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拓展
2013-08-15陈华平
刘 艳,陈华平
(南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网络已迅速成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传播工具。在借助于网络实现零距离亲密接触的同时,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和神奇的效果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状态。这种文化载体给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形式,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具有自身特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适应网络时代发展,通过有效的内容和形式实现教育目标,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和谐与进步。
1 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色
网络文化是一种人文与技术相结合的文化形式,具有精神和物质双层属性,是信息时代人们借助于互联网络和移动网络,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权利分散性和文化的共享性等特征[1],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了不同于传统文化形态的诸多特点。
1.1 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新载体
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曾发挥了非常有效的作用。然而,信息时代网络的飞速普及,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新载体。据调查显示,在中国现有的5.38亿网民中(来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大学生群体已成为我国网民的主力军,网络已经深入到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等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意愿表达方式、聚集方式和动员方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通过网络迅速、便捷和开放等典型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制度、形式以及改革、现状和导向等可以让大学生迅速知晓,网络便捷而高效的功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摆脱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通过网络这一有效新载体普遍传递。
1.2 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保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和社会一项严肃而重要的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大学生的文化氛围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网络构建积极、健康、热情、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大学管理的多元性和有效性,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切实保障。而且,网络的开放性和广泛性改变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扩大了大学生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丰富了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具有实效。
1.3 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交互对话的新平台
大学生通常可以在网吧、学校计算机房、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以及宿舍高速连接因特网,可以便捷地进行思想表达、参与教育活动、发表自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能较快地得到发挥。可以说,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由于时空和距离的间隔而造成信息传输的种种障碍,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可以互动的平台,这种平台缩短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距离。
1.4 网络文化建设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向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产生着十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效果的好坏,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如何发挥网络的功能,展示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开展传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人格精神的教育,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新方向。
2 网络文化语境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目前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意义已经得到普遍认同,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积极响应胡锦涛同志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号召,在运用网络文化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果。
2.1 网络阵地已具规模,网络文化渗透已悄然进行
目前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建设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如果上网搜索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立刻就能看很多有效信息和链接,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网、“天津大学生”网、广西民族学院的“相思湖”思想政治教育网、各种大学生素质拓展网等,还可以看到各地区和各高校的党建网站、团建网站、教育网站等。另外,一些网络新媒体的使用,如微博、飞信、QQ等形式的广泛存在,让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网络教育影响力以较普遍的形式渗透到大学生思想和生活中。
2.2 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充实
网络这个大型的交互式多媒体高速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有效地将分散在各地的有效资源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大容量、高速的数据传输系统和存储设备。一方面,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量大、交互等优势,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上优势明显;另一方面,每个网络端口又储备和集纳着丰富的信息形态和资源,以备共享。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非常充实。
2.3 网络信息传播便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力较强
网络传播的速度快、覆盖面广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直接、更深入。例如,近期在各大高校开展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活动中,通过信息高速公路架设起的四通八达的网络进行宣传和普及,使学习十八大精神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了时空制约,执行力度更加强大。
2.4 网络文化普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不断拓展
互联网的普及性,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并且不断拓展,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
2.5 网络文化交互性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参与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摆脱了信息传播的单向性,实现了信息互动功能。尤其是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需要在互动的基础上达到知识信息的传递,才能实现教育目的。有些网站利用微博、贴吧、BBS、聊天室、名师在线、师生互动空间、QQ群等形式,逐步形成了支撑网上正面教育的全方位体系,组织学生建设网络主流文化支持力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还有一些高校通过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等手机媒体的运用,扩大了大学生的参与性。在网络文化交互功能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设置各类板块,让受教育者通过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3 网络文化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拓展
可以说,通过网络文化建设,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多样,效果更显卓越。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多元化、两面性等特征也会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与预想效果产生偏差,使教育的方向增加不确定性。在形式和内容上,现有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如:人性化界面需改善,大学生参与性不强;与大学生回应欠佳,网络的互动功能不够;内容更新较慢,特色内容不多;许多内容采取枯燥性的宣讲,教育性的文字长篇大论等。在网络文化的语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可以拓展和创新的巨大空间。
3.1 巧用网络的综合性,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与政治性统一
歌曲、绘画、影像、艺术等不同形式可以展现不同的文化内容,然而令人不得不感叹的是网络用最便捷而神奇的方式实现了“兼容”。这些不同形式的文化载体综合展现于网络上,使网络具备了“多功能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利用这种特性来实现思想性与政治性统一。
高校应该从培养可靠接班人的高度联手研究探索、精心设计一批高质量的网站,一方面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增加影视、图像、声音等立体动感视觉在板块栏目中的比例,满足对学生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和政治性的关键点,可以通过组织专家制作一批思想性高、教育性强、寓教于乐、适应性广的信息资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既坚持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又通过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化信息熏陶和感染学生,努力在育人上做到润物细无声,追求思想性、政治性、艺术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3.2 重视网络的开放性,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引导权
网络的开放性具有两面性,是把双刃剑,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教育场所更加广泛。但是在网络的开放性影响下,西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人生观直接传入国内,会使大学生盲目趋从西方社会的腐朽价值方式,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把握网络舆论正确而科学的方向,掌握舆论引导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在这项工作中,要用政策引导、思想引导、典型引导、正面引导、警戒引导等形式,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力;加强正面宣传,增强免疫力,警惕各种腐朽思想、颓废情绪、色情暴力等渗透,防止他们滋长蔓延。
3.3 依托网络的技术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设置的界面还需加强人性化,许多栏目较为生硬,内容枯燥、单一,这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性的发挥。许多网页的版块设置大同小异,诸如政策制度、工作动态、活动竞技等。同时,图文并茂不够,缺少亲和力。可以通过开展各类主题网上征文、班级社团网页制作比赛和各种网上主题策划活动,提高学生的网络技术和上网品位;还要将网上网下相结合,开展社团和主题性、系列性校园文化活动,把网上的虚拟和网下的真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网上网下协调育人。可以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开展热议和热点话题讨论,微电影制作、flash制作,不能仅停留在你发言后我跟贴的形式,应该将多样技术引入网络,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交流与沟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扩大辐射力和感染力,使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网上精神家园,成为展示大学生时代风貌的窗口、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园区、引领大学生舆论方向的坐标。
3.4 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实现社会、学校、家庭协同育人
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三大组成部分。然而一直以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教育由于交流手段和时空条件的限制,束缚了协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阻碍着三者之间的信息互通,影响着协同教育的效果。[2]在网络文化语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唯有结合这三种力量,才能真正有效地改进教育。为此,社会要加强制度建设与网络立法,强化制度约束与法律约束;各高等院校要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自律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的教育,使学生能在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面前,做到自律、自控、自辩、自我约束;家庭也要配合学校做好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以免出现目前“在学校进一步,回到家庭退两步,踏上社会退三步”的不良现象。[3]
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文化宣传阵地,不断增强文化吸引力,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4]网络文化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现代网络媒体有效结合,综合网络文化的多方功效,不断创新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才能在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新时代人才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起到更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1]黄金柱,周永红,鹿军.试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黄立新.网络环境下的协同教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王国良.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深圳大学学报,2007,(1).
[4]任祥.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