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文化影响下回族特性分析
2013-08-15郑凤华
郑凤华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一、回回民族的发展历程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以众暴寡文化的产生都有其产生的根源和社会背景,都有其发展的历史和演变进程。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回回民族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回族非中国固有的民族,也非纯粹的外来民族,而是拼接伊斯兰教文化的巨大凝聚力,将不同国度、持有不同语言的穆斯林凝聚成为一个整体,在中华民族这个大花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中华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员。
对于回回民族的形成,要追溯到唐朝时期来华的 “蕃客”。“回回”一词,据汉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一书中,该书卷五有“银装背嵬打回回”说。不过“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分析,他们所打的回回,应该为居住在安息、高昌一带的回鹘,而不是现在所说的回回族人”[1](p11)。唐宋时期的回回先民,指的是伊斯兰教兴起后,从阿拉伯帝国、波斯等地来华的穆斯林及其后裔。宋元之际,我国海上贸易十分繁荣,“元灭南宋后,于泉州恢复市舶提举司,来华穆斯林便越来越多,有了更多准备永久留在中国的伊斯兰人。”[3](p18-p23)大食商人在中国长久居住以后,他们的一些习惯开始逐渐影响到中国的风俗习惯,同时也被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所影射。
至明代,回回民族最后形成。从明代开始,回回人基本上已经通用汉语,汉语已经成为回回人的共同语言,这也是回回民族在明代正式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伊斯兰教影响下的回族特性
回回民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伊斯兰教的传播分不开的,回族的产生、发展有着许多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点,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对回族穆斯林的影响主要在行为习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多方面的细致规定,回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严格遵守这些准则与习惯,约束自己的言行。
(一)回族是一个最注重个体自律的民族
1.回回民族一直以讲卫生、爱洁净而著称
回回民族一直是以讲究卫生、爱洁净而著称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卫生习俗,这里要讲到的是最直接的卫生习俗的表现——洗大小净。
小净,是伊斯兰教的洗礼之一,为阿拉伯语“渥都”的音译,即冲洗身体部分部位的意思。大净,是阿拉伯语“乌苏里”的音译,原意为洗浴,即冲洗全身。大净是穆斯林的基本净礼,俗称带水。只有在带水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小净以履行念、礼、斋、课、朝五功。明代伊斯兰教学者马注对回族的沐浴有这样的解释:“圣无时不有阿不代斯,而于每拜时复沐,日沐上沐,先上光也。聚日与两会日必浴……沐浴者,水以修其身,道以修其心,表里洁也,非徒净其表也。沐浴三等,大净、小净、中净。大净全是洗乌苏里也;小净全是抹忒扪也;中净抹阿不得斯也。任有多过,能洗修其身,洁诚其心……洁已近主之道也。”[4](卷十七)清代回族学者刘智说:“凡入教先沐浴以净其身……沐浴者盖洗、更新之意,内以道洗洁其身,取表里皆洁也。”[4](卷十七)此可知,回回民族之所以对洗净如此坚持,也是与伊斯兰教的影响不可分割的。
2.回回民族的饮食禁忌体现其个体自律的人文特性
伊斯兰教文化对回族的另一重要影响便体现在回族的禁忌上,这里主要从饮食禁忌的显著表现上来说明。伊斯兰教认为,并非任何东西都可以使用,有当食、不当食之分。而当与不当的标准主要取决于事物本身能否养生和卫生,回族学者刘智认为:“以彼之性益我之性;彼之性养,则益我之善性;彼之性恶,则益我之性恶;彼之性污浊不洁,则滋我污浊不洁性。”[4](饮食篇)可见,养生和卫生是伊斯兰教徒选择饮食的两条基本原则。
在回族各种饮食禁忌中,最为我们熟知的便是回族人不食猪肉、自死物的说法。回回人之所以不食猪肉,最大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猪是最肮脏、最不洁净的东西,猪的天性懒惰、纵欲,厌恶阳光,缺乏灵活性,而这种懒惰不洁的习惯,很明显是与伊斯兰尚洁的传统不容的。
回族禁猪的习俗在《古兰经》中有明确的规定:“他只禁戒你们吃自死物、血液和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对于猪的禁忌,不单单是不食猪肉,禁猪是回族禁忌习俗中极为严格的一种,主要内容包括“禁食、禁养、禁营运生利、禁对猪肉之类的沾染触摸,一般也禁用猪和猪皮制作的产品,包括猪毛刷子、猪油制作的肥皂、猪皮皮衣、皮鞋、皮带、皮包等等。 ”[5](p92)
公元前5世纪的希罗多德在其著作《历史》一书中记载:“在埃及人眼里,猪是不洁净的畜类,若果一个埃及人走路的时候碰到猪,他会穿着衣服跳进河里洗一遍;如果是一个饲养猪的人,哪怕他是一个土著人,也不会在社会上找到老婆,他只能在放猪人中去找……”[6](p118)史学界关于回回民族禁猪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是“卫生卫性”,但是这种说法与认为猪是不洁净之物有很大的相似性,而卫生卫性可以归纳总结到回族习俗的另一特性——洁身洁心上面。
不管禁猪习俗的缘由到底如何,但是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伊斯兰信仰的坚定,而且也回应了很多非穆斯林人士误认为猪是回民的神的荒诞说法。对伊斯兰教的忠贞和宗教观念的圣洁使讲求卫生、尚洁成为回回民族的显著特征。
(二)回回民族是最富宗教精神、宗教信仰最为虔诚的民族
回回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是一个吃苦耐劳、昂扬向上的民族,也是一个注重今世,向往后世,追求“两世吉庆”的民族,她吸纳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丰厚营养,又承载了世界性的大文化—伊斯兰文化的优良传统。从回民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对基本信条的信服等都可以看出其宗教精神的厚重。“两大古老而伟大的东方文明之河交汇,共同哺育了回族人民,塑造了回族独有的民族气质、个性和文化内涵。 ”[7](p1-p2)
1.回族的基本信仰体现了其虔诚宗教的特性
(1)信安拉: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使者。’在穆斯林教徒心中,安拉是唯一的真主,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2)信天仙:伊斯林教徒认为,除了人世即人的世界以外,还存在两个妙世。回族人民认为回族中存在四大天仙——哲不利勒天仙、米卡伊勒天仙、伊斯拉非勒天仙、尔兹伊勒天仙。
(3)信经典:在每个穆斯林心中,总有一部约束性的条文来规范每位穆斯林教徒们的行为,即《古兰经》。《古兰经》讲述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义务,特别强调真主安拉的独一无二和基本功修,是政教合一的宗教、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法制制度。
(4)信圣人:穆罕默德是真主安拉的使者,是穆斯林所崇拜的圣人,除穆罕默德外,阿丹、易普拉欣、努哈、穆萨等也是圣人之列。
(5)信复生:在穆斯林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堤上所有一切都将朽坏,只有你的具有庄严和尊贵的主的本然长存。”
(6)信前定:伊斯兰穆斯林认为,人生的寿命长短,贫富贵贱,善恶丑美,一切均由真主在你生前早已定夺好。
2.回回民族的婚俗习惯也反映其虔诚信仰
回族的婚姻形式主要有回回族教内婚、表亲婚、交换婚、招养婚和回汉婚。其中回回婚是比较重要的形式,指的是男女双方都是穆斯林,不管是哪里的回族,只要不是自己的血亲和近亲,不是和自己同乳的人,都可以结婚,但是必须男女双方同意,同时具备两个以上的证婚人。回族是严禁血亲之间的婚姻的,这种婚姻观念的形成,受伊斯兰教影响深刻。
从结婚程序上看,回族结婚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程序:一是提亲,这一般是男方家通过各种途径看准女方家的姑娘后,请媒人去提亲。二是定茶。有些地方的回族也说“道喜”。三是插花,一般是女方喝了定茶后,媒人根据女方的需要,而由男方纳合理的聘金。四是娶亲,与汉族婚姻择日不同,回族青年男女结婚不看黄道吉日,一般都是以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或主麻日的前日以及阴历双日为佳期。从这也可以看出伊斯兰教对回回民俗的影响之广。最后是回门。
回民除了与本民族族人通婚外,也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民通婚,但是,在这种通婚进行时,他们的婚姻习俗或是生活习性并没有被其他民族同化,反而是通过婚姻同化了不少汉族和其他民族。这主要是回族在选择一些非穆斯林做妻子时,会坚持让非穆斯林进教。从信仰角度讲,正是伊斯兰教产生的重要影响,它要求的就是真主唯一,信仰唯一,不允许穆斯林教徒的叛离。
(三)回回民族是一个具有强烈认同感、归属感和强烈的民族凝聚力的民族
近代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考最多的问题便是如何振兴回族人民,他们热爱他们的民族,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们认为维系回族人民共同心理素质的纽带—伊斯兰教来讲,《古兰经》本身‘纯言真宰相同万物之理,化化生生之道,无不体用备赅,其宏博精微,较之儒、释或更过之。’”[7](p194)
“回族是一个信仰本位型的民族,回族人将伊斯兰教及由此衍生的民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人伦礼仪的崇信和尊奉视为立族之本。”[8](p92-p93)信仰的本位性让他们为了维护本民族的信仰宗教观念而团结反抗。在缺乏公正的阶级社会,受规模小、分散居住等因素的影响,回族人在族际相处中具有较强的护族意识。不论生活在什么地区,他们都愿意聚族而居,守望相助,当本群体或其中的个体成员受到外群体的攻击和欺侮时,社区的全体成员就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或给予受害者应有的帮助,当然,回族共同体“党护族类”的社会意思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环境下的产物,对本民族的产生和发展,对保护回族文化特色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三、总结
通过对以上回回民族各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回回穆斯林是尚洁的,在宗教观念上是唯一的,坚定不渝的。其人文性格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性格有共同性,同时也具备了自己的民族特色。马宗保在他的论文里总结:“对回族人文性格分析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信仰为本,尚洁求真;和衷共济,包容和谐;国家至上,团结御辱。”[9]伊斯兰文化是回回文化的根基,塑造了回族文化的基本范式,回族的文明并不是自私的、闭塞的,它是一种国际文化,是伊斯兰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两种文化集合的交集部分。
综上述,保护和发展回族的民族习俗和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存在阶级的不公平时期,回回民族的团结党护的特性可以作为保护本民族的产物,当今社会主义阶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护民族地区文化的一切正当权利,实行平等、团结、互助、友好、和谐的民族政策,因此,回族的这种团结在现代社会可以看作是保卫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我们应该采取平等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的利益和权利,充分发挥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优势,维护中华民族的地位和安全,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交融并蓄,丰富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
[1]丁国勇.回族史话[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2]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3]王正伟.回族民族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9
[4]刘智.天方典礼.[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5]古兰经.[M].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6]拜英学.回族习俗探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
[7]孙俊萍.伊儒合璧的回族哲学思想[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8
[8]马启成,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1.1
[9]马宗宝.试论回族的人文性格马[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第 22卷第三期,总第90期:P75—P79
[10]赵敏,张昀.《穆斯林的葬礼》中回族宗教、饮食习俗探析[J].新疆职工大学学报,2004,第4期
[11]王根明.回族饮食禁忌习俗的渊源与传承[J].回族研究,2006年01期
[12]肖芒.论伊斯兰教饮食习俗对回族穆斯林健康的影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13]毕发认.回族穆斯林的婚俗习俗[J].今日民族,2008年05期
[14]吴汉宝.回族信仰习俗与其消费行为[J].宁夏党校学报,2002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