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对兰州市民族关系的影响*:以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例

2013-08-15林钧昌

关键词:被访者兰州市流动人口

林钧昌,赵 民

(唐山师范学院 a.经济管理系,b.教育学院,河北 唐山063000)

社会生活逐步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少数民族的数量逐渐增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风俗已深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随着民族间交往的不断增多,民族间的共同性和包容性在不断增强的同时,民族间的摩擦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带来了许多社会、经济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学界对于当代民族关系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学者们发表了大量的研究当代民族关系的论著和文章。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等学术团体也多次召开会议,专题讨论当代中国民族关系问题。尽管国内有关民族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不少的成果,但对人口流动与民族关系发展的互动一直关注不够,而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人口流动与民族关系发展也一直处在变化之中,并且变化相当迅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到城市,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相互学习的机会也与日俱增,社会生活的一致性得到迅速增长,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格局。

一、兰州市少数民族人口及流动人口数量变动情况

兰州在西北地区处于“座中四联”位置,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是我国东中部地区联系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是黄河上游经济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的支撑点和辐射源,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配箱转运中心,也是西部地区通信枢纽和信息网络中心。随着新欧亚大陆桥的开通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新构筑起现代丝绸之路,兰州作为我国东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亚、西亚、中东、欧洲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正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的重要作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兰州市常住人口为3 616 16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 142 464人相比,10年共增加473 699人,增长15.07%。56个民族人口兰州都有分布,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9 376人,增加34 129人,增长27.25%,占兰州市常住人口的4.41%,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了0.37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排居前十位的依次为:回族109 515人、东乡族15 567人、藏族11 444人、满族8071人、蒙古族3 134人、土族2 284人、维吾尔族1 518人、土家族1 332人、壮族1 109人、苗族807人[1]。

改革开放后,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法确立,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加之城市居民衣食住行对服务业的需求和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许多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到城镇。兰州市以其地理位置上的优越、区位上的优势及经济文化的发达,对流动人口产生了较大吸引力,成为其重要的流入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兰州市流动人口约有1万名。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城乡间、产业间和地区间工资差异的增大,兰州出现了城市间甚至跨省流动的劳动力,规模在5万人左右。20世纪末的1999年,兰州市流动人口有了准确统计数据,登记在册者为92 511人(兰州市公安局编:兰州市暂住人口统计数据质量分析报告)。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之后,兰州市流动人口总量成倍剧增,并逐年呈上升趋势。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兰州市流动人口达56.9万人,其中来自本省其他市县的人口18.4万,来自省外的9.6万,其余为市内流动。另据兰州市公安局《2005年暂住人口统计数据质量分析报告》([2005]29号)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兰州市共登记暂住人口141 904人[2]。据《兰州晨报》报道,2010年兰州流动人口突破50万[3]。

二、基于对流动人口调查问卷的资料分析

流动人口的调查非常困难,笔者选取兰州市七里河区的两个街道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小型座谈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在问卷调查中,采用随机抽样和当面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3份,回收率为87.7%。

(一)被访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

1.被访流动人口的性别结构

在被访流动人口中,男性173人,占总数的56.0%;女性136 人,占总数的44.0%。

2.被访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

在被访问的流动人口中,25~44岁的占62.8%,说明流动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男性、女性在不同年龄段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差异,各年龄段流动人口中,女性所占比例基本与男性一致。这种情况说明,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年轻的女性也到大城市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寻找致富的门路。

3.被访流动人口的民族构成

流动人口中汉、回、藏等3个民族人口较多。其中汉族占79.3%;回族占 1.9%;藏族占4.5%。从性别比例看,回族女性外出打工的比例与平均值基本一致。

(二)被访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

1.被访流动人口的就业方式

被访流动人口中通过中介方式就业的占6.5%;自己找工作占 19.7%;老乡、熟人介绍的占29.8%;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占12.9%。从老乡介绍、朋友介绍、亲戚介绍三者之和占42.7%的比例可以看出:由地缘、血缘、朋友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流动人口的职业获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被访流动人口职业构成

被访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主要有服务人员、非技术劳动力、专业技术人员、个体商户等。其中服务人员占25.9%,说明流动人口中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占相当比例。

3.被访流动人口从事职业与文化程度的关系

被访流动人口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占87.1%,说明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有所提高,但也要看到,在被访的从事服务业的80人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有49人,占被访流动人口总数的61.3%,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一些流动人口只能从事低端的服务性行业。

(三)被访流动人口的婚姻及居住环境

1.婚姻状况

被访流动人口中已婚人口占79.3%;已婚人口中与异族通婚的占已婚总数的8.4%。

2.居住模式

被访流动人口中租住私人住房的占55%;租住单位公房的占 6.1%;雇主提供住处的占8.1%;自己购房居住的占22.3%。这从一个层面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有些流动人口已有能力在城市中购房定居。

3.对居住场所的要求

在对居住场所的要求的询问中,“想住在房租比较便宜的地方”占35.3%;“想住在离单位较近的地方”占24.9%;“想住在老乡较多的地方”、“想住在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地方”和“想住在离清真寺较近的地方”的分别占8.4%、3.2%和2.3%。由此可见,城市流动人口对住房的选择主要受到职业、价格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归属意识和家乡认同等精神文化要素对人们居住方式的影响力较弱。

(四)被访流动人口的期望及实现程度

1.被访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的原因

50.8%的被访者选择了“挣钱,养家糊口”作为进城的理由,由此看出,进城的流动人口首要的问题是解决温饱。从年龄及受教育程度来看,年轻人特别是受教育程度高的则有到城市学习技术改变现状的想法。

2.被访流动人口选择兰州的原因

选择“兰州离家近,路费便宜”的占44.3%。由于兰州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就成为流动人口的首选目标。这符合英国统计学家雷文斯坦(E.G.Ravenstin)提出的,人口迁移率与迁移距离成反比,大多数人口迁移都是短距离的迁移。“一般来说,距离与人口流动的规模呈反比,即距离越远,人口流动的数量越少;距离越近,人口流动的数量越多。”[4]

3.被访流动人口对现职业的满意度

选择“满意”的占 22.7%,“凑合”的占56.6%,二者之和占总数的79.3%,表明绝大多数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实现了自己在职业方面的预期,因而对现状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三、人口流动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一)流动人口对政府管理工作的评价

从问卷调查的分析和实际的感受可以看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法律、政策是肯定的,对干部的能力也是肯定的,但同时也对干部存在着普遍的不满意,认为现在的政策好但“官”不好的现象很普遍。令群众不满的“官”并不仅仅是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官,也包括本民族的干部,对干部的评价标准已经超越了民族感情而上升到一般的公正标准上。当然,这样的评价也包含有个人的情感因素。

(二)民族之间的交往

1.对族际通婚的态度

族际通婚可以深刻地反映族群关系的深层次状况,这是因为族群之间的基本差异深植入人们的群体认同观念之中,从而使人们把周围的人群区分为“同族”与“异族”[5]。被访的流动人口有35.9%的人对本民族与其他民族间通婚表示认可,17.5%人表示比较认可,35.6%的人表示无所谓,有6.5%的人表示不很认可,4.5%的人表示很不认可。

2.对族际交往的态度

民族交往是民族生存和发展中必然发生和经历的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民族交往的内容涉及到民族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个领域的各个方面,涉及物质资料的生产、精神产品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即民族生命群体的延续),或者说涉及到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6]182-184。69.1% 的被访者认为相互间的交往应遵循“相互尊重”的原则。

3.民族的交往原因

交往的产生有着不同层次的动因体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物质生产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交往的起源,这是根本原因层次。数据显示,有30.1%的被访者选择了“工作需要”,13.6%的被访者选择了“经济利益”,27.2%的被访者选择了“在同一社区居住”;从文化程度和职业的角度来分析,被访者一般选择了“工作需要”和“在同一社区居住”。

4.影响民族交往的因素

根据民族交往的内容可以看出,影响民族交往的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可划分为几类,人们往往关心的是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意识因素、人口因素对民族交往的影响。笔者在问卷中设计的问题是:您与外民族交流中遇到的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数据显示,32%的被访者选择了“语言障碍”,25.9%的被访者选择了“宗教障碍”。从年龄段、文化程度和职业的角度来分析,被访者一般选择了“语言障碍”和“宗教障碍”。

(三)流动人口的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概括说来,就是综合反映和认识民族生存、交往和发展及其特点的一种社会意识。民族意识在民族交往认识方面的表现,有民族交往联系中的平等地位和权利的强调,对民族侮辱歧视现象的反对等[6]113-115。

1.流动人口对外民族的评价

58.6%的被访者选择了“一般”,27.2%的被访者选择了“不清楚”。

2.流动人口有无其他民族的朋友

62.1%的被访者选择了“有”,30.7%的被访者选择了“没有”。

3.流动人口在和别的民族交往时,能否努力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和形象

27.5%的被访者选择了“总是这样”,26.9%的被访者选择了“不完全是”,32.7%的被访者选择了“说不清”。

从总体上看,城市少数民族人数少、居住分散,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没有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和理解,使他们心理往往处于自我保护的状态,容易激发民族意识,并且对来自外界的刺激和伤害反应敏感而强烈[7]。

(四)人口流动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民族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相关民族之间相互交往、联系和作用、影响的关系[6]261。为了了解流动人口对民族关系产生的影响,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

1.流动人口与少数民族能友好相处的原因

73%的被访者选择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8%的被访者选择了“会说其语言”,8%的被访者选择了“了解民族政策”,11%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

2.流动人口与少数民族不能友好相处的原因

57%的被访者选择了“生活习惯不同”,18%的被访者选择了“语言不同”,9%的被访者选择了“互有成见”,3%的被访者选择了“歧视”,12%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

以上统计分析资料显示,是否尊重风俗习惯对流动人口与当地民族关系的影响较为显著。相对而言,是否了解民族政策、是否会讲民族语言等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力并不显著。在认为与当地少数民族关系“不好处”的人中,选择“生活习惯不同”的比例比较高,占被访者总数的57%,选择“其他因素”的也有一定比例。

四、重视流动人口中的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据课题组调查,兰州市发生过与民族因素有关的人际摩擦,在管理工作中也出现过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现象。因此,必须重视流动人口中的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一)健全机制,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流动人口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政府有义务保护其合法权益。相关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加强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并深入贯彻在实际工作中,最大限度地避免工作中出现违反民族宗教政策的现象。

(二)关注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成员在城市里的就业、生活等问题

由于外来少数民族流动经商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常处于无组织状态,他们千里迢迢从家乡来到异地他乡,语言不通,情况不熟,在生活上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民族工作部门要利用少数民族外来经商人员信任的优势,主动地、经常地、深入地到他们的生活和居住地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掌握工作主动权,使他们在异地他乡感觉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

(三)开拓思路,尽可能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做好民族关系的协调工作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提高对协调城市民族关系的认识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从新的高度认识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性,自觉把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摆到重要位置,抓紧做好,做出成绩。

2.积极探索、实行民族工作社会化管理

城市化进程管理中的民族关系复杂、敏感,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仅靠民族工作部门是不够的,只有把民族工作推向社会化管理,协调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关心和支持城市民族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只有发挥各个方面、各个部门的作用,才能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充分利用社区工作所具有的群众性、社会性、广泛性的特殊作用,发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各有关部门处于基层、贴近少数民族群众的优势,建立社区民族工作责任制,把住在本社区的少数民族和流动人员纳入社区工作范围,及时掌握少数民族人员的有关情况,进行登记和有效管理;深入了解和反映少数民族人员的现状和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各级民族部门要积极支持社区工作,积极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帮助和服务,积极引导城市少数民族人员融入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当中,积极参与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活动,增强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做好城市少数民族代表性人物的团结和培养工作

少数民族代表人物,是民族工作中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对象之一。城市少数民族代表人物,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从影响力看,逐渐增强的是宗教界上层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知识分子。要在这一部分人中培养少数民族代表人物,以保证团结的代表性人物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各阶层中的影响力。

4.发挥社团等社会中介力量

人口流动看似无序,其实是非常有序的。他们多以家庭、学校、籍贯、民族等社会关系为纽带进行流动。少数民族进入城市后,这些关系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在最初进入城市时,其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少数民族社会团体是由各少数民族的代表组成的群众组织,他们同各少数民族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具有共同的心理素质,相互之间比较了解,也比较容易沟通。民族社团在联系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政府之间起了桥梁和纽带作用。民族社团一方面将少数民族的意愿和要求反映给政府,维护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避免了个人与政府的直接冲突,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其社团成员给予充分的帮助和扶持。在提供信息、加强本民族内部凝聚力、维护民族传统文化方面都起到了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8]。

(四)加强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积极探索新举措,不断依法加强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把宗教界人士和各族信教群众的注意力引导到西部大开发、建设现代化国际商贸城上来,全面维护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和首府的政治稳定,促进城市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

[1]兰州市少数民族人口统计情况[EB/OL].[2013-03-26].http://mzw.lanzhou.gov.cn/mzsw/mzjbqk/201112/t20111212_92848.html.

[2]马忠才,郝苏民.兰州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J].西北民族研究,2007(3):176-204.

[3]兰州流动人口突破50 万[EB/OL].[2013-03-25].http://news.163.com/10/0907/08/6FVF5GHT00014AED.html.

[4]贾同金,李希如,叶礼奇.中国90年代流动人口状况分析[M]//魏津生,盛郎,陶鹰.中国流动人口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64-65.

[6]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7]林钧昌,赵民.论西北地区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以西宁市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6):98-101.

[8]林钧昌.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平等保护”[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17.

猜你喜欢

被访者兰州市流动人口
兰州市园林绿配置模式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8月起实施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