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执教郑振铎先生的《猫》说起

2013-08-15齐齐哈尔市第二十九中学周雪莲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郑振铎养猫小猫

齐齐哈尔市第二十九中学 周雪莲

郑振铎先生的《猫》(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选入教材已经好几年,但是因为编排在教科书的最后一个单元,每一次都是匆匆而过,没能真正地走进教材,走近那3只小猫。去年赶上“农村教师进名校”活动,作为市级骨干教师,我被选派展示一节观摩课。

●备课伊始

6月初,还有一个月就要期末考试。可选择的课文只剩下第6单元,这一单元选编了5篇描写人类的伙伴——动物的文章,它们是郑振铎的散文《猫》、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斑羚飞渡》、诗人牛汉的代表作《华南虎》、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动物小品《马》和蒲松龄的神奇故事《狼》。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试图从动物的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思量再三,我决定讲授郑振铎先生的《猫》。作为描写动物的文章,这篇课文抒情议论性语句多,易于学生把握体会,对小猫的刻画细致入微,融入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是学生由学习写人像到写物的过渡。针对以上分析,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展示各种小猫的图片,顺势引入课文。

二、朗读课文,走进文本。解析三只小猫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品味情感。体会作者在3只小猫身上融入的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体会作者对人性的解析。

四、拓展延伸。你想对生活中的弱者说些什么?

●试讲之后

本以为这篇文章简单易懂,学生分析起来应该得心应手,可课堂的效果却让我大失所望,学生的分析生涩、粗糙,不能切近作者的情感,只是浮在课文表面,没能体会到作者对3只小猫的不同情感,甚至都没能抓住小猫的可爱之处,这是我始料不及的。痛定思痛,我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作为课堂的主导,我在干什么,我的指导体现在哪里?我只起了“领”的作用,却没有很好地“引”,我的课堂流程中没有关注学生的感受,也没有方法的指导,只有简单的问题,只重视了形式,却忽视了内容。教授描写动物的文章应该和写人的文章一样,抓住特征,体会情感,都应该分析具体的语句,不能脱离课本说文章,说体会。既然找到了问题,那就重新再来!

●重新备课

虽然这是一篇写动物的散文,学生没有赏析过,但是学生会赏析写人的文章,由人到物,都应该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我敲定的教学重点是分析文中对小猫进行描写的语句,把握小猫的特点。由人及物,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在对小猫的描写中自然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有的放矢呢?我要求学生必须将分析落到具体的词句上,这样学生的分析就切近课本,有例可援了,我又设计了新的教学流程:

一、字词检测。

二、朗读课文。1.自由朗读;2.小组朗读;3.个别朗读。

三、内容研讨延伸。

(一)明确写作对象;

(二)课文内容我会说。

例如:读第一只猫,我看到一只可爱的小猫。

文中有依据:第203页第1段第4行,“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这里的“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值得品味。

这一处对猫的动作描写用朴素的语言呈现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猫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唤起我们的想象——小猫逗玩的情态栩栩如生,融入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例如:读第208页第31段,“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我看到了一个勇于认错的人,虽然小猫不能说话,不能为自己分辩,但是我却能反思自己,责备自己,体味到作者的愧疚自责之情。

(三)写作特点我总结。

(四)走进作品我想说。

那些小猫,那个我,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对于他们,你有什么想表达的?

(五)走出作品我会说。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

●再次授课

又一次的奔跑,必然引领新一轮的成长。再次上课,学生的分析细致而准确,对情感的把握深入而细腻,他们精妙的语言、充满自信的回答让我看到了课堂的改变,更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理念的改变。在这一次授课中,同行们首肯了课堂上我让学生的分析落在具体词句上这一方法,指出这种方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理解,并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教知识更教了方法,让3只小猫活灵活现,如在眼前,随作者或喜或悲,感同身受。

授课结束了,我却开始了新的思考,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在教学这个不断更新的大道上一定要不断钻研,不断思考。有效备课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备课时多方面解析学情,多角度解读文本,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式等,设计符合学生发展要求并能很好达成目标的教学环节,多为学生创造体验文本、理解文本、自我感悟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才是自然、生动、有效的。

●课堂回放

师:百草园里的迅哥儿顽皮可爱,小学毕业时的英子成熟懂事,五岁时的方仲永天资过人,每个人的性格都是那样鲜明,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猫会是什么样的呢?一起去聆听他家养猫的故事吧。上节课大家已经朗读了课文,还根据研学案进行了自主学习,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师: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什么?

生:猫。

师:课文中写了几只猫?

生:3只猫!

师:分别是什么样的猫呢?结合课文内容,来说说你的理解吧!

生:读第一只猫,我看到一只可爱、调皮的小猫。文中有依据:第203页第1段第3行:“有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这里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值得品味。

因为这一处对猫的动作描写,刻画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猫,更重要的是能唤起我们的想象——小猫玩乐的情态,栩栩如生,融入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说得真好,但是老师觉得我们可以更细致,将点放在词上,更能突出文章的表现力。谁再来试试?

生:其中的“花白”写出了小猫的毛色,“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小猫黄白交杂的毛色。

生:我也可以说说,“滚来滚去”是对小猫的动作描写,通过“滚、来、去”3个动词,写出了小猫的活泼、好动。

师:说得真好。

生:我要说说第2只小猫。读第2只猫,我看到了一只非常调皮、可爱的小猫。文中有依据:第204页第3段第7行,“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这是一段动作描写,通过“跃、跑、晒”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猫的淘气、可爱,融入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你还加上了情感体验,真好!

…………

师:第2只小猫确实很可爱,那还有一只小猫呢,没有人想说说它吗?

生:读第3只猫,我看到了一只可怜的小猫。文中有依据:第206页第15段第1行,“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可怜的小猫,毛色花白的,但并不好看,有很瘦。”这是一段外貌描写,“冬天的早晨”说明天气已经很冷了,“蜷伏”可见小猫很冷,可能已经冻僵了;“很瘦”可见这只小猫吃得不好,甚至吃不饱,身体瘦弱。“不好看”可见这只小猫不招人喜欢,所以我觉得它是一只可怜的小猫。

生:读第3只猫,我看到了一只邋遢的小猫。文中有依据:第206页第15段第10行,“有一天,他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了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这里的“毛被烧脱了好几块”更值得品味,写出了这只猫更难看、怕冷的特点。

师:你找到的这一段很有代表性,但是老师不太同意你对这只小猫的评价。“邋遢”的意思是不整洁、不利落。用来形容这只小猫,好像不太合适。针对这一段描述,谁能再来分析一下。

生:这是一只惹人怜爱的小猫。为了取暖,他钻到火炉底下,烫脱了皮,很可怜。

师:补充得很好。

…………

师:虽然文章重点是写猫,但是处处都能体会到“我”的情感,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读第204页2段第1行,“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辛酸,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我看到了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体味到了“我”的痛苦惋惜之情。

生:读第205页第4段第1行,“某一日清晨,我起床后,披了衣服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我看到了一个关爱小猫、细心的人,体味到了“我”的焦虑之情。

生:读第207页第27段第2行,“我想,他一定是在吃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通过这段心理描写,我看到了一个妄下结论的人,体味到“我”的愤怒之情。

…………

生:读第208页第30段第1行“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亦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我看到了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人,体味到“我”的愧疚、自责之情。

师:3只小猫或失或亡,都拨动了我们的心弦,为什么“我”对于第3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生生讨论、交流。)

生:“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

生:“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你们:第2只猫丢失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3只猫死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生生交流。)

生:第2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偷走小猫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

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的想法。

生:第3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师: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了的想法。“好久不”强调时间长;“永不”则体现“我”的决绝。“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3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为了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作者笔下的猫或者可爱,或可怜,都是那样生动,如在眼前;文中的“我”或欢乐,或难过,或愧疚,让我们感同身受,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能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吗?

生:抓住特征对小猫进行细致的描绘,和我们讲的写人的文章一样。

师:很好,能够温故知新。

生:融入情感,以情动人。

师:这就是我们体味到的“我”的情感,很不错。(屏幕展示:写作特点——抓住特征,细致描绘;融入情感,以情动人。)第3只猫的死勾起了我们深切的同情,到底是谁杀死了它?作者又是根据什么妄下断语的呢?我们每个人都来当一下法官,来审判一下这个案件。(大屏幕展示。)

芙蓉鸟被害案

案发现场情况: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犯罪嫌疑人:花白猫(第3只猫)。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①案发前的表现: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案发后的表现: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③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拿起楼门旁倚着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④案件定性:冤案。(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⑤案件反思:

A.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冤案?

生:“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我”没有对鸟亡事件作冷静的分析,没有认真地调查研究便轻率地作出了判断。

B.对于文中“我”妄下断语,使第3只猫枉死的事件,你会说些什么呢?

生: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

生:对人对事不能有偏见,要宽容、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生:动物不能用语言说出他们的感受,但是它们的一举一动都是由心而发的,我们不能欺负那些同样珍贵的生命。

(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

生:我对第3只小猫说:要正视自己的弱点。

生:我对第3只小猫说:如果你活泼一些,也许会受到人们的喜欢,不再被冤枉。

生:我想对第3只小猫说:如果你能让自己更可爱一点、更讨人喜欢一点,你就会幸福了。

师:说得太好了。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

生:我说一个被别人误解的小事吧。我和一个同学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看了另外一个同学一眼,那个同学以为我们在议论他,就因为这件事很久都不理我。后来我们3个人聚在一起,说了那天的情况,才解开了误会。所以,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多几分信任,多几分包容,即使产生的误会,也要及时想办法解决。

师:能够对生活中的小事留心积累,很好。听完之后,老师觉得多沟通也是不错的方式。

…………

师:确实,与人交流,我们应该学会多一份尊重、关爱和宽容!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个小练笔写在日记本上。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犯了错误的时候,一定要勇敢地承认,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并让它超常发挥。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因为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是最顺利的,但你可以最乐观……

猜你喜欢

郑振铎养猫小猫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郑振铎的铮铮铁骨
郑振铎炒股
养狗和养猫,哪家主人幸福
郑振铎虚心接受批评
TAILS FROM THE CRYPTO
小猫
郑振铎与冯孟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