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及优化研究
2013-08-15秦小平
秦小平,夏 青
(三峡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1 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人力资源的界定
人力资源是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最基本的资源,没有人力资源,其他资源难以发挥作用,人力资源的挖掘、利用和优化配置是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各种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前提条件,它对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各种资源开发的方向、层次、质量和效果等有着重要的影响[1]。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人力资源是指直接和间接参与到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人员的总和,具体包括从事体育课程改革活动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各类人员,教育外延的不断拓展以及课程实施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体育课程改革中人力资源不但包括校内人力资源,还包括校外人力资源。校内参与体育课程改革的人力资源主要有体育教师、学生、校长以及其他体育教育管理者;校外参与体育课程改革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社区成员和家长、体育教研员、体育课程及学科专家等。体育课程改革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以学校为基地展开,学校的体育教师、校长都是其具体的实施和操作者,所以体育教师和校长是体育课程改革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核心要素;而学生成长是教育的目的,所以学生必然成为基础性的体育课程改革资源;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家长和社区人士、教研员、课程及学科专家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人力资源开发,要以课程及学科专家为方向,以体育教育研究员为指导,校长为核心,体育教师为关键,学生为基础,家长和社区人员为依托。
2 体育课程改革中各人力资源的角色定位
2.1 校长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引领作用
学校是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基本单元,而体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地走进课堂,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与校长密切相关,校长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视、理解和认同,并积极领导十分重要,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2]。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中小学校长是本单元体育课程改革的主导者和重要责任者。
(1)校长是学校体育文化的引领者。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不是简单的更换一套体育教材或改变一些传统的体育教育工作方式及做法,而是从学校内部组织结构到体育教育思想观念都要进行调整与革新,但其无法自发形成,需要在学校校长有意识地引导下,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展现出一种崭新的学校体育文化,也就是在校长的引领下,形成一种开放、合作、交流、民主的体育文化氛围。
(2)校长是体育课堂教学的研究者与指导者。体育课程改革固然要落实到每一位体育教师的具体工作之中,也要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积极体育参与之上,对体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评价也要以体育课堂教学为着眼点,校长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就是要为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所以校长必须必关注体育课堂的教学,也必须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体育教学改革实施的状况和体育教师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够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校长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在校长、体育教师、体育课程改革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员等共同组成的体育课程改革人力资源群体中,毋庸置疑,校长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校长的作用具有核心意义。所以校长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必须要有较强的统筹兼顾以及综合协调的能力,不但要当好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组织者,还要成为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服务者,利用自己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特殊身份和角色为体育课程改革实施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与氛围。
2.2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是关键性的课程资源
体育教师本身就是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内生性”体育课程资源的主体,决定了体育课程改革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以及利用的程度和体育课程改革的效益水平,体育教师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体育课程资源,所以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
(1)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转化者。应该说体育教师有着很大的智慧潜能,只是没有被很好地发掘。体育教师的体育知识素养、体育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等都是可以直接利用的宝贵的体育课程资源,在其他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及使用,以至于各种体育课程实施资源进入体育课堂转化为体育课程要素的过程中,体育教师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由此可以看出,体育教师使得其他体育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与利用成为一种可能。
(2)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教的本质在于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体育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所教体育课程内容的探索过程,体育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走出体育课堂和学校,对校外各种体育资源进行利用,在社区甚至社会这个大环境里进行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锻炼,帮助学生制订适宜的体育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且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3)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设计者。三级体育课程政策的实施,使大一统的体系被打破,也使体育课程开发不再是体育学科及体育课程专家的专利,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体育课程的态势得以形成,体育教师也成为体育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体育教师就不单单是体育课程被动的实施者,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体育课程主动的设计者,是体育课程的主体,体育教学过程也是体育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3 学生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是基础性的体育课程资源
毋庸置疑,学生是体育教育的对象,这是以前体育教育者给学生的定位。时至今日,这一观念要有所改变。应该说,学生还是体育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个力量,体育教育就会失去根本。所以学生不单单是体育教育的对象,还是体育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学校体育里没有了学生也就没有了体育教育。
(1)学生是自主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者与锻炼者。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育基础与兴趣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起点以及锻炼目标、内容和策略,自主调用各种体育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与锻炼,通过多维度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整合学习丰富的体育内容,使体育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与锻炼的过程。
(2)学生是体育课程资源的生成者。在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以及学生之间所形成的各种交往活动都构成了一种生成性的体育教学资源。所以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体育教学和学习方式,这势必将成为开发和利用学生这一体育课程资源设置的有效程序。
(3)学生是家长与学校的联系者。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学生无疑是重要的桥梁,学生在他们之间起着沟通、联结以及协调的作用,家长这一体育课程资源要得以开发和利用,就要发挥学生这一联系纽带作用。另外,学生是校内外体育课程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调整的必要条件,只有学生才能使家长积极参与、支持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5]。
2.4 家长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是辅助性的课程资源
家长是学校教育的支持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历来都是有机结合的。家长同样是校外体育课程改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程改革资源开发的社会网络系统得以建立的保证,在体育课程改革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家长是体育课程改革隐性的助学者。我们经常认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用一双“看不见的手”为孩子们营造了适宜的发展环境,为孩子们撑起了有助于他们自主发展的一片晴空。家长同时还可以配合体育教师组织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甚至和孩子们一起从事体育运动,帮助学生拟定文化体育活动计划或锻炼提纲,不但使学生的锻炼效果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学生家长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潜力,在培养感情的同时,增强家长培养孩子成才的信心。
(2)家长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积极支援者。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中小学体育不受重视的情况下,更需要家长与社会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解与支持。家长从事各种职业,参与过多种体育项目,具有不一样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应是学校可以大力开发的体育课程资源宝库,因此,应激发家长积极参与的兴趣,可以采取请学生家长来学校作专题演讲的方式,介绍他们参加过的各种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把好的经验介绍给学生和学校。
(3)家长是学校与社会的联络员。家长能够成为学校与一些社会体育组织和机构的联络员,他们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体育之中,锻炼孩子们的各种能力,也可以使孩子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因此,家长是重要的辅助性体育课程资源。
2.5 体育教研员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是指导性课程资源
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基础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始,形成了对传统体育教学思想和模式及课程范式的强大冲击波。《新课标》实施中体育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必然要求体育教学研究人员角色的转变。
(1)体育教研员是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在《新课标》所代表的新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之下,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的提升以及体育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方法的转变等都成为体育教研的重要内容。体育教研内容必然会变得比以前复杂,所要解决的问题将更加多样,任务更加艰巨,体育教研员在探索教研策略的同时,还要面对自身角色转变等挑战。体育教研员的体育教育观念先进与否,体育理论功底的高与低,将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学指导的正确性、内化影响的实效性和体育教研行为的先进性,从而对体育教师行为的转变产生影响[6]。
(2)体育教研员是体育教师专业自主化发展的促进者。在过去,体育教研员在指令性课程范式中,只能通过在体育课堂现场的听和看而做出“教学临床诊断”,他们依据的是传统的体育课程标准,其结果有的被纳入到校长的行政管理,并被列为教师晋升职称的依据,故而其权威性无可争辩,体育教研员在体育教师的眼中俨然成为监视器。今天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给体育教师更多的自主性,释放他们的才能,给他们自由创造的空间,因此如今的体育教研员应该与体育教师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真正促进体育教师专业自主化方向发展。
(3)体育教研员应是个性化体育课程的催生者。《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能够拓展体育课程实施的弹性空间,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知识学习和锻炼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促进每一位学生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教研员在充分理解《新课标》内涵的同时,要和体育教师一起探讨,大胆、自觉地去贯彻《新课标》的精神。鼓励体育教师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和实施“自己的体育课”。所以,体育教研员应该遵循“研究实践”模式,即“边培训、边实践、边研究、边开发”,踏踏实实地为体育教育教学服务[7]。
2.6 课程和学科专家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是方向性课程资源
实践需要理论做指导,尤其是开创性的工作更离不开理论的引导,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亦是如此[8]。对于新课标和体育教育理论的探索仅仅靠一线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慢慢探索,只会增加他们的工作压力,并且收效甚微,所以体育课程和体育学科专家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承担重要的责任,扮演重要的角色。首先他们是体育理论的先导者,体育课程和体育学科专家能系统评价和研究国外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经验教训,为我国提供借鉴。其次,他们能够从我国的国情和体育教育发展现状出发,对我国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和构建,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扫除认识上的障碍。再次,他们是体育教育实践工作的提升者。他们能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与规律,提出原则和对策,从而提升体育教育实践工作水平。最后,体育课程和学科专家是系统的培训者。他们对学校中的一线体育教师进行系统的集中培训,增强体育教师的体育课程改革意识,提高他们体育课程改革资源的开发能力。
3 构建体育课程改革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3.1 建立体育课程改革人力资源开发多元合作机制
以《新课标》为标志的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在实践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单靠某一方面的努力不可能达到改革的效果。《新课标》应该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其从理念到内容、从方法到形式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及领域。故而需要各人力资源群之间展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体育课程改革人力资源开发多元合作机制,让体育教师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和有效,形成一个平等的、互动的体育教师工作群体。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合作文化”不单单是提倡老师与学生、学生之间和老师之间的合作,还要求体育教师与家长、社区、体育教研员及有关体育专家之间的合作,从而发挥学校、家庭、社区、教研机构一体化教育网络体系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1加1大于2的总和效应。在大力推进新课标的背景下,建立体育课程改革人力资源的多元合作机制显得尤其重要。每一个散乱的个体仅仅是一个潜伏的力量,要通过合理地组合,才能够把其潜在作用发挥出来,从而创造出惊人的效益[9]。
3.2 建立有效的体育课程改革人力资源竞争与激励机制
在实践中,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包括体育教师在内的体育课程改革人力资源的开拓进取精神不足,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如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理念没有完全理解,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实施的难度比较大,由于要打破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观念和模式,需要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动力不足,畏难思想严重等。因此学校在体育课程改革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在提供各种激励政策的前提下,造就一个鼓励竞争的环境,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广大体育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激发广大体育教师的创造性,体育教师对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光取决于他们对改革的认识和态度,还取决于学校给以他们所做工作的承认和补偿[10]。所以应建立与体育课程改革绩效结果相配套的奖罚制度、聘用晋升制度、任期制度等,让竞争与激励并存,充分调动广大体育教师参与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创造性,更好地为体育教育教学服务。
3.3 建立以校为本的体育课程改革人力资源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社会的载体[11]。在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和感召之下,尤其是在大力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之下,以学校为基础,建立体育课程改革人力资源学习型组织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学校本身是传授知识和获得知识的地方,故而其从本质上就是学习型组织,本身有着保持持久的优势和持续创新的能力,所以应建立以校为本的体育课程改革人力资源学习型组织,营造学习创新的气氛,鼓励每一位体育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并成为中坚力量。首先,校长更应该有“学习型”的理念,对学校的各项改革都应该以身作则,不断学习,做广大体育教师治学与工作的表率,和体育教研员、体育教师们一起学习,并组织专家对家长及社区组织进行讲座,如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向他们灌输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与意义等,营造支持学习者的氛围,搭建环境平台。其次,建立开放、动态的校本体育课程改革培训制度。把体育课程改革人力资源培训作为学校主体行为的重要内容,发挥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人力资源开发在学校体育管理中的增值功能,并鼓励校内体育课程改革人力资源不断超越自我,拥有《新课标》学习共享与互助的心理氛围,拥有对《新课标》内涵转换为实践运用的能力,以适应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12]。
3.4 建立双向互动的体育课程改革教研制度
《新课标》的顺利实施需要双向互动的体育课程改革教研制度,以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教研要有指导性和服务性,通过协助、培训、研讨等方式使体育课程改革人员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在互动式的教研环境下,为他们提供一个广泛交流和探索的空间,让体育教师、体育教研员、校长、家长等体育课程改革人力资源之间的思维进行碰撞,理念得到升华。体育课程教研人员与体育教师一起,在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共同体验、共同探索《新课标》的内涵以及在体育课堂中的实施方案,及时发现和总结广大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改革工作中已有的良好经验,通过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可以使体育课程改革的零星经验成为被其他体育教师共同分享的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使其上升为有一定理论层次的体育课程改革的规律性认识[13]。同时根据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需求,丰富体育教研活动的形式和方式,把专家讲座、专题报告、体育教学研讨、现场观摩、案例分析与研究、角色扮演等方式有机结合,让体育教师在体育教研活动中真正受到启发,使双向互动的体育教研活动成为体育教师保持专业发展和不断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1]胡庆山,孙岩,王健.体育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及本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2):74-79.
[2]傅建霞.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苏北地区适应性的调查[J].体育学刊,2004,26(3):86-89.
[3]顾明远,檀传宝.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4)——变革中的教师和教师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2-89.
[4]黄爱峰.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教育问题透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222-223.
[5]陆瑾.教师排斥改革怎么办?——发展中国家教改的一个两难问题[J].上海中小学管理,1999(10):22-24.
[6]李伟民.新课程实施与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体育科研,2005,26(1):6-8.
[7]汪晓赞,季浏.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6):63-67.
[8]林顺英,黄汉升.我国中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112-114.
[9]朱菊芳.体育教师创新能力培养[J].体育与科学,2005,26(1):74-75.
[10]郑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改革与对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2):36-38.
[1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60-170.
[12]刘素卿.河北省学生体质发展与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6):10.
[13]张伟.徐州地区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