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德育工作的影响

2013-08-15王春丽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德育传统高职

王春丽(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三门峡 472000)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由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具有特色鲜明、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的教育意义。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以及评价、言说、交往等方式,教化社会成员、规范人们行为、保护社会认同、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发展。所蕴涵的价值观念不仅是建立各种社会制度的价值源泉,也是我们建立一系列道德规范的价值尺度。它不仅包含着社会“是什么”的价值支撑,更蕴涵着社会“应怎样”的价值观念。它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具有极深影响,是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基石,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动教材。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德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演变、融合、兼容、致用,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并在引导、规范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们修身养性、培养德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源泉,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懈动力。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德育有着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方式上的潜移默化

在世界传统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其中唯一能够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化。从远古时期的夏商周三代至秦汉统一,从魏晋隋唐至宋元明清,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一直延续发展、绵延不绝。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政治结构、意识形态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内化、影响、并渗透到国人的经济生活、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构成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成为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这种大背景之下的大学生,其思想意识无时无刻不在间接的、不知不觉的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当社会化过程把传统文化内化为他们的道德规范时,便赋予他们一定的思想、观念、性格、情感,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其父亲给他请了一个历史学教授讲了一个暑假的《孟子》他说:“日后受益匪浅,包括思想和学识”。从这里看出优秀传统文化对一个人影响之大。可见,传统文化自身就蕴含着丰富、优秀的德育内容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德育方法上的因材施教

传统文化强调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使教育教学的深度、广度,适合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受教育者的性格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受教育者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充分发挥。先哲们非常注重运用此方法,例如:据《论语》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孔子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问同样的问题,其回答是不同的。子路性格好勇,遇事莽撞,孔子就要求他先请求父兄;冉有性格懦弱,优柔寡断,孔子则鼓励他大胆行事。孔子的学生后来之所以都成为仁人志士,可以说是与孔子的这种根据弟子不同性格特点,有的放矢的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和现代素质教育不谋而合,殊途同归。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所蕴含的因材施教方法对于高职德育工作者尤为重要。面临形形色色、来自不同文化和民族区域、不同性格特点的高职学生,德育工作者运用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方法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最大程度开发学生的潜能,弘扬学生独特个性,树立学生成才的信心,促进学生发展。

(三)德育过程上的知行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即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子日:“讷于言而敏于行”[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3],也就是说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4],即是对知行关系形象而生动的表达。所谓的“知行合一”就是言行一致,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说的和做的一样。“知行合一”是个人修养的一种具体体现,对于肩负建设祖国重任的高职学生来说,虽然短时间内可能还达不到较高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标准,但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德育内容的要求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的要求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美、完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个人修养内容。孔子认为“修己以敬”[5],“修己”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自身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真正达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6]。儒家经典著作《大学》篇更是把“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作为个人的社会与政治理想,而“修身”是基点,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孔子主张君子应“九思”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7]。指出君子为人处世应该做到这九件事。才能真正达到“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8]。高职德育工作者要传承历史文化,并结合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新特点,进行综合创新,合理利用这一资源引导高职学生“做什么人”和“应怎么做”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解读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就有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历来倡导关心社稷,维护独立,报效祖国的优秀品格。“国而后家,公而后私”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民族利益。《书经·周官》提出“以公灭私,民其互怀”的思想主张;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今广为传唱;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崇高的胸怀和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伟大抱负;爱国诗人文天祥:“人生白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南宋爱国思想文学家最杰出的代表陆游,崇高的爱国主义境界在《示儿》一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顾炎武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的诗句,无不昭示了他们为国家,为民族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重温经典,教育学生铭记古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且它作为一种正义的、极具凝聚的力量一脉相承。要引导高职学生把个人的理想和利益融汇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树立“大爱”思想,培养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途径

(一)寓教于“文”的基础---课堂

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在培育学生传统道德精神中的主导功能。课堂不仅仅是当代高职学生的学习和提升自我价值的场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并得以发扬的主要阵地。采用寓教于“文”的方式,利用文化课堂这个有力媒介传授其精髓,完成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基本职能。建议在高职院校开设传统文化课,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高校德育内容,列入教学大纲。此外,还可以在课程中增加中国书法、中国棋艺、古典戏曲、古典音乐等传统文化知识讲座,以课程为载体,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依托,丰富学生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对学生进行为人处事、学习生活所应具有的道德规范、意志品质、行为养成习惯进行教育,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题探讨研究的积极性,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自身修养。

(二)寓学于“文”的拓展---校园活动

高度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在培育学生传统道德精神中的熏陶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外化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转变,校园活动成为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得以实现。开展红歌赛,古典诗词朗诵比赛,古代名著名篇诵读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学校育人途径,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报、广播、宣传橱窗等宣传平台,制作传统文化网站、刊发传统文化名篇、选播历史文化名人事迹,利用动漫、视频等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全面营造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在参与中成长。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使其更好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成为自觉践行传统文化的主体。

(三)寓行于“文”的实践---社会实践

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在培育学生传统道德精神中的育人功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遗址、纪念馆,考察传统的民风民俗文化,同时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解带回课堂,反馈给老师,通过探讨研究来寻求问题的答案,还可将老师或公益组织者的指导下共同深化学到的理论反馈到教学中,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领会传统文化精髓,并将“两课”和文化课堂中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学以致用,以取得更好的德育工作的效果。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沃土,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高职德育工作必须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石,进行探讨研究,合理、科学、有效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从而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学生的品德美,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才能美,用优秀的传统文化铸造学生的行为美。

[1][2][3] 孔子.论语·先进篇、论语·里仁、论语·宪问、论语·子路[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

[4] 朱熹.朱子语类[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0.

[5][6][7] 匡亚明.孔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 明朝陈继儒.小窗幽记·集醒[M]. 山西:山西旅游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德育传统高职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