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渊源与责任担当
2013-08-15侯甫知广元广播电视大学四川广元628017四川电大直属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侯甫知 侯 丹(广元广播电视大学 四川 广元 628017;四川电大直属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渊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集中反映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核心价值是指一个组织的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任何一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会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以及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新布置,提出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地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方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指导思想,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2、共同理想。当今中国的共同理想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把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团结起来凝聚起来,也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
3、精神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4、道德标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道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构成了社会和谐的道德标准。
上述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显示出我国主流文化的责任担当,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渊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产生和形成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着紧密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升华。
1、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社会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是在一定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指出,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社会意识有着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厚重基础,也很难形成今天这样自成体系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观。
2、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区别于外来文化、当代文化的,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而文化传统是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代一代的积淀,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理论体系,其中各方面都贯穿着中国文化传统。如“刚健有力、自强不息、厚德廉洁、精忠爱国、仁爱孝悌、谦和礼让、克己奉公、修身慎独”等精神。这些精神通过改造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简单承接,而是一种创新吸纳与改造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收、改造、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如西周政治家周公提出:“政德保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也提出“君舟民水”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先秦这些最初的民本思想被毛泽东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又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观同样吸收改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尚中”思想。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种“和同”思想,既承认差异,又要求和合,通过相互补济,达到和谐统一。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国奉行的和平发展战略正是“以和为贵”意识的体现。
二是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对此进行了综合创新。《墨子·兼爱上》写到:“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借助传统的民族精神内容,发展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又如时代精神也有对传统文化的汲取。《周易》中有“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汤《盘铭》刻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将这些变革更新的观点提升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等时代精神加以阐释。
三是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与创新。儒学文化中的“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仁则荣,不荣则辱”、“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先义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等有关荣辱思想的精华已被改造成为现在易记易懂,朗朗上口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强化责任担当,实现文化自强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而文化强国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除文化产业以外,还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公民文化素养提升、提高文化软实力等。在当今中国新形势下,怎样建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并承担起引领时代的责任是实现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因为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主流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社会系统得以有效运转、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也是保持 一个政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精神力量。不用讳言,当今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期,各类思潮、各种主义不断涌现。以美国为主导的新自由主义浪潮流行全球,诱导着我们的主流人群,主流价值被扰乱了。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元化,凝聚力、共识性越来越被弱化。中国的主流价值面临着严峻考验。也许“中国梦”的提出正是基于这种背景。所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主流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一)提升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的时代。为了促进社会思想文化的内在和谐,明辨思想文化的是非标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必须进行文化自我反省。既不能坐在历史辉煌的宝座上沾沾自喜,又不能全盘西化的数典忘祖。因为主流文化不再可能像以往那样以一种垄断强迫的方式让大众接受,只能遵从文化发展的规律并通过自己独特的风格去赢得大众。因此,我们的态度是继承、包容与创新。
一是要高度重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决不能把美好的东西丢掉了,要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别让自己的优秀文化被“招安”了。中华文化宝库中有很多值得利用的东西,诸如“和合”、“民本”、“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民胞物与”、“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知行合一”等思想文化精髓都是我们今天用之不竭的源泉。不过,利用不等于搬用,一定要结合现实需要,不能因为传统而忽视其糟粕,也不能因为理性而不讲感情。弘扬传统文化,重在取精华而今用。
二是要以兼容并包的胸怀吸取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元素。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实践证明不同质地文化的相互对话与交流能促进文化的真正繁荣。
三是要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国本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能推动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能代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今后很长时期内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增强文化自信
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文化自信是指生活在一定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认识。笔者认为当今中国文化自信首要的是确立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将其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揭示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三层内涵,即社会公共价值,公民权利价值和道德价值。这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信的理念。
纵观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史,亿万中华儿女为了摆脱苦难,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痛苦挣扎。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都屡遭挫折,以失败而告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也未找到正确的道路。自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迎来了新的曙光。在长达28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成功走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结束了四分五裂、人民灾难深重的局面,建立了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步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勃勃生机。实践证明,我国的主流价值是适合国情的,是其他任何文化都无法取代的。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坚信社会主义信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三)实现文化自强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五千年文明史,拿什么来树立自己的大国形象呢?这是我国目前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没有文化的同步支撑,就会失去平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脚踏实地地实践和永不懈怠地探索。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长处,创新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只有这样,中国文化强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1]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十八大报告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光明专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3-05-04.
[3] 杭州市人民防空办.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http://www.hzrf.gov.cn/djgz/xxlt/201204/t20120420_312850.html.
[4] 王桂兰.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N].光明日报,2013-05-14.
[5] 许嘉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N].文汇报,2006-07-23.
[6] 启瑄.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几点体会[N].红旗文稿,2012-05.
[7]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