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体制决定服装审美和服装形态

2013-08-15

山东纺织经济 2013年8期
关键词:男装体制服装

麦 坚

(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广东深圳518067)

1 世间本无美——美是一套只有人才有的感觉系统

美是什么?这是艺术和设计的核心问题。其实,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叫做“美”的事物或要素。美既不是一种具体的事物,也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是只有人类才具备的一种感觉系统。人类凭借这种感觉系统去创造和评价这个世界未曾有过的新的事物,从而既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创造着越来越良好的条件,也在不知不觉间改造着这个世界和人自身。

一部宇宙的发展史,其实就是物质的反应能力越来越强的历史。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即需要特定的外部环境、状态以及物质支撑才能维持其存在。对于该种事物而言,有助于维持其存在的条件,就叫做“利”,妨害其存在的条件,就叫做“害”。但对于生命出现之前的一切存在物,其存在与否,是无法自我左右的,无论是对其存在有利的条件还是不利的条件,它都只能被动地去承受,被动地去存在或者被毁灭。

在生命出现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生命体可以对支撑其存在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作出一定的反应,尽量迎合对自己生存有利的条件,躲避妨碍自己生存的条件。这就是生命的趋利避害本能。

但是生命界也有区别,对于没有感觉系统的植物而言,其趋利避害的能力是较小的。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很多时候只能象无生命物体一样去无奈承受。只有拥有了感觉系统的动物,情况才发生了质的飞跃和变化。它们能够对外部环境和条件作出敏感的反应,并用相应的行动来追逐和规避这些环境和条件。从而达到维持自身的存在这个目的。动物的这种趋利避害的本能,其生理基础就是“生物快感”和“生物痛感”。快感促使其去趋利,痛感促使其去避害。

人类脱胎于动物界,毫无疑问其趋利避害的生理基础也是生物快感和生物痛感。但动物只能被动地去适应外部环境和条件,它们只能追逐和躲避自然界现有的条件和情况。而人类却诞生了思维,由思维而拥有创造能力,能够创造和建立自然界尚不存在的条件和情况,并能继续对这些条件和情况作出调整和改变。

所以,配合人的思维以及创造能力。人在生物快感和痛感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新的感觉系统——“美”和“丑”的感觉系统。其生理基础仍然是快感和痛感(不适感)。正是这种感觉系统,让人能够主动去判断怎样的条件和情况是有利的,反之是有害的。从而引导人们创造出真正有利于人自身生存的新物质、新条件和新情况。

这种判断系统,是借助于“形式”这种中介来进行的。这是因为,一切物质、条件都必然表现为某种形式,只有形式才能为人直观感知。形式和内涵之间是有密切的联系的。内涵总是要表现为某种形式。所以,通过对形式的追求,就能达到对实质的追求的目的。

所以,美在世间上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人类感受形式、判断形式的感觉系统。当某种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物质和条件表现为某种形式为人类感知的时候,人类身体涌现出愉快的感受来加以肯定,这样的感受就称为“美”,反之就是“丑”。

世界是变化的,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也是变化的。这种变化就使得今日对于人类生存有利的条件和创造物,明天可能就失去了其作用。结果就是,过去对于人是美的形式和事物,现在就不再美了,也就是引不起人的愉快感了

所以世间无美,更没有所谓永恒的美,一切事物,一切形式,一切条件,一切内涵,都必须服从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唯一不变的,只有人类判断事物,尤其是判断尚未诞生的事物的这套感觉系统。

2 造成审美标准变化的根本原因

正因为美是人特有的感觉系统,它用良好愉悦的感觉促使人们寻求和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事物,所以,具体的美也即审美标准是随时代、随人类生存条件和环境的不断改变而改变的。造成审美标准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社会。人是社会化生存的生物,人依赖于社会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乃至改造自身,一步步地创造出更加适宜生存的环境和条件。而社会的本质内容是社会体制。

社会体制,是指建立在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某种社会形态,该社会形态的存在和运作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组成、社会结构和社会各功能部分的组合形式。

社会体制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具体的在某种文化模式下的人类社会,在其每一个发展阶段,必然表现为一种对应于该文化模式的特有社会形态,以及建立其上的社会体制。比如说,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现代的资本主义制度。

一定的社会体制,为了在它出现的时候完成自己的历史作用,就必须维持它自身相对稳定的存在。为达此目的,它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出“自己人”,即信服、依赖,并适应这个社会体制的人,他们自觉地按照这个社会体制的要求行事,并维护这个体制的存在。服装是社会体制培养“自己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服装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事物,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这说明,服装是一种社会性的需要,是建构文明社会的物质基础之一,也是社会存在的要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说明:

2.1 服装是人类参与社会互动的需要

日本服装社会学家荻村昭典认为:“人穿衣服的行动,大部分是把他人放在脑中,包括对他人的社会行动,并重复这种行动。也就是说着装行动是面对他人的行动,并接受他人的互动。着装行动作为他人与自我的相互作用,在社会行动的同时相互行动。这种相互行动的持续使得社会关系成立,其结果是成为社会集团、制度及组织。相互行动成为社会关系的桥梁,人们通过一件衣服使自我和他人有着各种各样的作用发生,并创造了社会关系。”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间通过信息的传播,发生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是构建社会关系的桥梁,并进而形成社会结构。所以,社会的存在和成立是建立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的。人的行动是通过动作来表达意识,所以,这种动作必须能够为他人共同理解,它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人类的着装行为,是通过服装来表达自我的内部意识和自我的各种社会属性的具体行动。所以着装行为其实是通过一系列约定俗成的、被组织化的服装来实现的,人们通过它们使自我和他人相互联结,进而起到自我和社会集团,自我和社会结构结合的作用。一件不管多么普通的服装,都会起着向他人传递特定的信息、协调相互间行为的作用。

2.2 服装是人类社会文化的载体

社会的发展就是社会文化的延续,这种延续是通过人的生命延续来实现的。一个新生的婴儿,只能称为“自然人”,一个具有人形形态的生物。它要能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生活,担负起社会发展任务的完整意义上的人,必须进行“社会化”。社会化的过程,也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从个人看,是发展出适合当前社会的个性和自我观念;而从社会看,则是学会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服装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极其重大、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个人一出生,就处于面料、衣物的包裹之中,这种来自外部的最亲密的刺激和感受,对于人类发展早期的心理形成有很大的作用。并发展成他自我意识和认同的一部分。而在他以后的成长过程中,社会对他的性别期望和角色期望,均是通过服装这种手段进行塑造的。就像对于男孩子,从小就给他穿上当前社会文化认为“应该是”男性所穿的衣服,直到他把这种社会角色和服装自然的联系起来,内化到他的自我意识里为止。而其他的社会角色和规划的内化,大抵也经过了这么一个过程。

服装,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服务于社会发展。如果用个比喻,服装就像是社会这座大厦的建造材料和黏合剂。特定的服装形态对应于特定的社会形态。当社会向前发展,表现出新的形态时,必然对服装提出新的要求,使服装呈现新的面貌。只有具备这样新特点的服装变化,才是向上的、进步的。

由上可以看出:服装在社会体制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完成文化延续,培养社会新人,以及参与完成社会建构。它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作用是基础性的,不为一般大众所觉察。

服装既然在社会体制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体制必然会全力建立和维护服务于自己的服装形态,它会利用所有的力量,包括舆论机器、风俗习惯等等,把自己所需要的服装的形式要素、穿着观念和内容等确立为时代的“美的”、“正确的”准则,从而驱使人们趋之若鹜,追求这样的服装形式和形象而乐此不疲。

所以,服装,是社会体制的产物。特定的服装所体现的,是产生它的那种特定社会体制的内在要求。而审美的变化,由此造成服装的发展和变化,都是社会体制发展的要求,根源都在于当时的社会。

3 具体的事例说明

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事例——现代男装,它是以西服三件套为核心典型款式拓展开来的一套服装体系。它存在如下三个特点:

它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几乎都是从军服转民用开始的,所以存在强烈的功能性、制度性特征。

现代男装虽然其每一季度款式结构变化不如女装大,但其每一步的变化都是决定性的,决定着服装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现代男装的结构越来越趋于稳定,变化越来越小,装饰性越来越少。

为什么它会出现这样的特点,和以前社会的男装有着强烈差异呢?答案得从产生它的社会体制——现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寻找。

“三百年前爆发了工业革命,摧毁了古老的农业社会,创建了一个全新的第二次浪潮文明。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制度,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把一切事物集中组织起来,形成世界有史以来最有力量、最有向心力、最有扩张性的社会制度。”[2]

“第二次浪潮的技术领域需要彻底革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原来农业社会的大家庭只能转移了,家庭不再是共同劳动的经济单位。大家庭的结构变成了人口简单、富于流动的现代化小家庭。

儿童要为将来进入工厂和企业作准备,群体化教育成为第二次浪潮社会的又一个结构中心。第三种机构为公司组织,它扩大了上述两种结构对社会的控制。小家庭、工厂式的学校加上大公司,形成第二次浪潮确定的社会结构。围绕着这三个核心结构,出现一大批也按工厂组织原则建立的社团组织。”[2]

现代工业社会为了实现前所未有的生产力,高度集中,整齐划一地将整个社会组织起来,按照半军事化的原则组织整个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这套原则可以分成如下五个方面: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集权化、巨大化。在这种社会体制下,大规模的生产造就了大规模的城市,高度集中的人口和物质。强调时间观念、纪律观念,“朝九晚六”的作息方式,上下有序的科层制度。

另外,在工业社会的初期和中期,社会赋予男女的分工也是不同的,“工业革命在生产领域取代了古老的生产方式。但有一个地方古老的劳动形式依然存在,这个地方就是家庭。家庭也是一个生产单位,从事劳动力的生产。在工业社会里,作为丈夫,大部分走出家门,去干直接性的经济活动,而妻子则普遍留在后面,去做非直接性的经济活动。男人在最先进的劳动组织中承担了历史性的任务,而女人则依然留在后面,负担着古老落后的劳动。他在朝未来前进,她仍然停留在昔日的境地。”[2]

现代工业体制重新制定了适应自身的理想男性标准:(1)充满雄心,积极参与生产和商业活动,以创造财富为最大责任。为达到此目的他必须心无旁骛,不要把心思花在装点自身这种无意义的事情上。(2)内敛,干练,理性。(3)动静适度,举止合礼。(4)具有高度的纪律性和团体意识。(5)身体健康,有活力,能够适应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

所以现代男装,正是这种审美标准的完美体现。对应于快速、紧张、高节奏的现代生产方式,它极度强调功能性,所以它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从军装转民用开始的。同时,对应于半军事化的企业乃至社会组织方式,它俨然就是工商业的通用制服。服装款式统一,严谨,端正,具有高度的纪律性和团体意识,服装结构内敛,理性,对人的一举一动都有着要求,不合要求就会使平整的服装出现难看的皱褶。身体要求健康匀称,富于活力,穿上这种服装人就要显得精明干练,一切懒惰和肥胖都无法把这种服装穿得好看。在男性率先进入先进的工业生产方式,女性仍然停留在手工劳作的家庭情况,现代男女装的分野也出现了,进入先进生产方式的男性,被要求把全部心思放在创造财富上,男装的装饰越来越少,变化越来越小。装饰和华丽成了女性的专权,热衷打扮成了娘娘腔的代名词。并且,作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男子根本就不需要过多的外来装饰来显示自身。他那充满力量的身体,就是足以骄傲的标志,所以西服套装的基本造型,就是凸显男性人体特征。而正因为这种服装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以在女性也逐步进入社会和生产领域后,她们的服装也逐步地向男装看齐。所以男装的每一次变化,都代表着服装发展的趋势。男装西服出现之后,有了女装西服;男性穿上裤子之后,女装出现了裤子;男子穿上夹克衫之后,女装出现了夹克衫,男装出现了牛仔服之后,女装出现了牛仔服;男装出现了T恤之后,女装出现了T恤。现在所谓服装的中性化,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女装的男性化,或者说,女装的工业社会化。

[1] 荻村昭典.服装社会学概论[M].宫本朱.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 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3] 李当岐.西洋服装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05.

[4] 安妮·霍兰德. 性别与服饰-现代服装的演变[M].魏如明.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116-129.

猜你喜欢

男装体制服装
陈海露服装设计(作品)
让人心碎的服装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男装流行面料
男装风格与细节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男装流行面料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