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内涵及意义初探
2013-08-15郑利鹏王丽丽
郑利鹏, 王丽丽
(1.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一、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内涵初探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是指人类文化中的精华和核心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人文关怀归结为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怀,对人的尊严和生活需要的肯定,以及对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目前,学界普遍从人的生存状态、人格尊严、人生价值、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出发,探讨人文关怀的现代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在尊重、引导和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需要的基础上,肯定大学生的价值,切实关怀大学生的思想成长、政治进步、道德提升、心理和谐、价值实现和权益维护,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1]由此,高校德育人文关怀是以大学生的生活实践、情感诉求、生命安全、人生价值、职业发展等多层面、多元性的需求为关怀对象,以尊重、理解、支持、肯定、关怀、爱护等为关怀方式,以讲事实、讲情理、讲道德、讲文明为关怀方法,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进而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
高校德育人文关怀蕴涵了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肯定,积极地关注受教育者的生活条件、生存状态、发展需求等内容,从侧面体现了人们向往自由与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景,反映了德育对人的地位和人性的重视程度。首先,在现实层面,高校德育人文关怀是对大学生生命、生存、发展现状的积极关注,改变了以往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其次,在意义层面,高校德育人文关怀是对大学生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实践的主动关照,突破了以往教育主体和客体的认识误区;最后,在发展层面,高校德育人文关怀是对大学生适应、发展和创新能力的热切关怀,重建了高校德育的人性化培育和管理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劳动,它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品德,净化人的思想,建设人的精神家园。”[2]因此,人文关怀理应成为高校开展德育的突破点、支撑点和发力点。
二、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现实诉求
(一)净化大学生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情感生活的召唤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变得日益复杂多变。随着国与国、市与市、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程度日益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在步入社会之前就已面临诸多选择,如感情、学业、就业等。大学生若没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调适能力和承受能力,就容易出现迷茫、压抑、空虚等思想和心理问题。人文关怀教育将促使大学生对如何实现主体性持续成长和勾勒人生发展愿景进行深入思考,推动自我寻求一种科学的渠道来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
(二)增强高校德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呼唤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注重理论灌输而忽视情感培养,重社会需要而忽视个体需求,重共性教育而轻视个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从‘人’转到了‘事’,从对人的思想引导、精神感化和心灵沟通转到了对学生的行为的规范、监督和约束”[3],而不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关心学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出发,以多样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来对受教育者实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方向性的影响。人文关怀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关注人的自身发展、体现人生价值,构建精神家园,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4]人文关怀通过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的基础上,制订一个由教育原则、目标、方式、内容、方法等组成的个性化的合理培养方案。人文关怀通过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个人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思想与行为的关系。人文关怀通过一种更加有效、更加理性、更加全面的方式来促进高校德育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实现,提高高校德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和谐文明的师生关系、人际关系和校园秩序构建的诉求
学校是向学生传递知识与技能、传播科学与真理、传承美德与文明的场所,校园里的一切人和物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因此,构建校园和谐文明的师生关系、人际关系和校园秩序势在必行。校园和谐的关键因素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其中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基础。“注重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育关系,在教育者的指导、引导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双向影响,共同进步。”[4]高校德育通过人文关怀,以情感人,换位思考,以身作则,增进感情,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创造一种祥和、平等的气氛,使教师在一种愉悦、宽松的环境中实施教学。教师同时以高尚的人文素养影响、感染学生,在关爱学生的基础上善于与学生交心,用生动的课堂教学激发人,用真心的关怀感动人,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人。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理念指导下,宽容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共同探讨、互动学习,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身心的良性发展。因此,德育人文关怀通过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使校园充满爱、充满情、充满家的味道,推动校园育人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意义初寻
(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人文彰显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政治优势,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在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宗旨,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课题,把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任务。为了顺应时代的召唤,人文关怀呼之欲出,成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亮点和新内容。现实意义上的人文关怀不仅主张国家的整体性、公共性,还重视成员的个体性、特殊性,不仅顾及社会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还顾及个体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党立足现实,深刻而透彻地理解了现代性的扩张对人的双面影响—一方面促成了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人的价值观念的重组和拓新;为构建和谐文明的精神家园打下良好基础。
(二)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从宏观的经济体制、阶层结构、社会形态转型,到微观的公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转型,无不散发着改革的气息与活力。社会转型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社会成员积极、温和、健康的社会心态与公平、正义、包容的道德品质直接关系着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从关心人的基本需求到引导人的终极追求的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包括复归人性、回归生活、彰显个性、走向幸福等方面的新导向。”[5]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全面协调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充分体现了高校德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使命和地位,是当前高校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德育既摆脱了传统德育那种循规蹈矩、规范制导的“文本德育”教育模式,也囊括了向受教育者传递形式多样、影响深远的关怀内容;既改变了以往“以本为本”的标准化、齐整性的教育观念,突破了以往单纯追求高校德育量的增加,也更加注重高校德育质的飞跃;既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互助互谅的交往氛围,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差异性和层次性,也深化了人的尊严、自由、价值、人格意义,引导受教育者进行积极能动的自我教育、自我调适与自我关怀,从关心人、尊重人,到发展人、完善人,时刻以人为本,引领个体真正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格建构者与社会建设者。
(三)美丽中国视野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大学生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进力量,其素质、能力、品德、个性、观念等全面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着未来美丽中国建设的整体情况。因此,高校德育作为培育、塑造大学生的主渠道,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必将是其核心目标,理应积极地应对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德育人文关怀旨在:“导向心灵的健康,导向个人的理性与欲念的和谐、德性与利益的和谐、社会性与自然性的和谐、自由与责任的和谐、道德知识与行动的和谐。”[6]人文关怀作为高校德育的着力点,坚持以人为本,倡导身心和谐:一方面着眼于促进人的思想、素养、品质、心态等内在精神世界的良性发展,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着眼于引领人的生命、行为、需求、情绪等外在生活世界的良性发展,培养大学生理性的生命观、幸福观和自由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取向的人文关怀,正是通过即时关注每一种、每一个、每一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发展的需要,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提供了一个可以令所有大学生实现自我反思、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平台。
人文关怀反映了当代德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时代诉求,也是践行德育科学发展方向的路径选择。[7]德育人文关怀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精神状态、心理素质等现状出发,积极能动地关注大学生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情感生活、文化生活的进展,理性客观地关切大学生内在思想与外在言行的一致性、同步性,这将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
[1]陈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10.
[2]邓艳葵.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N].光明日报,2010-07-14(11).
[3]徐金超.加强人文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4):49.
[4]张小琏,刘思林.人文关怀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3(4):94.
[5]韩华.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87.
[6]王滨,宋劲松.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J].思想教育研究,2008(2):14.
[7]靳江丽.高职高专学生资助工作应诉诸情感和人文关怀[J].镇江高专学报,2011,24(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