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语境下心理科学的发展
2013-08-15刘雯雯
刘雯雯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河南 三门峡 472000)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1]。这句话正确地概括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事实。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心理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古代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在说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时候,都阐述过他们对心理现象的观点,有些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甚至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但是,过去对于心理现象的研究,用的多是思辨和总结自己经验的方法,所以对于心理现象的看法,只能说是一种心理学思想,而没有真正形成一门独立的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的诞生与发展和哲学素有渊源。在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的范畴。直到19世纪中叶,由于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的科学,并最终从哲学的襁褓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2]。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心理科学的发展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辩证法语境下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兴起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奇妙、最复杂的一种现象,被恩格斯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眼可以看见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人耳可以聆听悦耳动听的美妙声音,人脑可以储存异常丰富的知识,即使时过境迁而记忆犹存。人有着“万物之灵”的智慧,人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探索自然以及社会的各种奥秘;人还有七情六欲,他们能够通过各种活动去满足自己的不同需要,并在周围环境中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迹……总之,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知识,以及他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和人的心理的存在和发展密不可分的。
心理现象从古至今都为人们所关注,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致力于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对它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近百年来,心理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需求。在医疗卫生、商业、交通、企事业管理、现代化生产中,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同时,智力开发、人才培养、人才测评与选拔等也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另外,由于心理异常带来的个人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也要求人们采取相应的对策,这一切都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与研究;另一方面是由于临近学科(如生物学、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逻辑学、文化学、教育学和技术科学等)的发展及其与心理学的相互影响,在心理学和这些学科的交界处形成了许多新兴的分支学科。因此,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正日渐扩大,日益成长为一棵枝叶繁茂的科学大树。
心理现象可以从它的发生与发展方面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构成了心理学中比较心理学和动物心理学两个分支;从人类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方面进行研究,构成了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社会对心理发展的制约与影响,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产生,可以服务于改善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这又构成了心理学众多的应用分支:例如服务于教育的教育心理学;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与治疗、医学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服务于组织管理的管理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和人才测评等;此外还有环境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司法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等等心理学分支。
把上述研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最一般规律,这就是普通心理学。可以说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科学。普通心理学所总结出来的规律对于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与领域的研究都具有指导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认为: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其方法论要求指导人们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发现并探索联系。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兴起,正是辩证法普遍联系思想的完美体现和重要应用。
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的心理学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科学就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说明和解释事物。心理现象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事物,认识它、解释它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古往今来,无数思想家、科学家都致力于对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探索,他们曾取得过辉煌的成果,但也走过许多的弯路,甚至犯过不少的错误。对于心理现象的研究,关键在于:一要有科学的手段,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心理学主要靠思辨和总结自己经验的方法进行研究,所以心理学只能孕育在哲学的襁褓之中。19世纪中叶,心理学引进了实验的方法,这才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并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20世纪中叶,心理学和先进科学技术,例如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使心理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心理学研究有了更多的手段。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脑外科手术的进步,脑电波、脑成像、脑化学、电子技术及记录单细胞活动的微电极技术的应用,为了解与人的行为相联系的脑结构、脑的生物化学活动以及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过程提供了基础,也为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有了科学的研究手段,还要有科学的态度。这种科学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研究者往往从某一理论假设出发,这就造成了其对调查或实验资料的好恶之分,他们通常更喜欢支持自己假设的资料,而轻视与自己的研究假设不一致的资料,因而会歪曲事实;人们也往往会对心理现象进行主观的猜测,而并不去寻找相关的证据,因而以臆想代替事实,在对动物心理或儿童心理进行研究的时候就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因此,对心理学的研究必须首先坚持客观性原则,既要有科学的手段,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辩证发展原则
心理现象和其他现象一样,都是变化发展的。动物从没有心理到有心理,心理再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直到出现人的意识,这是心理现象的种族发展;婴儿从出生,历经幼儿期、学龄期、青年期、中年期,最后到老年期,人的心理也经历着一个发生、发展、成熟和衰老的过程。即使是同一种心理现象,也是变化发展的,例如人的需要。婴儿时期,人的生理需要是主要的,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发展,并将最终超越生理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的需要层次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0世纪中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小康的象征;21世纪的今天,人们则追求宽敞的住房、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以及更多的精神享受。在不同的场合,人的需要也不一样。在学校、课堂,人们在追求知识,到了餐厅,人们想吃到美味佳肴。因此,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的心理。
心理现象又像其他现象一样,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个体心理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又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而个体心理一旦形成,又会对心理过程产生制约的作用。在认知过程中,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越丰富,越有利于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同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知它,而思维又影响着人的感性认识。由此可见心理现象也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我们必须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不能割断心理现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有其理论目的,这就是探索心理发生、发展和活动的规律,并为解答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提供科学的依据。此外,心理学还有其实践的任务,这就是运用心理学的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并解答教育、医疗卫生、体育运动、人力资源管理、交通、司法、文化艺术、航空航天等领域提出来的各种实际问题,以提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理论脱离实际的研究既没有效益,也不利于心理学本身的发展,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心理学的研究也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三、辩证法语境下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心理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亦遵循辩证法思想。以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为例,皮亚杰在阐述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时,提出了“同化”和“顺应”两个概念。同化和顺应概念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反应不是由刺激简单决定的,何种信息能成为对主体起作用的“刺激”,决定于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即原有图式,因此在客体作用于主体的同时,主体也作用于客体,认识就在这种“同化于己”和“顺应于物”的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当中得到不断发展。为了便于论述,人们常常将它们视为性质不同的两个独立的认知活动,但它们实际上是同一基本适应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同化和顺应之间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3]。同化以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或图式为基础,主体把外界元素整合于已有的图式中,同时图式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以适应现实即顺应,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进而皮亚杰指出,“认知上的适应,亦如其生物学上的对立面是由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一种平衡所组成。”平衡是认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一般而言,当个体遇到心理刺激时,总是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否则,个体便会作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的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皮亚杰强调的平衡是“递进的平衡”,他没有把平衡固定化、模式化,这是符合辩证法思想的[4]。
另外,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也包含诸多的辩证法因素,其阶段论要点可以概括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是连续的,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结构;各阶段的出现有一定的先后次序,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不变;两阶段间非截然划分,而是有一定的交叉,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结构基础;各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到逐步组成整体,构成新的发展水平。
皮亚杰的理论只是整个心理科学理论体系建构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心理学的很多理论中都包含着诸多的辩证法因素,符合辩证法的思想。
四、心理学研究的整合趋势——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由对立走向整合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反映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舍弃了旧事物中落后的、失去存在根据的东西,而保留和吸收了旧事物中还有发展前途的、合理的成分的普遍规律,否定之否定的核心是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发展中有继承,否定中有肯定,是螺旋式的上升,是循环中有发展[5]。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由对立走向整合,即心理学研究的整合趋势,正是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一个有力诠释。
科学由综合走向分化又上升到一种新的综合,这是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心理学作为科学的一门当然也是如此[6]。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实验心理学诞生的初期,心理学界派别很多。各派别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任务以及对心理现象的解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是,这种学派纷争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20世纪30年代以后,各学派就出现了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新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某些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观念(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受到日益猛烈地攻击,而新的心理学思潮相继产生。这些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心理分析的研究取向、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等)不是以学派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一种潮流、一种范式、一种发展方向去影响心理学的各个领域。门户之见的对峙和分道扬镳的局面缓和下来,学科中的整合趋势加强了。
心理学工作者以辩证法为指导,遵循心理科学的研究原则,使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得以不断扩展,研究取向由对立走向整合呈现出整合化趋势;也正是在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才避免了心理学各理论的僵化教条,使人们不断对过去甚至现行理论进行反思、改进和完善,最终成就了当今世界范围内心理科学的辉煌,更推动着作为第五产业的心理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心理科学也必将遵循辩证法的逻辑不断向前推进发展。
[1]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潘秀珍.〈皮亚杰的理论〉述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3).
[5]彭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
[6]杨鑫辉.把握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趋势[J],心理学探新,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