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能力的提升与培养
2013-08-15秦淑平
秦淑平
(商丘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气信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1.引言
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把它作为一种综合能力的统称;在心理学领域内则有较长的发展过程,“社会能力”一词最初是在儿童心理学中用于评价异常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后来逐渐发展到研究正常个体在一定社会情境中解决问题时需要的除智力与专业知识之外的综合能力。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以下几种:While(1959)认为,社会能力是指有机体与其环境有效地进行交互作用的能力。Ford(1982)将其界定为“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采用适当的方式达到特定的社会目标,并产生有利于个体发展的积极结果的能力”。 Rubin&Rose-Krasnor(1992)认为,社会能力是指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中进行社会交互作用时既能达到个人发展的目的又能维持与他人积极关系的能力。汪新建[1]从发展角度、判断角度和社会有效性角度将研究者提出的社会能力概念分为三大类。综述有关社会能力概念的界定,从中我们可以得知,社会能力不能等同于社会技能,两者是有区分的,社会技能是在具体情境下的个体行为,是一些特定的行为,而社会能力是对这一具体社会行为的判断,是一个评估性或概括性的术语。社会能力与个体发展的阶段和任务相联系,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其社会能力包含不同的内容。从发展阶段来看,大学生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青年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是个体心理发展和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发展健康和谐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大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个体与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当前大学生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的社会环境中,其社会能力的提升途径和培养模式更是备受人们关注。
2.大学生社会能力结构内涵
有关大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文章很多,但是有关大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内容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没有对大学生社会能力的结构弄清楚之前,我们是不能够对如何培养其社会能力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关于大学生社会能力的结构成分一直是研究者争议的问题,Kostelnik认为社会能力包括六个方面:采纳社会价值观、自我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计划与决策能力、发展文化能力。国内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社会能力应当从以下六个方面培养: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良好的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情感调控能力、学习发展与创造能力、心理健康的调适能力。黄天元[2]认为社会行为技能、社会认知技能和社会情绪(感)共同构成社会能力。刘艳、邹泓[3]从分析大学阶段的关键性发展任务出发,将我国大学生的社会能力分为事务处理能力、一般人际交往能力和建立与发展友谊的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大学生的事务处理能力包含社会参与意识、自立自信、灵活性和果断性4个因素;一般人际交往能力由社交兴趣、保持独立性、宽容平和、非自我中心和肯定他人长处5个因素构成;建立与发展友谊的能力由对友谊的信念、尊重差异、忠实与接纳、肯定与支持和情感表达与交流5个因素构成。总结已有的研究表明,社会能力是一个涉及个体认知、行为和情绪情感综合能力的概念,社会认知、社会环境的适应、人际协调以及未来自我发展是社会能力的核心构成成份。
3.大学生社会能力的提升与培养
总结社会能力的结构内涵,结合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笔者认为,当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能力。
3.1 全面审视自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社会事务的参与意识
事务处理能力是对大学生具备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更高水平能力的要求,包含有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事务处理的自信心、灵活性和果断性等等。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对自我有着较高的积极评价,但由于远离社会缺乏社会经验,他们对社会缺乏客观的理解。事务处理能力最基本的要求是个体对社会有一个综合客观的认识,也就是正确的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的过程既是认知者根据过去的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信息加工、推理、分类和归纳)来进行。一方面,社会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的内在心理过程或特征的认知,如对他人的态度、情绪、个性特征的知觉、判断、信念;另一方面,社会认知也包括个体对其外在的社会行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组织的认知,如对友谊、道德、法律、社会制度的认识、理解和期望。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前奏,学校的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努力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发展个性。这就要求我们给学生创造与社会相适应的环境,让学生充分广泛地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科技比赛、创新实验、顶岗实习、社会调查与科研实践等,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地运用信息,在实践中提高其社会能力。
社会实践是架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是大学生参与社会、认识社会的有效方式,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社会能力。社会实践有多种形式,在学校里,团委和学生会组织、社团积极组织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外,同学们可以通过勤工俭学、假期打工等方式更多地接触社会,积累社会经验。积极参与,全面体验,是大学生提升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全面审视自己,客观地认识自我,才能做出对自己、对社会正确的分析与判断,才能为自己制定合适的目标,才会把握好自我发展方向,激发强大的动力。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提高自己社会参与的意识,在积极的参与中锻炼应对各方面处理事务的能力。
3.2 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提升大学生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培训,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高等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训练活动,用有效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通过训练以使学生达到磨炼意志、激发潜能、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常会丽,于海涛[4]的调查研究表明:拓展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社会参与意识;对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3.3 增开大学生社会能力训练课程
在西方一些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已有系统的、专业的社会能力训练课程。在美国中小学里,学生可以像在课堂上学习其他课程一样学习社会能力课程,了解社会能力基本知识,接受训练,获得社会技能,从而达到掌握社会能力的目的。由于学生在学校里的社会能力表现水平不同,所以教育者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相应的课程对其进行社会能力培养。社会能力的培养应该把特殊教育与常规教育结合起来,把社会能力的培养整合到常规课堂的教学中。许多研究者也认为,即使是一般的学生,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在常规课堂中进行社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个体的发展。
3.4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将职业能力培训纳入学生培养方案
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将来的发展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业,那么这就需要他们在大学期间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职业能力。而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对大学生以职业要求为目标的目标管理,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明确其目标,并制定出合理的实施计划,开发其潜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其综合素质,在职业竞争中发挥个人优势。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是大学生实现理想和自我价值的阶梯。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帮助大学生在大学学到应社会所需的扎实的技能和一定的社会能力,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1]汪新建,俞容龄.西方社会能力的研究及启示[J].心理科学,2006,29(1):233-235.
[2]黄天元.美国社会能力培养研究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6):59-64.
[3]刘艳,邹泓.武汉地区大学生社会能力的结构及其问卷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4):502-510.
[4]常会丽,于海涛.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