要注重引导驻县涉农金融机构改进和完善服务方式,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积极争取上级金融机构扩大县一级农业信贷管理权限,优化审贷程序,简化审批手续,扩大信贷规模。
(三)努力改变县域资金外流的局面,引导资金流回县域金融市场
一是利用系统联营的方式,将资金充溢的机构资金拆借给有贷户无资金的机构,将资金留在县域。二是放开邮政储汇局的贷款限制,将邮政储蓄资金留在县域。三是积极争取和利用支农再贷款,国家适当降低支农再贷款的利率,利差由财政补贴,鼓励县域金融机构使用支农再贷款,积极支持“三农”发展。四是增加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指标及规模。
(四)努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改善经济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是积极倡导,努力宣传,提高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与地方政府一道,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二是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信用乡村、信用农户、信用社区等具体活动,将信用文化根植于社会、企业、乡村、社区、农户,从而推动全社会守信用、讲信用,从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中得到实惠。三是积极争取地方的支持,创建保障体系支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五)积极推进特困县域金融市场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县域农业担保、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通过采取政府出资、农民和农村企业入股等方式,建立符合县域实际的农业借贷担保公司,完善保护和农村中小企业抵押、质押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经营风险分摊机制。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业务。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发展农村互助合作保险,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大县财政对农村保费补贴力度,为涉农业务的保险公司和参保企业与农户提供保费、经营费用和超赔补贴,加快建设农村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提高农村、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三是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县财政风险补偿基金,对由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原因形成的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农业贷款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对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实行贴息,继续对涉农贷款发放较好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