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以南宁市江南区新屋村为例
2013-08-15王秀月
王秀月 罗 思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催生出的现象,其产生根源是复杂而深刻的,城中村问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管理问题,其中,城中村村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城中村社会管理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据统计,南宁市共有66个城中村,人口约15万,城中村表现出了人口构成复杂,建筑楼群密度高,违章乱搭建筑多,道路拥挤堵塞,整体布局乱,生活环境脏、乱、差,社会治安严峻等问题,特别是城中村的村民得到了征地赔款、政府补贴、第三产业分红后,很多人养成了不好的风气:赌博、斗鸡、酗酒等,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关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出现的村民子女教育问题也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
一、调查的范围及城中村村民子女的定义
随着东盟贸易的发展和泛北部湾经济的拉动,南宁市的城市化进程已经不断加快,南宁城市化的发展撬动了各个产业的发展,劳动力需求也大量增加,因此,南宁市周边县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汇集在南宁市的城中村,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部落。
本文所讨论的城中村村民不涉及外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为这些劳动力人口多数不带自己的孩子到南宁市的城中村居住,另外,这些人群的流动性比较高,调查的精确度和准确度都不够,但是他们的涌入对城中村村民子女的教育问题也产生了相关的影响。
本研究中的城中村村民子女主要是指6~15周岁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拥有农村户籍,居住在南宁市新屋村里的儿童、少年,不包括心智障碍或身体障碍而不能正常入学的儿童、少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育和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他们的父母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都能投射在他们的心灵上,同时他们可以对教育问题做出认知和判断,便于采访和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在新屋村地段内的小学、中学及村民小组等区域观察城中村村民子女的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开放性访谈城中村村民及其子女在城市生活的感受、在教育中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
二、南宁市新屋村村民子女教育现状
新屋村是江南区江南街道办事处辖区的一个行政村,地属南宁市江南区五一中路,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420户,常住人口1200人,外来流动人口6000人。新屋村中的村民大都没有工作,村民普遍的文化水平较低,收入除了房租,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每年的第三产业分红。据了解,通过新屋村村“两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现在办起了多个村办企业,同时还兴建村、组集体经营铺面190多间,2007年村组两级集体收入465万元,人均纯收入6280元。
通过实地调查,笔者发现,收入高起来的新屋村村民们,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很是重视,但是由于村民自身的文化比较低,因此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出现了以下的问题:
(一)村民子女学习基础弱,成绩普遍不理想
通过调查发现,新屋村村民子女,处于小学阶段的,期考成绩各科平均分在70~90分之间,处于初中阶段的,各科平均分在40-80分之间。在性别上,新屋村村民子女在小学阶段的,男生、女生的成绩差异不明显,但是到了初中阶段,女生的成绩相对于男生要好一到两倍。在具体科目上,小学阶段的新屋村子女与城区的学生的科目成绩差异不明显,但是到了初中阶段,新屋村的子女普遍反映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电脑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在音乐、美术学科上几乎没什么特长。
(二)学习动机不强
新屋村的村民子女,学习缺乏崇高的理想和学习的刻苦精神,对于未来的学业生涯规划没有明确的方向。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感到学习十分困难,厌学、怕学、畏难的情绪比较严重。由于家庭经济还可以,新屋村的某些孩子产生了比城市人优越的心态,产生了只要靠家里就能过好日子,不用奋斗的心态,因此,在品行和学习习惯上都做得不是很好,而且自理能力较差,依赖心强。
(三)大多数家长表示教育经济压力小,但教子无方
通过调查,绝大部分新屋村的家长都表示能负担子女的教育费用,特别是现行推动的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减轻了新屋村村民的教育经济压力,而在其子女的课外教育投入上,家长也舍得付出。他们尝试过给子女请家教、上课余补习班等,但多数家长选择的是低消费、一对多的课外补习方式,补习的老师大多是从高校请来的在校大学生,专业程度较差,加上孩子的自制能力较差,补习效果不是很理想。而新屋村村民自身文化程度较低,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学习。有80%的受访家长认为,自己虽然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是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当孩子在青春期产生逆反心理时也颇显无奈。受访的家长中,70%的家长依然习惯于采用“棍棒教育”的老套方式。60%的家长,完全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老师的教育上,认为孩子教不好完全是老师的责任,自我责任逃避的情绪严重。
(四)城中村及自身家庭的教育环境不尽如人意
在调查中,60%的新屋村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子女的影响。虽然新屋村曾经出资10万元,在村文化活动中心增置了娱乐室、棋牌室、阅览室、图书室等,并配置了5万多元的文体器材,引进资金200万元建成了新屋球馆等,为村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娱乐场地。文化节目也不少,2012年6月,江南街道办、街道流动人口服务中心配合南宁市粤剧团,来到新屋村委篮球场开展“惠民工程百戏下乡”演出等。但是,新屋村村民们还是一般每天以看电视、聊天或打麻将等娱乐方式为主,孩子回家后就直接让孩子关在房间内写作业,自己继续娱乐,完全不能顾及孩子的学习感受。而且城中村中,居住着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他们一般从事劳动性密集的服务业、娱乐业等工作,回家都比较晚,还有些人晚上聚众打牌、喝酒,严重影响到城中村村民子女的学习和生活。
(五)地段内学校教育条件先天不足,学风一般
新屋村地段内的新屋小学、五一中路学校(小学部)等学校,与其他的教学质量、教学设施配备齐全的学校相比,存在着先天的不足。调查中,老师表示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也尽力地教导孩子,但是城中村的孩子思维比较跳跃,行为也比较倔强,在课堂上开小差,课后不交作业的很多,实在是难教,因此在教学上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由于城中村孩子的比例较高,他们的学习态度、成绩等给学校的学风、校风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南宁市新屋村村民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孩子的心理辅导、学习价值塑造没有跟上
新屋村村民子女进入到青春期后,开始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能得到家长的重视,只是认为孩子的厌学、弃学仅仅是孩子不懂事的表现。其次,对于孩子学习价值的塑造上,很多家长给出了不明晰,甚至是错误的学习价值观,让孩子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因此孩子在学习上匮乏动力。最后,因为学校是大范围的普适教育,心理教育不能面面俱到,而且不同的孩子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不同的,因此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没能得到很好的疏通。
(二)社会变迁导致城中村家庭教育问题
教育社会学一般认为:教育既是社会变迁的条件和动因,也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和反映。[1]在社会的变迁当中,新屋村村民享受到了比过去优越的物质生活,而且是没有通过劳动就获得的,他们一下子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融入到城市化的进程中,不懂如何通过教育提升自己,帮助儿女建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协助孩子度过青春期的迷茫,教导孩子在巨大的课业压力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学习方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
(三)家长教育方式相对滞后,责任逃避现象严重
由于新屋村家长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面对汹涌的城市化浪潮,他们在教育自己的儿女的方式上感到无所适从,很多家长依然沿袭着父辈的教导方式,孩子们不接受也不认可。他们缺乏应对现代城市社会的科学教子能力,因此当孩子进入初中,自我意识显现的时候,家长们普遍反映不知道如何教导孩子了。同时,家长把学习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和老师,有的家长也把学习责任推给了孩子,家长的不认可、不配合、无作为,加重了教育的困难。
(四)城中村环境不利于城中村家庭子女的成长
虽然,新屋村已经改制为社区居委会,居委会也投入了资金进行社区建设,但是新屋村还存在着自然环境一般、外来人口杂乱、部分村民无所事事甚至生活颓废等社会问题,整个社区似乎都缺乏生机和活力,而且失去土地的村民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有较强的相对剥夺感,这种社区环境对于子女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五)教学基础薄弱,家长引导不够
新屋村村民子女学习成绩之所以相对较差,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孩子,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与新屋村辖区的小学基础薄弱有关系,新屋村的村民子女,大多数就读于新屋小学和五一中路学校(小学部),这些小学的配套设备相对薄弱,特别是音乐、美术、电脑科目的教育相对薄弱,因此学生几乎在音乐、美术、电脑方面没什么特长;另一方面与家长的引导和教育有关,在小学阶段,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差不多,就没有想过要引导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到了初中阶段,孩子才反映出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电脑等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家长又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就逐渐显现出厌学、弃学的情绪了。
四、南宁市新屋村村民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新屋村村民子女的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
(一)发挥政府在新屋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子女教育的指导作用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研究和调研工作,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法规,使教育政策法规具有时效性和前瞻性。目前对于城中村村民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因此,政府需要投入资金和精力进行研究和调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配合城中村的教育建设。第二,政府需要加强对新屋村地段内学校的引导力度,建立咨询者、协助者的角色,帮助学校更好地完善教学配套设施,完善师资队伍,特别是完善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三,加强对新屋村地段内的中小学校的评估与管理,让中小学的建设能够达标、合格;第四,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新屋村村民子女教育的发展,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第五,加快教育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建设,搭建心理专家与村民的信息化平台,让村民的子女问题能够得到心理专家的在线解答,及时解决村民对孩子的教育疑惑。
(二)发挥城中村改造后村居委会、街道办的力量
首先,村居委会和街道办要宣传亲子教育知识,定期举行教育讲座,协助并提高家长科学教子的能力,并及时调研村里孩子的教育问题;其次,强化实践教育,实施家庭亲情教育计划,多举行亲子活动,评选亲子家庭;第三,构建和谐的新屋村教育环境,对外来务工人员和村民影响孩子学习的行为进行相应约束,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共同建设,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引进非营利组织对新屋村村民进行教育辅导,协助做好家庭教育
首先,更新教育观念,强化教育意识,让非营利组织更好地协助新屋村村民进行教育辅导。笔者得知,从2010年开始,江南区团委、江南街道办新屋村与高校爱心协会志愿者一起合作,免费开办了“四点半课堂”,培训新屋村村民、外来务工人员的小学阶段子女,不仅填补了外来务工人员照顾孩子的真空地带,也解决了不少新屋村村民无法教育孩子做作业的后顾之忧。其次,暑假期间,江南区团委、远程办开设的“远教小屋”——少年儿童兴趣培训班也在新屋村开班,培训学生新概念英语、舞蹈、书法和绘画等四门课程。通过“远教小屋”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终端的平台作用,也进一步推进远程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第三,新屋村还是可以寻求更多的非营利组织合作,构建心理平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一个心理辅导老师,减少城乡二元激荡带来的心理问题,协助孩子更好地度过青春期。
(四)提高新屋村辖区内中小学教育水平,家校联盟
首先,强化师资,保证教学,这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也需要学校定期的师资培训,两方面共同增强师资队伍的实力;其次,更新教学设施、设备,构建和谐校园,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第三,加强心理引导,及时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减少学生与家长的排斥情绪;最后,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形成家校联盟,让家长参与教学和教育管理,深化家长在孩子教育上的角色,并协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
通过政府、居委会、街道办、非营利组织、学校、家庭、孩子个人多方面地努力,协助孩子更好地解决教育问题,身心健康地成长。
[1] 糜薇.农民工流动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与社会工作的介入——对成都市郊农民工调查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