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13-08-15张曦
张 曦
(新乡学院 商学院,河南 新乡453000)
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它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和逻辑体系,为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基本的思路。目前,《西方经济学》(Economics)是各高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引入我国后,在“经济学”的直译上加上“西方”二字,既有地域上的含义,又包含了该课程引入我国之初意识形态上的固有认识。因而,西方经济学作为一种“舶来品”,其传播与应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与争议。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亟待解决。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导向不明确
西方经济学起源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它的产生发展离不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它是综合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意识形态而得出的理论认识。我们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两种偏向:
其一,改革开放初期,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只强调该课程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强调对该思想的批判,而未正确引导学生了解该课程所蕴含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这种偏向至今仍然影响着一部分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永久性进行辩护,它的教学就是在与《政治经济学》的比较中不断加以批判和否定。
其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就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该课程教学不应强调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等内容,应该重点介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所传达的完善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引导学生了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这种观点忽视了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不可避免会存在的政治、文化倾向,忽视了西方社会和我国存在的制度差异,有可能导致学生不加分析批判地“拿来为我所用”。
(二)教学方法单一,效果不佳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西方经济学教学多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黑板加粉笔”的课堂讲授法为主要手段,教学方法单一,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发展至今,西方经济学形成了完整的分析框架和逻辑体系,教师教学中尤为重视这些理论的基本假设、模型分析、研究方法的介绍,从而会忽略对于经济学问题起源的思考。
纵观经济学的发展,其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换句话说,“问题导向”是西方经济学不断发展完善的主要动力。“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大体上要经过这样的三部曲:新的经济问题——新的政策主张——新的经济理论或新的经济学流派。正是因为出现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社会的长期慢性萧条,才会产生凯恩斯学派,以及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学。正是因为出现了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才会产生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对通货膨胀理论的新解释。经济学的发展历史证实了这样一门学科的精髓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经济实际出发产生新的理论和流派,时刻对变化的经济环境作出反应[1]。然而我国国内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很难做到 “问题导向”。比如,教师会重点介绍经济学的概念、分类、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对于为什么产生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各种问题的起源仅仅是一带而过。这种从书本到书本的灌输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理论脱离实际
国内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重视对书本知识的阐述,轻视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教师教学中将精力主要放在如何介绍清楚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如何讲清楚模型的假设、分析、推导,很少从理论中找出解决中国存在问题的方法,忽略了联系实际进行比较分析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比如西方产权制度的背景是私有产权制度和雇佣制度,着力解决的是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然而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和工人的劳动权交织在一起,照搬产权理论无法取得预期效果,教师往往忽略该理论在我国的比较分析,从而影响了学生正确认识西方经济理论,更谈不上合理运用这些经济理论来指导我国经济发展[2]。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促使我们思考这门课程要教给学生什么、教给学生什么样的方法、要不要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进行分析这样三个问题,并由此提出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二、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路径选择
(一)明确“拿来为我所用”的教学导向
“拿来为我所用”这种“拿来”要有选择的拿,它强调教学中重点阐述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而对于西方经济学所包含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应当加以剔除。
西方经济学力图解决两个问题,在意识形态上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而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层建筑,西方经济学为这一制度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提供政策建议。因而,西方经济学教学一方面要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持否定态度。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是管理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我们目前推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市场经济出发,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有许多共通之处,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验总结的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除了对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方面的考虑以外,我们还必须在教学中重视对西方经济学包含的反映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加以借鉴和吸收[3]。
(二)完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学以致用的课程,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掌握解决经济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而作为一门经济学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教学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范式、思路。为此,教学过程中应以“问题导向”为指导思想,从以下两个方面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教师转变教学思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代替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它不是理论教条,而是一种思想方式、思维过程,因而西方经济学适合采用上述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经济学的各种规律,并加以运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第二,丰富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讲授法,信息量小,无法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资讯,所以,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运用教学课件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课本上的模型内容,同时可以适当增加非主流学派的观点介绍和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的联系以及该学科的发展前沿。同时,还可综合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每次课前安排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经济问题进行阐述,教师联系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加以评论。或者对于某些章节,如通货膨胀,介绍完课本内容后,指导学生搜集各个国家通货膨胀的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师生共同探讨通货膨胀的成因和解决措施。教师可以采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以经济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比较分析
西方经济学作为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经验总结,其教学重点不仅仅是教与学,更重要的是学会“为我所用”,换句话说,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解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西方经济学教学切忌照本宣科,要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国内生产总值这一知识点,除了介绍什么是 GDP、GDP与GNP的区别、GDP的核算等内容,还要介绍各种核算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介绍GDP这一核算指标是否是我国经济发展应追求的唯一指标,什么是绿色GDP,比较各个国家对GDP作用的不同观点,等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GDP及其相关的核算体系。各个章节的知识都应该联系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及现状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从实体经济发展中判断西方经济学所阐述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4]。
西方经济学这门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辩证、理性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我国国情加以借鉴和吸收,以期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方福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育,2005(9):13-15.
[2]黄阳平.西方经济学教学与经济思维培养[J].集美大学学报,2006(7):54-58.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8-9.
[4]蔡秀玲,邓春宁.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