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3-08-15沈德艳
李 进,沈德艳
(1.安徽科技学院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安徽 凤阳233100;2.安徽科技学院 食品药品学院 安徽 凤阳233100)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青年教师日益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和生力军,肩负着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任。“理论强,经验弱”是青年教师的普遍写照,如何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之顺利完成从陌生到适应、再到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其中,在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中,引入导师制不失为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1]。
一、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的作用
青年教师和导师的共同成长和进步是学校发展的坚实基础。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不仅有利于青年教师迅速提升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而且有助于导师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
(一)言传身教,有助于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
1.导师制有利于提升青年教师的思想素质
青年教师在学生时代或许学习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入高校,走上讲台,则成为职业道德的贯彻人与落实者。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一定的社会规范演变为自身的道德戒律,需要一个引导、监督、培养的过程。导师所彰显的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爱岗的职业操守、不断开拓进取的勇气、复杂形势下明辨是非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作风等,都为青年教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正确的角色定位来自于正确的思想认识”,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帮助青年教师增强职业归属感和师德认同感,加快角色转换过程,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坚定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决心,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2]。
2.导师制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
导师制作为高校师资培训的模式之一,具有其它模式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即针对性强。在“备、教、辅、改、查”等教学环节方面,导师可以针对青年教师常见的教学弊病,对症下药,悉心帮助,使青年教师逐步掌握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在选题、资料收集、制定计划、开展行动、分析总结等课题研究环节方面,导师可以给予全面指导,帮助提高青年教师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青年教师科研水平快速提高[3]。可以说,导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所传授的实务性技能、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有助于青年教师快速掌握必备的教学、科研技能,提升专业素质[2]。
(二)教学相长,有利于推动导师的进步
导师指导青年教师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为了满足青年教师的求知需求,导师必须不断更新自我知识,对以往的教学信息和资源加以思考、整理、总结、提炼和升华,以提高业务水平;为了及时准确的将授课经验和技巧传授给青年教师,导师必须使用精炼而通俗的语言,这样充分锻炼了导师的语言沟通能力和指导能力;为了树立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导师必须首先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这样有助于增强导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意识。此外,青年教师具有丰富的信息来源和高超的多媒体制作技术,导师在指导过程中,通过与青年教师交流切磋,可以不断充实自身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技能。
二、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的现实困境
尽管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在教师思想、专业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仍暴露出些许不足之处。
(一)导师人员设置不合理
一些高校建立导师组工作制度,采用“多对一”导师指导模式,即多位导师指导一位青年教师,这充分发挥了导师群体力量。但倘若导师人员设置不合理,其预期效果就将大打折扣。首先,在不少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并没有实行双向选择的原则,而是以指定为主,青年教师只能“被迫接受指导”,由于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必要的对话基础,会大大削减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际效果。其次,“负责或参与青年教师指导工作”作为某些高校副高以上职称评审的条件之一,促使原本就忙于自身职称申报的教师 “积极”申请担任青年教师导师工作。这导致他们难以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指导青年教师,履行导师职责;再者,导师组成员大多来自同一个教研室,研究方向相近,且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教研经验,但青年教师也不乏新知识和新观念,具有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单一的信息传递渠道会限制其专业视野,使其无法获得更多其它领域信息,不利于专业成长[2]。
(二)师徒双方参与性不强
青年教师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有赖于师徒双方的协调配合,现今少数导师与青年教师对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重视不够,参与性不强,常常出现“师父疲于对付,徒弟匆忙应付”的情况,导致导师制空有其名,其作用难以显现。
就导师而言,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及行政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再承担导师工作,尽管多数导师非常愿意与青年教师交流,却难免力不从心。再加之少数导师自身素质不高、缺乏责任心,使导师制流于形式,仅限于“有问则答”,无法让青年教师获得“真经”。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他们步入工作岗位后,要参加岗前培训、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担任新生班主任、承担多门课程教学工作、熟悉周边环境。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接踵而至,无瑕保质保量的完成导师制规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即使一些青年教师在导师制培养环节取得一些证书,荣获相关荣誉,往往也是为了满足学校硬性指标而参加培训或比赛获得的。其中真正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真正学有所得的很少。
(三)校方配套措施不完善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当前某些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状况不尽如人意,归根到底,是校方配套措施不完善,这势必挫伤导师及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利于青年教师导师制工作的深入开展。
监管措施缺乏。有些高校在青年教师导师制执行过程中“虎头蛇尾”,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启动仪式办得可谓 “轰轰烈烈”,但执行过程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过程监控及管理,这种松散的管理模式,其结果往往是与预期背道而驰的。
奖惩办法缺少。缺少奖惩就缺少斗志。负责任的导师可能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指导青年教师,然而如果学校漠视导师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只讲奉献不讲回报,或是采取“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主义”考评办法,不能对导师的工作成绩做出公正评判,给予相应的奖励与惩罚,不仅不利于导师制的实施,也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人文关怀缺失。高校对教学、科研过高的要求,使青年教师深感职业负担过重,再加之刚刚来到一个陌生环境,需要面临许多生活琐事,倘若不能适时予以解决或帮扶,很容易影响青年教师的情绪,难以安心投入本职工作。
三、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一)健全考核机制
加强导师和青年教师双方的考核工作,是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的重要环节和制度保障,也是充分调动参与者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措施。针对目前导师制工作考核中存在考核方法不科学、程序流于形式等问题,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的考核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考核对象——导师、青年教师、教学院部。以往仅仅针对导师与青年教师的考核模式是片面且单一的,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是教师队伍学术梯队建设和“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各教学院部作为“第一责任人”,承担着监督、考核和经费资助等工作,因此必须被列为青年教师导师制的考核对象。
考核方法——日常督查与述职评议相结合。学校成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导师制工作的领导、实施及考核工作,不定期督查导师制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每学期期末,由导师、青年教师公开陈述一学期以来的工作实绩、问题和设想,这种“公开亮相、公开评议”的开放式述职评议形式不仅使考核更为公开透明、民主合理,也促成师徒双方自我督促、自我提高[4]。日常督查与述职评议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过程与结果并重,体现了考核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客观性。
考核结果——奖优罚劣。如果不对导师制实施结果进行妥善、公正的考核,导师及青年教师的努力将得不到认可,导师制的实施将收效甚微。因此,必须对考核对象进行严格的考核。对于考核优秀的导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公布、宣传,在职称评定、评先选优等方面予以倾斜,借以激励、鞭策其他导师,促成良性循环氛围;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取消其近三年指导青年教师的资格,在评奖评优、申报课题等方面加以限制。如此,则有利于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大大提高导师制实施的效果,以及导师和青年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自身素质。
(二)重视导师的选拔和培养
“磨刀不误砍柴工”,导师全面负责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选拔培养合格的导师至关重要[5]。在导师选拔上,应采取“两结合”。一是个人申报与学院指定相结合。对于具备良好的师德和优良的教风,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均可积极申报;对于工作不积极,尤其是以往担任导师期间表现不佳的教师,坚决不予聘任,做到宁缺毋滥;对于符合条件但未申报的教师,学院指定的同时做好其思想工作;对于素质优良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校外教师、离退休教师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社会精英等,均可以纳入选聘的范围。二是“徒选师”与“师选徒”相结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青年教师选择导师亦是如此。借助网络,将导师的基本信息、授课视频等内容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青年教师可以在网上选择“志趣相投”的导师,倘若未觅得知己,或是导师已被选满,则可在备注一栏注明需求,便于院方根据情况进行调剂。避免“囧师囧徒”局面的出现,仅靠“徒选师”是不够的,要做到“两厢情愿”,还需增设“师选徒”环节。一改以往“一人台上言,众人台下听”的面试模式,学院通过搭建平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茶话会、讲课比赛等,一方面促进青年教师尽快融入新环境,另一方面拉近了“准导师”与“准指导对象”的关系,便于师父了解徒弟。
在合理选拔导师的同时,还应坚持“养用结合”的原则,加大对导师的培养,提供专项学习、进修、研究和实践的机会,为其成长提供舞台,促进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青年教师自我教育
相对“输血”来说,“造血”才是王道,青年教师的成长速度和质量主要取决于自身。把青年教师的自我教育列入必修课,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主体作用,激发其自我完善的意识,促进青年教师自我发展,是实施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的根本所在。首先,认识自我。青年教师要了解自我、悦纳自我,经过不断的自我省察、自我调节、自我促进来提高自身修养;其次,完善自我。完善自我的关键是不断学习。做一位有心人,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前辈学、向同行学、向自己的学生学。“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学的东西越多,就越充实,教育的生命力就越持久。
四、结语
高校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老教师“传、帮、带”作用的有效措施,也是帮助青年教师快速适应教研工作的有效途径。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客观存在且亟待解决的。我们需正视这些问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使其真正落到实处。
[1]刘崇峰,刘春艳.实行导师制促进青年新教师快速成长[J].卫生职业教育,2010,12(28):19-20.
[2]蔡向雄.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的现实困境和解决之道[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8):96-100.
[3]李小敏,王益兰.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的组织实施及其在青年教师成长中的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6):4-5.
[4]国兆亮,王楠.关于研究生导师评价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56-58.
[5]尤婷婷.地方性高校推进青年教师导师制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5(8):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