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传统文化的资源整合及弘扬对策

2013-08-15刘淑霞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中原河南资源

刘淑霞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河南地处中原,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有人说:“30年文明看深圳,100年文明看上海,1000年文明看北京,3000年文明看陕西,5000年文明看河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原文化的灿烂。通过对中原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梳理、整合和传播,可以增强中原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可以提高河南省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中原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在今天的文化强省、和谐中原的建设中仍然具有指导和激励作用。怎样把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加以整合梳理,借助现代媒介的转换以更多元、生动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原传统文化,使中原传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可整合的中原传统文化资源

中原传统文化是中原历史上各种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中原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是中原人民奉献给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中原传统文化资源的类型极其丰富,根据相应的文化主题对纷繁复杂的文化资源加以梳理整合,对其进行挖掘、保护和宣传,可以打造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凸显河南省文化资源的优势,提高河南的文化影响力。

(一)始祖文化资源

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中原大地上。在学术文化界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有九大始祖,即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少昊、尧、舜、禹,他们或出生于河南或建都于河南,均与河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华民族自称是炎黄子孙,这表明中华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根”文化心理,一直信奉“血脉相连”的理念,具有很强的寻根意识。对中原地区的始祖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和宣扬,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1]90-92。

(二)武术文化资源

“天下功夫出少林”,由此可以看出中原少林武术文化的深远影响。武术文化又称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鲜明特色。河南是少林拳、陈氏太极拳、苌家拳等大拳种的发源地。据统计,全国共有129个武术拳种,而我们河南流行的就有40余种。尤其是少林武术,在中原武术文化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因其 “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传奇,帮助戚继光抗倭立功的光辉业绩,而使少林寺闻名遐迩,声震中外,成为中华武术的荟萃之所、发扬光大之地,使“少林”成为中国武术的品牌,成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品牌[2]55-58。

另外,河南温县陈家沟人创立的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刚柔并济为特征,以强身健体、修心养性为主旨,已推广到五大洲,成为上亿民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戏曲文化资源

河南地方戏曲种类繁多,遍及全省各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主要剧种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怀梆、宛梆、大弦戏等。这些剧种不论是剧情内容、念白唱词、行韵甩腔均显示出鲜明的中原地方色彩。

其中豫剧最具代表性,其群众基础也最为深厚。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是河南主要剧种之一,以唱功见长,唱腔流畅、节奏鲜明、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淋漓,大开大阖,音乐丰富多彩,表演风格朴实,富有浓厚的乡土气,观众人数在全国所有剧种中为最多。

除了这些剧种外,河南还有丰富的曲艺形式,河南坠子、大调曲子、河洛大鼓、三弦书等在全国也有较大的影响。

(四)古都文化资源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宋代以前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之一。每当中国内乱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河南是必争之地。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有4个,即:殷商古都安阳、商代古都郑州、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河南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馆藏文物占全国的1/8。几个古都的馆藏文物、民俗文化风景、历史遗迹等,都是其他城市所望尘莫及的。

(五)宗教文化资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儒、释、道“三教合流”,其中“释”、“道”属于宗教文化,其繁荣发展都与河南息息相关。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被奉为道教鼻祖的老子李聃是今河南鹿邑人。而登封中岳庙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之一,是历代皇帝祭祀中岳神的地方。另外济源的王屋山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是唐代玉真公主出家修道的地方。河南洛阳的白马寺则是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建立的第一座佛寺,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佛教三大艺术宝库之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标志着佛教文化中国化初步完成的“禅宗”的祖庭就在嵩山少林寺。而且在佛教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鼎鼎大名的玄奘法师,即是河南偃师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原地区与“释”“道”宗教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拥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

(六)民俗文化资源

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西周时期在中原形成的婚仪“六礼”,逐步演化为提亲、定礼、迎娶等固定婚俗,并延续至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清明节折柳,五月端午节插艾叶,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中原民俗还创造了民间的生活形态和艺术品,太昊陵庙会、洛阳牡丹花会、信阳茶叶节、马街书会、开封夜市等古代的民间节会至今不衰,开封的盘鼓和汴绣、信阳罗山皮影戏、朱仙镇木版年画、南阳玉雕、濮阳和周口的杂技等民间艺术享誉中外[3]96-98。

除以上我们总结的传统文化资源外,河南还拥有丰富的英雄文化资源,如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岳飞故事、花木兰的故事;同时中原还是中华姓氏的摇篮,在当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

二、中原传统文化的弘扬对策

中原传统文化资源是河南人民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其在文化强省的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对中原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发掘、转换,使其传承不息、发扬光大。

(一)依托河南高校,成立文化研究所

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弘扬离不开对中原文化资源的挖掘、搜集、整理和分析,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存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研究展现我们民族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及精神风貌,揭示传统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思想和精神价值,使其在我们今天的文化强省与和谐中原的建设中继续发挥作用。河南省可以依托河南高校专业人力资源,成立各种文化研究所。比如河南大学已经依托文学院成立了“河南大学中原民俗与文化研究所”,主要致力于研究中原民俗文化,对散落于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汇编。基于此,我们还可以有效依托各种资源成立河洛文化研究所、殷商文化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所、圣贤文化研究所等。

(二)联合视觉传媒,打造影视节目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媒介文化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视觉形象超越文字成为媒介传播的强势符号,以电视为主的 “影像时代”已经到来。当今社会中,有四分之三的信息是以视觉的方式进行传播的,图像和图形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载体。视觉传播成为提高信息的被认知程度和达到率,并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的重要方式。基于“影像时代”的到来,受众对视觉文化的青睐,中原传统文化资源也应该借助影视媒介,进行包装转换,使其转化为更加直观生动的视觉文化。

1.打造全民参与的电视擂台节目

把一些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中原传统文化,经过现代电视传媒的策划,搬上电视荧屏,打造一些可以全民参与的擂台节目,将会大大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更有助于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河南拥有以豫剧为主的丰富的戏曲资源,在今天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模式下,要把起源于村落场院、集市祭台的戏曲文化加以弘扬,就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对其进行转换包装,使其适合时代的需求,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栏目就是一个把传统戏曲文化与现代电视媒介相结合而做出的成功尝试。该栏目自1994年创办以来,不断地探索创新,其戏迷擂台赛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广大戏迷参与节目的积极性。《梨园春》经过18年摸索,现在已使河南戏曲艺术远播海外,在澳大利亚、英国、委内瑞拉等国家已经掀起来强劲的“河南热”。

2.拍摄文化娱乐相结合的影视剧

除了借助于电视媒介策划娱乐与文化相结合的栏目外,还可以把河南的一些蕴含深刻思想和教育意义的文化资源拍摄成电视剧或电影,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美感的同时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教育,而且相较于古板的说教会让受众更容易接受。例如,河南登封少林寺就借助电影《少林寺》的播出而闻名遐迩,让观众欣赏到少林功夫的同时,领悟少林精神。花木兰的故事也因电影、电视剧《花木兰》而家喻户晓。现在以焦裕禄为原型的电视剧《焦裕禄》也已经在中央一套播出。另外,安阳林州的红旗渠,也蕴含着激励人心的教育功能,可以考虑把红旗渠的故事排成电影的形式公开放映,而不仅仅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发行,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们对红旗渠精神有更感性更深刻的认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教科书中。唐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杜甫,其祖籍就是今天河南巩义,我们也可以把杜甫的故事拍摄成电影。

3.策办电视文化讲坛节目

中原传统文化资源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文字的形式保存在典籍之中,它的存在形式枯燥刻板,受众面很窄,如果把这些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在古代经典著作中的传统文化以图文的形式声情并茂传达出来,就可以让更多的受众了解传统文化。这除了可以凭借拍摄相应的影视剧目之外,还可以借助电视这种传播范围最广、受众最多的传播媒介,开办《中原传统文化大讲堂》或《中原传统文化大家谈》,让一些学者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中原传统文化,也可以邀请普通受众把自己了解掌握的具有地域色彩的民俗文化和大家分享。央视的《百家讲坛》就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相结合的成功示范[4]61-62。

(三)依托资源优势,策办现场文化活动

河南省可以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策划形式多样的现场文化交流活动。比如可以依托河南安阳甲骨文字文化资源优势,定期开展研讨会;依托各地民俗文化资源开展剪纸、盘鼓等竞赛活动;依托民间艺术成立民间文化艺术团,定期进行演出活动;依托中原丰富的始祖文化和姓氏文化组织开展寻根祭祖活动;依托古都文化资源策划生动唯美的实景演出,打造现场视觉盛宴;依托武术文化资源,定期举办武术文化节,开展现场武术擂台赛等。

2006年开始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就是为共同祭奠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而举行的现场寻根祭典活动,并且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向全球直播。来自海内外的各界嘉宾喜聚盛典,拜谒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共同祈福华夏繁荣昌盛,共同祝愿世界和平和谐。

而2007年《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依托少林寺禅宗、武术文化资源,借助独特的自然山水而成功策划了一场唯美的现场实景文化演出活动,成为了少林寺的一张耀眼的名片,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

(四)借助出版平台,出版图书音像制品

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资源主题出版系列图文并茂的书籍和电子音像产品,对电视宣传予以扩大补充,既具知识性,又有视觉享受,形成文化特色大餐,给人以审美感受。

已经出版的何新年的《行走中原》一书就是对中原文化的生动介绍,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尝试拍摄“行走中原”大型记录片,发行音像制品,分章介绍河南各地的山水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让中原文化从文字的介绍经过现代传媒的包装,以更具体可感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同时,还可以依托中原的传统饮食文化资源,效仿《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发行《舌尖上的河南》,介绍中原的传统美食,如开封的小吃,郑州的烩面,洛阳的水席等。

另外,在今天网络空前发展的信息时代,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现代平台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我们可以借鉴已经开通的中国孔子网,加强河南文化的网络化普及,规范相关网站的运作体系,开发“河南特色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切实可行地将河南文化纳入全球一体化的视野中去。

还可以邀请省外甚至国外媒体对中原传统文化进行深入采访报道,同时应该抓住一切机会走出家门,通过举办图片展、旅游推介会、书画展等具有浓郁中原特色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把厚重多彩的中原文化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1]洪卫中.浅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3).

[2]王 震,陈永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我国民间武术开发[J].文史博览(理论),2012(6).

[3]吴翔之.大众传媒的文化建构:区域民俗的传承与变迁 [J].新闻知识,2011(7).

[4]李 娟.打造河南传媒品牌 构建中原文化共同体——关于我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几点思考[J].2007(2).

猜你喜欢

中原河南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沁园春·赞中原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出彩河南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资源回收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