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综述
2013-08-15李娟娟浙江师范大学
■黄 微 李娟娟 浙江师范大学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有关企业融资的理论研究可以概括为:一是关于融资需求理论;二是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理论。
1.融资需求理论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理论综述概括为:一是关于中小企业信贷配给及关系型贷款;二是宏观经济政策影响。
(1)信贷配给与关系型贷款
①信贷配给。斯蒂格利茨和韦兹通过建立信贷配给模型,指出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会影响银行的信贷风险。Stiglitz等人以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为基础建立的理论模型探讨信贷配给对银行信贷的影响。Bester提出抵押品可以和利率同时作为甄别机制,来甄别银行分离贷款项目的风险。
②关系型贷款。Greenbaum和Thakor认为企业可以和银行建立紧密关系来购买长期的含有佣金的隐性合同,指出较强的“关系”可以减低中小企业贷款利率。(2001)Grace O.kim建立了银行关系型投资模型,论述了中小企业对银行的关系投资的价值和作用。
(2)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探讨影响企业融资的货币政策、金融自由化、银行业合并及结构调整等。货币政策主要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金融自由化的作用是使投资增加和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利率提高、储蓄增加来实现。Strahan和Weston引入不同规模银行并购指出银行的并购规模与中小企业贷款比率之间的关系,即呈倒U型的非单调函数关系。
2.融资结构理论
国外有关融资结构的理论研究主要分为:早期融资结构理论和现代企业融资理论。
(1)早期融资结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1952),在他的《企业债务和权益成本计量方法的发展和问题》论文中将企业融资结构概括为三种:净收益理论、净经营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净收益理论指财务杠杆率的变动对负债成本率和权益成本率影响不大,在企业各种筹资方式中债务融资总是有利的。净营业收益理论是假设财务杠杆率的变动不会对企业资本成本率产生任何影响,分析出企业的资本结构、成本不影响企业的价值,不存在最优资本结构。相反,传统理论是强调每个企业都存在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
(2)现代企业融资结构理论
1958年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管理》中,美国经济学家莫迪亚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基于理想的无信息成本和税收等条件的假设下,认为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即M-M定理,这一理论标志着现代企业融资结构理论的创立。
除了MM定理,现代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中典型代表的理论有静态权衡理论、融资次序理论、代理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
3.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研究评述
综上,对国外各种理论的研究都有自己既定的假设前提和内在逻辑,每一个特定的融资结构理论都只提供了一个看融资结构的视角。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使得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不能完全依靠融资结构理论。因此,研究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还需结合中国现状与企业融资环境及中小企业的特点。
二、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研究现状
最近几年,中国学者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研究总体分为两大类,一是中小企业自身特征因素;二是基于国内特殊国情,分析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1.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
(1)中小企业的自身因素
①中小企业自身缺陷。李扬、杨思群(2001)认为中小企业自身倒闭率较高、较低资信等级、资产状况差、贷款缺乏有效担保或抵押物、自有资产信用低影响融资问题。杨俊龙、杨军(2003)认为,是中小企业产权结构不清、企业信用障碍、风险变数。胡乃武等(2006)认为中小企业在声誉和管理风格等方面,相对大企业来说,其不确定性将带来更为严重道德风险。张国毅(2009)指出大多数中小企业成立时间不长自有资本缺少,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经营风险大。郑君君,赵贵玉(2009)发现抵押品价值过大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
②信息不对称。由于中小企业面临在信贷市场上融资信息不对称和规模效应等交易成本而陷入融资困境。于学花、栾谨崇(2005)认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信贷配给,即信息不对称、政府过度干预和自身内生性融资约束。杨丰来(2006)等认为由于中小企业所有权和控制器结合较紧密,道德风险问题更为严重,很多银行就会倾向于选择大企业而排斥中小企业。
③抵押缺失。中小企业本身资产较少,可用作抵押的资产更是少,而且,我国的金融机构对抵押品的要求苛刻且抵押率很高,因此,我国中小企业要通过抵押来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是十分困难的。
(2)制度性原因
①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金奇发等(2006)指出我国担保业实际上处于无部门管理的状态。刘秀丽(2006)等认为由于金融机构对固定资产的偏好以及政府行为的不协调,使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落实。范惠玲(2009)指出在我国企业贷款抵押、质押等担保必不可少,信用贷款只对极少的企业适用,导致中小企业很难获得信贷。
②金融制度缺陷。杨丰来等(2006)认为金融创新不足,缺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新产品。王宏(2009)强调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向社会筹资,促进产权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李文艳等(2011)认为应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建立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特征的直接、间接融资市场体系,信用管理体系和融资服务配套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3)政府行为方面
王常柏(2003)认为中小企业与中小金融机构地位不对等,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等都对银行信贷有影响。张优勤(2009)指出我国目前缺乏专门对中小企业贷款服务、担保的机构,社会化服务体系未成形。
2.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建议
林毅夫、李永军(2001)认为发展金融机构是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罗正英(2003)引入信誉链研究认为要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信誉链结构,调整财务信息结构、建立“大企业监督式财务制度”是有效的途径。杨绍辉(2005)从商业银行业务模式角度,指出供应链金融服务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李璐(2011)提出必须不断创新银行贷款、民间融资、设备融资租赁、债券融资、网络融资和直接融资等多种融资途径。
3.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研究评述
综上,我国学者在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很多问题上已逐步达成共识,如中小企业面临单一的融资渠道,不易上市难、很难贷款等,其原因包括中小企业自身、宏观的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金融机构等方面;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信用低等都会影响融资问题,应当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政府对体系建设也有责任。同时在一些方面也存在争议,比如政策性机构、中小型、地方性、民营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实施的影响等。
三、结论
总体来说,国内外研究都从某一个角度切入,探讨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对策,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具有缓解作用,但仍一些不足。如没有深入分析每种对策的宏观背景、适用条件和范围,或在中小企业无抵押担保的条件下银行如何对申贷的中小企业进行审核并合理规范信贷,找到一种有效解决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突破口。
因此,基于中小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下的信贷配给和无抵押担保背景,从商业银行外部视角来审核中小企业发展潜力,通过构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用审核指标体系,提出一个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难题的战略框架。该框架从政府、银行、信用担保体系和中小企业自身等方面,以政府作用为保证,以商业银行的理念和服务创新为手段,以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为信用支持,以企业提高自身素质为根本支撑,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匹配路径。
[1]PhiliPE.Strahan&JamesP.W eeton,1998,Small Business lending and the Changing Sturcture of the Banking Industry,Jounr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2,821-845.
[2]张文斌,童迪.商业可持续的微型企业信贷实践一以台州银行的“小本贷款为例”[J].中国市场,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