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现实中制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因素及对策*

2013-08-15钟小林钟瑞华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党组织

★ 钟小林 钟瑞华

目前,要解决我国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的落后局面,关键在于大力培育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党和国家必须强化以农村党组织建设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体系,带领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农村经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引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1]自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农村社会的变革实践,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宣讲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使广大农民投身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不断推动着农村社会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村的思想政治建设,建立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体系,强化广大农民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极大地提高,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确立农村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新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期,在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农民率先掀开改革浪潮的新篇章,积极探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农村新模式,孕育村民自治制度,大力开拓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使农村社会面貌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就是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过程。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塑造党的新型农村领导组织

农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领导基石,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落实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农村党组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不断强化组织建设,改变工作作风,形成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开创党在农村领导工作的新局面。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它能够促进基层党组织开展学习型建设,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先进性,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其次,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能够增进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明确自身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健全农村党的组织纪律,增强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再次,农村党组织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和政策水平,使他们明白党的任务和宗旨,理解党的政策和方针,从而拥护党的领导,形成良好的党群关系,营造和谐的政策环境。最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不断塑造新型农民形象,改变农民精神面貌,培养农村党组织的后备军,为农村党组织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壮大党的基层力量。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创农民群众思想觉悟新境界和认知能力新水平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走上富裕道路,但相对滞后的文化建设却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使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受到非马克思主义的干扰与冲击。因此,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广大农民群众才能不断提升农村文化生活,促进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提升。首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扫除残存的小农意识和一些陈旧狭隘的思想观念,移风易俗,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形成淳朴和谐的新风尚。”其次,广大农民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够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鉴赏力,自觉摆脱庸俗低级的文化形式,使消极的文化失去市场,从而净化农村文化环境。最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物质观和实践论,能够使广大农民认清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破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干扰与侵害,同各种落后腐朽思想作斗争,坚持农村建设的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

(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破解农村发展难题提供新思维和新方法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基点”,[2]马克思主义必然为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武器。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矛盾运动发展的科学原理,能够帮助广大农民解放思想,破旧立新,确立改革精神,正确理解农村改革的必要性,使他们支持和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改革政策,自觉投身到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为促进和深化农村改革扫除思想障碍。其次,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能够使广大农民群众立足农村实际,认清农村发展规律,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尽可能减少改革失误,在农村改革的成功中不断实现农村改革效应的递增,从而增加改革的信心和勇气。最后,广大农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能够找到解决各种困难的具体方法和制定可行性方案,不断解决农村改革中遇到的产业结构升级、所有制关系调整、利益格局改变以及职业分化和阶层结构变化等问题,为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思想保证。

二、相对滞后的农村经济文化制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一) 农村各种落后腐朽思想的存在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冲击

“家庭联产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就动摇了统一生产、统一分配的生产大队、生产队两级组织的生存根基,人民公社体制从基层开始解体,国家权力逐渐从农村收缩”。[3]随着农村社会活力的日益增强和农民活动空间的不断拓展,一些封建残余思想死灰复燃以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导致农民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受到不良思想的侵扰。一方面,农村改革以来,以宗族观念、宗教迷信思想为核心的一些封建残余思想在农村死灰复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农村亦有所蔓延,它们不断侵占农民的思想阵地,侵蚀农民的思想观念,毒害一些农民的思想灵魂,从而使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在农村受到一定排挤与冲击。另一方面,农民面临多元的思想选择,受多重思想的干扰与影响,一些农民由于处于较低层次的知识状况,他们在有限理性的支配下,对一些极具蒙蔽性和欺骗性的腐朽思想加以迷恋,放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甚至偏离马克思主义思想轨道。

(二) 农村滞后的文化建设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缺少必要的知识支撑

当前农民文化生活的不丰富和农村文化发展的低层次发展现状不能适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一是由于农村经济的欠发达和教育体系的相对滞后,农民接受的知识教育不多,教育的层次较低,文盲半文盲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农民的文化知识比较欠缺,一些农民群体对理论性、抽象化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不能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不能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价值,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农村残缺落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农民无相应场所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活动,也无相应途径获得相关图书资料,使广大农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处于感性的认知阶段,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三是长期以来农村缺乏宣讲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团队和人员,党员干部平时忙于生产,较少关注理论学习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使农村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几乎处于真空状态,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存在盲区。四是农村缺少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形式和媒介,没有针对农民文化知识偏低的状况,力求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形式,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通俗化和具体性。五是由于缺少公共财政的投入和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紧张,使得农村民间花鼓队、乡村戏台等自娱自乐的各类文化形式难以发展,阻碍了村民的文化参与和学习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会,限制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

(三) 农村党组织的弱化及宣教体系的不健全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失去依托

作为党在农村的前沿阵地,农村党组织不仅要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而且要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自觉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认知世界的能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忽视自身的组织建设和对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导致党员干部总体文化水平低,基层组织机制不健全,领导农村建设能力薄弱,甚至有一些农村党组织由于忽视自身建设,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严重不适应引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缺乏必要的领导核心。农村改革后,伴随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一些载体与机制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适应新形势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机制尚处于探索中,出现一定程度的机制断层或缺失,特别是市场经济大潮冲断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桥梁与纽带,冲淡了农民培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农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出现滑坡的现象。虽然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大众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民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空白,但由于缺乏自我学习的动因和一系列精心的组织安排,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因缺乏生动性和亲切感,而并未取得的实际效果。

三、开展农村组织建设和制度创新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 强化农民的组织建设与培育,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依托

“组织作为人们相互联结的桥梁和纽带,能够为人们提供共同生活的平台,促进社会认同、社会交往和社会良好文化的形成”。[4]农村改革30 多年来,广大农民为规避市场风险、增进共同利益和提供公共服务,自发地形成了一系列民间组织和乡村社团。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登记和未登记的乡村两级的民间组织已超过300万家,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5]这些农村民间组织尽管有各自的目标和要求,却始终拥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功能。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将广大农民联结起来,填补了公社体制解体后留下的农村群体性缺失,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天然支撑和依托,为农民自觉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了组织基础。然而,由于许多农村民间组织仍然处在不成熟、不完善阶段,要使它们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坚实平台和基础,还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培育与引导。首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理论指导农村民间组织解决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广大农民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从而确立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性信念,为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传播奠定思想基础。其次,政府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为农村民间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有意识地提高它们的社会交流、促进民主和法律方面的能力”,[6]形成健康良性的社团,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健全的、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最后,要加强农村民间组织的管理与教育,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使它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进而转变其价值观念,增进其公益性和进步性,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组织基础。

(二) 开展农村党组织学习型建设,塑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核心

当前,农村党员干部总体上文化水平低,政治素质不高,领导农村改革发展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能力和水平。通过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农村党组织能够提升引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能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展开。一是农村党员干部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能力解答农民群众在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与困惑,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深奥走向具体化和通俗易懂,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讲解员和解读者。二是农村党员干部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揭示学习规律、认清学习条件,在立足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抓住机遇,探寻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三是农村党员干部通过学习,能够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认清各种落后腐朽思想的实质与危害,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同落后腐朽思想作斗争,净化农村思想环境,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四是农村党员干部通过学习,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把握国家政策的实质与要求,为农民开展公共政策的咨询服务,宣传解读党和国家的政策,提高政策执行能力和水平,帮助农民用足用好政策发家致富,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条件。

(三)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奠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知识基础

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农村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与条件。目前,农村文化建设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农村党组织要利用好党和政府有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争取公共财政投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缓解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紧张的压力。二是农村党组织立足乡土文化和传统文艺形式,组建电影队、民间乐队、花鼓队、搭建乡村戏台等,吸引村民的文化参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作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内容,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三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农村书屋、农村广播电视、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和教育基地等方面的建设,规定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对村民开放,使村民享受党和国家以及社会的关心与温暖,为村民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供公共场所和奠定思想心理基础。四是农村党组织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营运和维护,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制度和开放使用制度,提高文化服务资源的利用率和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共建共享,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基础。

(四) 创新农村宣教体系,打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为适应农村变化了的客观实际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一是要贴近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在他们生产生活中抽取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从而增进其大众化的直观性、生动性和效用性,激发农民群众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二是要适应开放的市场体系和日益活跃的农村社会,面对农村不同的劳动群体有针对性地创设相应的大众化模式,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普遍化。三是立足农村教育相对滞后和农民文化知识偏低的状况,力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并以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通俗性和具体性。四是要借助现代通讯工具和大众媒体,以短信、讲座、访谈和讨论等形式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以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解读,帮助农民提高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 :6.

[2]孙伯鍨、张一兵主编:走进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2) :89.

[3]金太军.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7) :162.

[4]李竞莹.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农村民间组织的功能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4) :42.

[5]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 :169.

[6]谢 菊.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研究[J],北京.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28.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党组织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清华党组织公开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