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意境美赏析

2013-08-15

关键词:断肠人实境欣赏者

饶 眺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旅游系,湖北 咸宁 437100)

诗歌意境美。自古诗人都把营造诗的意境美作为自己的审美追求,同时,欣赏者也把诗有没有意境美作为评价其是属上乘或平庸的审美兴趣。反之,诗歌如果没有意境美,读者一览无余,则会给人以淡若白水,索然无味之感。何为意境?“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间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1]如何欣赏诗歌的意境美呢?笔者从正确区分和理解意象与意境、把握意境的特征、选择恰当的欣赏方法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正确区分和理解意象与意境

谢飘云在“语文诗歌意境分析失分最多”[2]一文中指出:“尤其是第四题对诗歌意境的分析中失分最为严重。往往因为考生未能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而把握不住诗歌的意境。”因此,在诗歌欣赏教学中,首先要正确的区分和理解诗中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诗歌的意象是构成意境美的基础,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诗歌的意境是由诗人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指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由此可见,意境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在审美层次上,意境是意象的升华,是主体所创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世界。意象比较实,意境比较虚。从意象走向意境,意味着从有限走向无限,意境不能离开意象而独立存在,但又必须超越意象方能达到。

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诗中的“红杏”即意象,它所表现的盎然“春意”即意境。一个“闹”字唤起欣赏者许多联想;红杏怒放,芳香四溢,枝头蜂蝶起舞,一幅声色并茂的早春图展现在人们面前。

再看徐自摩《再别康桥》中的第2~5节:作者选用一系列具有柔美、鲜明等美感特征的意象:1、夕阳中绚丽宛若新娘的金柳;2、碧波中依依摇摆的青荇;3、倒映着晚霞彩虹般的清潭;4、夜幕下满载星辉的小船。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化到这些鲜活的意象之中,在情景交融中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既展现了康桥的美姿,又委婉道出了如此迷恋康桥的原因,营造出一个明丽、清新、隽永的意境。正是这优美的意境,才使欣赏者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袁行霈在谈意象与意境的区别时说:“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瓦。”毛翰说:“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3]这些都通俗而形象地说明了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二、把握意境的特征

把握诗歌意境的特征是欣赏诗歌意境美的一个有效途径。由于诗歌的意境是在人的具体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经历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所以其特征是丰富复杂的,可谓见仁见智。笔者只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诗人的心灵和山川万物合二为一,才有意境的产生,因此,所有诗的意境都是诗人精心构思、融情于景,寄意于物的结晶体。下面以诗人写“愁”为例:

杜甫:“忧端齐终南。”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清照:“只恐双溪舸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贺铸:“问君闲愁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愁”是一种心理状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诗人倘若直接叹息自己如何忧愁,就不成诗。但将这种愁情融于山、水、舟、草、絮、雨等具体的景物之中,不仅使这些“愁”可感,可观,可触,而且从不同的角度为欣赏者营造出多姿多态的意境,拓宽了审美想象的空间。

再看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从春草、园柳和鸣禽中,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无一字写情,但诗人的喜悦之情在景物中透露出来。

由此可见,意境美创造的奥秘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是情与境的统一。

(二)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诗歌意境的结构特征,是指诗歌在结构艺术形象描写中,有实写和虚写。意境由虚写的虚境和实写的实境两部分结合而成。“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直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4]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的相互依存关系。诗的虚境不是空虚、空洞,而是空灵、开阔、飘逸等。因此,虚境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但虚境是靠实境来表现的,意境的营造还必须落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只是不要把诗写得太满、太实,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写得恰到好处,才能创造出空灵、宏大、疏朗、含蓄的意境,才能给欣赏者广阔的审美空间。杜甫的《绝句》就是首虚实相得益彰的上乘之作。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黄鹂在翠柳间鸣叫,白鹭飞上青天,是实境。实境前妙用“两个”与“一行”,真是密疏相间,主次分明。两个黄鹂,不多不少,少了就孤独、单调,多了则只见黄鹂不见翠柳了;一行白鹭正好,少了不和谐,多了太满,缺少空灵。由两个黄鹂和一行白鹭的实境描写,引出了明媚的春天和空旷辽阔的碧空之虚境。这两幅画面互相映衬,形成一个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意境,虚境随着实境画面逐渐显现。从这个审美空间里,我们难道没有看到:一向忧国忧民、沉郁悲凉的杜甫一改常态,此时正以喜悦的心情欣赏祖国明媚秀丽的自然风光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千秋雪”、“万里船”,谁能看到?这是虚写。这一虚境,是由“窗”、“门”实境而生。小小门窗,收千载风云,蓄万里之势,藏大千世界。千年的历史,万里的倾家荡产间,有多少感人的故事,诱发了欣赏者无限的遐思。一个博大,深邃的意境凸现在读者眼前。欣赏者可根据诗中有限的实境描写,通过联想和想象去领略诗人寄寓虚境中的无限之意蕴。由此可见虚境的开拓才是诗歌意境美欣赏的目的所在。

(三)韵味无穷

韵味无穷是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有韵味的意境能激起欣赏者的情思,引起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使欣赏者从作品中所写景物联想到未写景物,据诗中所诉情事而默识出谁诉的情事,即获得古人通常所说的象外之象和韵外之韵。请看王维的《书事》诗: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诗人闭关于深院之中,不问尘事,整天与苍苔相处。那苍苔似乎成为他的知已,把它的青翠之色也投映到诗人的衣服上。这首看似不带声色的小诗,实含不尽之意,能激发欣赏者的情思,颜色无论怎么说都是不会动的,王维为什么赋予苔藓以生命?想着想着,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我两忘的境界逐渐展现出来。王维那超尘绝俗,淡泊处世的生活态度都蕴藉在这首小诗中。欣赏者可从诗中的意象、色彩、时空、动静、情态、气氛等多方面去想象,细细咀嚼其中的韵味。

诗歌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意境特征是彼此相通的,只是在具体的意境中各有侧重而已。欣赏者把握了这些特征,就如掌握了解读之意境的钥匙,为欣赏诗的意境美打开了大门、指明了途径,但要获得美感,还要看欣赏者的文化修养以及选择恰当的欣赏方法。

三、选择恰当的欣赏方法

诗的意境从审美风格上分:有明丽鲜艳的美,也有热烈崇高的美;既有悲凉凄清的美,又有和平静穆的美……而欣赏者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各不相同,意境美的欣赏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是无法用一个或几个固定不变的方法来欣赏多姿多态的意境美。欣赏者在欣赏某一作品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欣赏方法才是欣赏意境的最恰当的方法。下面笔者从诗歌教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欣赏诗的意境美。

(一)整体关照,认真思考,感知意象。

首先,引导学生把一首诗一气读完,从整体上去关照,这样才能全面把握作品的意境,不至于为诗中的一词、一句或一个形象所困囿,而阻碍欣赏的思路。然后,再从局部入手认真思考,感知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二)在感知意象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意象的象征或比喻的寓意是什么?意象之间有什么联系?抓住意象、理解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三)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展开联想和想象,在细细赏玩中,在审美享受中领略意境所意蕴的更深一层的教益,从诗中所写的有限之境,思出所蓄的无限之意。下面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进行意境美的欣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阅读这道小令,整体感受到这是一首写游子思乡的作品。但要读懂这首诗,就必须了解这位浪迹天涯的“断肠人”。指导学生阅读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以及创作这首小令的时代背景。

认真思考,找出意象,理解意象的寓意。全诗由12个意象组成。“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意象以一条潜在的情感链锁将其组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凄苦、衰老的心境。“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安恬、温馨的画面,表现了“断肠人”的向往之情。它以局部的清新明亮反衬了整体的沉闷昏暗。“古道”、“西风”、“瘦马”这三个意象,形象地描绘出“断肠人”在萧瑟的西风中,在冷落的古道上,孤独的骑着一匹瘦马行走的情景。景象的萧条、旅途的艰辛正是“断肠人”凄楚心境的最好的映衬。“夕阳”、“断肠人”、“天涯”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表现了漂泊者的忧伤和惆怅。

马致远的这首小令,写在他仕途失意,“人间宠辱都参破”之时。他深感眼前的宦海仕途如同“天涯”,心中的苦闷愁绪痛欲“断肠”。官场的冷酷,使他向往温馨的“人家”。是疲乏艰险的体验,历史兴衰的反思,壮志难酬的痛苦,在马致远的《秋思》中演化成一幅深秋黄昏羁旅图。诗人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的景物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流动、凄凉、深邃的意境。

接下来欣赏者还可以从有限的实景描写中开拓出无限的的虚景来,进一步把握意境的内涵。如:由“老树”,我们可以想象到诗人的悲观、迟暮之态。由“瘦马”的形象,联想到当时诗人由于政治地位低下,经济生活没有保障而穷愁潦倒的情景。疲惫不堪的“瘦马”体内,蕴含了作者多少辛酸人生的感受。“古道”将时间距离拉大:“西风”又拓展了空间视野。使人不禁想到:千百年来有多少知识分子处于“断肠人”的矛盾与苦闷之中。这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正是因为它具有丰富、深邃,让人回味无穷的意境美。

[1]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订版),194.

[2]谢飘云.语文诗歌意境分析失分最多[N].信息报,2006-6-29

[3]毛翰.诗美创造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2012.211.

[4]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订版),196.

猜你喜欢

断肠人实境欣赏者
留出想象的空白
《天净沙·秋思》
临床实境考核在眼科住院医师实践技能结业考核中的应用
“实境课堂”为青少年点亮前行之光——泰兴市少先队实施红色基因工程
悼玲秀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
实境学习:让学习在学习者的手中和脑中同时发生——访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教授扬·哈灵顿博士
只好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