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综述
2013-08-15何青霞尉春艳
何青霞,尉春艳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承德 067000)
国内现代汉语名量词的研究成果颇丰,与名量词研究相比较而言,动量词研究属于有待深化和细化的薄弱环节,下面就我们所收集的资料对现代汉语动量词的研究做一综述,以期对深入研究动量词有所帮助。
一、动量词的分类研究
关于动量词的的分类研究,主要有静态分类和动态分类两种思路。刘世儒(1965)将动量词分为专用动量词、借自名词的动量词和同源动量词。朱德熙的《语法讲义》(1982)、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2002)都将动量词分为专用的、借自名词的和借自动词的三类。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代汉语教研室主编的《现代汉语》(1993)把借用动量词细分为借用身体某部分的名称、动作所凭借的工具、重复原来的动词三类。何杰在《现代汉语量词研究》(2000)一书则将借用动量词分为借用名词、借用动词、借用一些离合词的后一个语素、借用动词的重叠四类。周一民的《北京口语语法(词法卷)》(1998)在专用、借用分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时间动量词。
以上分类都属于传统的二分法,把动量词分为专用和借用两大类,只是静止地关注动量词自身的特点,主要侧重语法特点的分类,分类较粗,较少关注动量词的语义特征,也缺乏对与不同动量词搭配的动词的研究。
与以上分类不同,邵敬敏(1996)打乱了专用、借用二分的格局,使用了新的分类方法,对动量词进行了更加细化的语义分类,从而形成了动量词分类的新体系,他首先把动量词分为通用、自主、借助和情态四种大的类型,其中通用动量词又分为计数量词和计时量词两种;自主动量词又分为同形量词和短时量词两种;借助动量词又分为器官量词,工具量词,伴随量词三种;情态动量词又分为持续量词,整体量词,空间量词三种。
邵文从动量词与动词的选择关系入手给动量词分类,比较新颖,对于研究动量词的功能有重要的意义。但我们认为研究动词与动量词的选择关系时,应该纯化动量词的范围,即研究专门用于表达动作、行为量的量词,因此我们认为邵文中的计时量词如“年、月、日”,借助量词如“眼、头、腿”,伴随量词如“步、声、圈”等,这些量词的语义还很实在,并不是专门用来计量动作行为的量的,还是看成名词较妥当,而计数量词“次、回”和情态量词“趟、遍、阵”等专门用于计量动作的频次,语义已经虚化,这是动量词的核心,因此,如果从对动词有分类作用的角度研究量词,应该主要研究计数量词和情态量词。
曹芳芳的 《现代汉语动作类别词的语义研究》(2008)根据语义特征把动量词分为动作过程类和动作工具类两种大的类型,又将动作过程类细分为周遍、方向、环绕、交互、在场、频率六种小类;再把动作工具类从身体和客体两个角度,具体分为面部、上肢、下肢、日常、劳作、文体、武器几类。田鑫的《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2010)首先将动量词分为实义动量词和意义虚化的动量词,又根据语义将实义动量词分为身体类、工具类、声音类和运动形状类,根据动量短语所表达的数量特征将意义虚化的动量词分为次数量、周遍量、通指量和短时量四类。曹芳芳(2008)所提出的动作过程类类别词和田鑫(2010)提出的意义虚化的动量词实际上就是传统分类中的专用动量词,而动作工具类和实义动量词实际上就是传统分类中的借用动量词,而二人对这两类动量词下的次类划分都关注了动量词与动词的选择关系,遵循了邵敬敏先生的分类体系。
以上两文的共同特点是将静态分类和动态分类相结合,对动量词的分类角度新颖,对各类动量词的描述全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动量词的分类有影响的就两个分类体系,一是以刘世儒、朱德熙为代表的静态的分类体系,一是以邵敬敏为代表的动态的分类体系,针对动量词的功能、语义展开研究参考邵敬敏的分类还是比较合适的,因而此后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多遵循他的分类。但是他对与量词搭配的动词的分类还不够细化,所提出的语义特点不利于和其他语言进行对比,我们认为在他的分类的基础上针对动量词内部语义的分类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动量词的语义特征研究
目前关于动量词的语义特征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入了解动词与动量词的组合关系,以及正确使用动量词有着重要的意义。就我们所掌握的材料观察,动量词语义特征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动量词“计时、计量”语义特征的研究
关注动量词的“计时、计量”特点研究的学者主要是刘街生和方寅,二人都强调了动量词“计时”的语义特征,刘街生(2003)还提出了动量词的“计事”语义特征,他认为汉语中的动量词所表达动作的量的情况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序列。这些量词的语义介于[+计事]和[+计时]之间,有的量词的语义[+计事]性更强,如借用动量词,有的[+计时]性更强,如时量词,其他专用动量词则兼有[+计事]和[+计时]的特征,由左往右形成一个序列:“顿1、场1、遍、趟下1、次、回、番、通、顿 2、场 2、阵下 2”,越靠左,[+计事]语义特征越强,越靠右[+计时]语义特征越强。这一研究关注了动量词成员间的深层联系,立足于语义中[+计事]和[+计时]两个特征的强弱来看动量词的典型性,这种角度很有新意,但两个语义特征的强弱如何衡量,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而且对于语义复杂的动量词来说单纯从这两个特征上仿佛不能全面地反映动量词的面貌。
方寅(2008)认为动量短语的语义特征更多体现[+动作计时],不认为动量词带有[+计事]的语义特征,认为量词的主要功能在于计量和表量,进而提出动量词的计量基准,得出[+用事相关性]、[+时间相关性]、[+空间相关性]、[+自身相关性]等几种类型基准来对动量词进行语义分析和次类划分。
此类研究着眼于动量词的“计时”与“计量”特征,抓住了动量词语义的根本,但对于语义的分析不够细化,同时对于动词与动量词的关系关注不够。
(二)关注动词与动量词组合关系的研究
马庆株(1981)指出“时量宾语的所指不同,是由动词类的不同决定的”。对于研究动量词开创了全新的角度,即关注在动词和动量词组合时,动词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动词的语义特征会影响对动量词的选择。
邵敬敏(1996)在对动量词详细分类的基础上,从动词与动量词组合的角度分析量词的语义特征,进而指出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会决定动词与动量词的组合关系,其次再考虑动量词的语义以及动词的相关对象的语义。邵文对动词与动量词的双向选择的研究比较深入,在研究方法上也有较大突破。
蒋宗霞(2006)根据语义先将动量词分为:计时、计量、借用、自主四类,然后将动词按完成动作所占有时间的多少划分成四类再展开研究。该文对动词和动量词的语义进行了静态的平面的分析,抓住了动词“计时”的特点进行分类,但忽略了动词其他复杂的语义特点与动量词的关系,又没有结合句法、语用进行探讨,分析过于概括。杨娟(2004)详细探讨了动量短语对语义同现的要求,结合语义分析方法探讨了处于状语、补语、定语句法位置的动量短语与同现成分的选择、制约关系。该论文的特点是结合大量语料对每一个动量词在不同句法环境中的情况进行描写,结合语义特征的分析更具针对性。
周娟(2007)沿用了邵敬敏的研究思路对动量词和动词都作了详细的分类,关注了二者的双向选择关系,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研究动、量组合的制约因素。阮贵义(2007)在掌握丰富语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借用动量词和相关成分的语义特征。此文对借用动量词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描写,有价值的是文末附录了常用动词与借用动量词的搭配表,这对动量词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借用动量词是一个开放的小类,因此研究不能穷尽所有借用动量词,所得结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曹芳芳(2008)从动量词与动词、数词的组合关系两个层面入手提取动量词的义征,并对动量词搭配对象进行义类划分,从而进一步构建动量词语义组合模型,此文主要运用义征提取的方法对每个动量词的语义特征进行了详细描写,但是缺乏对整个现代汉语动量词系统的语义描写。
在研究动量词的语义特征时关注动词与动量词的双向选择是研究的主流思路,动词的语义和动量词的语义的契合度是决定能否搭配的原因之一,分别提取动量词与动词的语义特征观察其联系是多数研究采用的方法,有学者注意了在动态的句法环境下动量词与相关成分的选择关系,这是值得肯定的。另外学界对于动量词与数词的组合情况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在研究动量词的语义时,不仅要关注每个动量词以及与之组合的动词的语义特征,还要进一步对整个动量词系统的语义特征进行描写,动量词的数量比名量词要少得多,专用动量词更具有封闭性,对动量词进行细化研究,进而总结出动量词系统的语义参项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
三、动量词的语言对比研究
就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动量词的语言对比研究,大多在有量词的语言研究中列举性地介绍动量词的情况,主要篇幅还是研究名量词,研究中多数侧重汉语与另一种语言量词的比较。
南仁玉(2008)主要比较了汉韩名量词的用法,其中有一部分是对汉韩动量词在语义和句法上的对比。大多数汉语动量词在译成韩语时只能被译为少数几个量词。龙伟华(2004)也比较了汉语与泰语动量词,泰语把动量词分为“描写动作行为的量词和表示某个人或某些东西的状态”两种,与汉语不同的是泰语中有拟声量词,但没有重复动词的动量词。
还有关于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中动量词的研究,王联芬(1987)对比了汉语和藏语的数量词,其中简单提到了动量词,并与汉语进行了对比。罗美珍(1996)指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中不少语言的动量词有些是来自要计量的动作本身。陈淑梅(2003)认为鄂东方言里的动量范畴是用“数十量”结构表示,这一结构的后面直接出现动作关涉的对象,但是前面没有动词,表达的意思则相当于汉语普通话的“动词+量词”的语义,例如:“一棍子你”、“一拳子他”。其中“一拳子”、“一棍子”表示动量,是“给你一棍子”、“给他一拳头”的意思。
陈淑梅、张志华(2003)还从普通话、方言共时比较的角度进行动量词的研究,考察了来源于各方言的动量词及其应用特点和地理分布。吴艳(2007)对黎语动量词有较详细的描写,同时对汉黎动量词和动词搭配情况从语义的角度进行了对比。
另外,有些语言的量词研究对于动量词的语义分类较详细,这对于进一步展开语言对比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黄敏中、傅成劼(1997)《实用越南语语法》介绍了8个常用的专用动量词,详细介绍了动量词的语义特征及与之搭配的动词的限制。
李庆祥(1993)对日语量词做了详细的分类,他把日语量词根据计量对象分为:度量衡量词、个体量词、集体量词三类,根据职能分为:专用量词、兼用量词、临时量词三类,这种分类便于更深入地研究日语量词的语义,但他的分类中对相当于汉语动量词的日语量词举例不多。周明巍(2009)把飯田朝子《数え方の词典》所列举的约365个日语量词做了穷尽性分析,对日语量词做了更详细的语义分类,这种对日语量词语义的具体分类为日语和其他语言的量词对比研究打下了基础。
动量词的语言对比研究多是就汉语和另一种语言量词的比较,多数语言中动量词的数目比汉语少,与汉语动量词大多是一对多的关系,表意没有汉语丰富。所研究内容涉及面很广,包括动量词的分类、动量词的语义、动量词与数词的组合情况、动量短语的语序、动量词的重叠和一些特殊用法、动量词与动词搭配的情况等。
结语
通过目前学界对于现代汉语动量词几个方面研究的总结,我们发现动量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拓展,如对现代汉语动量词系统的语义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汉语动量词系统的语义参项,而在多语言对比的研究中缺乏对动量词系统的语义对比,不同语言动量词的分类如何?句法特征有什么不同?通过与多种语言动量词的对比,能否找出动量词类型学上的共性和个性,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
[1]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J].中国语文,1981,(2).
[2]罗美珍.谈谈我国民族语言的数量词[J].民族语文,1996,(2).
[3]刘街生.现代汉语动量词的语义特征分析[J].语言研究,2003,(2).
[4]蒋宗霞.现代汉语动量词与动词的语义类别及其搭配关系[J].语文研究,2006,(4).
[5]黄敏中,傅成劼.实用越南语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周纯梅.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综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
[8]杨素英,黄月圆,曹秀玲.现代汉语数量表达问题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