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传播视角下的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培养研究——以MTCSOL 国外生源培养为例

2013-08-15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 2013年2期

陈 晨

当前,汉语国际传播形势蓬勃发展,需要一大批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解决海外汉语教师人才巨大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培养本土汉语教师。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以下简称MTCSOL)国外生源的招生正顺应这一趋势。鉴于MTCSOL 国外生源硕士即将成为海外本土汉语教师的重要来源这一现状,本文以MTCSOL 国外生源的培养现状为例(涉及培养目标、生源、学制、课程设置、师资、教学、实习、论文写作和就业等环节中所应凸显的专业特色、层次性、针对性和适用性等重要问题),结合一线教学实践、调查研究,来探讨汉语国际传播视角下的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培养应具有的新理念和应采取的新举措,以期推动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更大发展。

一 MTCSOL 国外生源培养的现状、问题与挑战

自2009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招收全日制国内生源学生起,至今全国已有82所高校具备招生资格。2010年国务院学位办又公布试行了面对国外生源的《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留学生方案》)。从总体上看,《留学生方案》的“培养目标”凸显了以汉语国际教育职业需要为目标的国际汉语教师的三大能力培养,即: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为适应海外汉语教学环境,还特别强调汉语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基本素质的养成与教师的自我发展,为国际汉语教师培养与培训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明确了方向与目标。(赵金铭,2011)但是,这一培养目标和要求如何在教学中得以实现,还需要我们结合调查研究和一线实践来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调整、改进和完善。

(一)培养目标的问题

《留学生方案》提出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了解中国,理解中华文化,具有较熟练的中国语言文化教学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胜任汉语教学任务的专门人才”,但本专业毕业生究竟应该具备哪些素养,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体现上述目标,至今仍然是个尚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生源问题

从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已招收的三届学生的情况来看,生源方面的特点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入学前的汉语水平相差较大,部分学生的汉语水平不甚理想。虽然有HSK5 级(新)的准入门槛,但学生实际的汉语水平很难靠一张HSK 证书全面反映出来。除了具有大学中文(或汉语言)专业学历或在中国已工作多年的学生的汉语水平较高以外,其他学生汉语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和用汉语交际的能力都有不少的问题,而这样的学生在每届生源中至少占1/3 的比例。第二,学生入学前的专业背景相差较大。大约50%的学生有大学中文(或汉语言)专业学历,其余多是社会学、宗教、国际关系等文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还有少部分是曾在孔子学院学过中文的社会人士。第三,学生基本是孔子学院或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学生,来自周边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生源较少。三届学生主要来自越南、泰国、蒙古、马来西亚、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和津巴布韦等国,少数学生来自英国、法国、荷兰等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是得到了孔子学院或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来中国学习的。据笔者了解,中国人民大学的生源情况和全国大部分高校的情况相差不大。外籍学生入学前较大的知识结构差异和薄弱的汉语基础,给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师授课等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和挑战。可以说,生源问题是MTCSOL 国外生源培养中最关键的问题。解决好生源的问题是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

(三)学制问题

目前,除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外,MTCSOL 国外生源研究生在全国大部分高校一般都是2年制。按照《留学生方案》提出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学生在2年内至少要完成以下几个任务:学会(好)中国语言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所应掌握的知识;学会汉语作为外语如何教、较好地具备理解中华文化和融通中外文化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化项目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而目前的生源情况所反映出的问题,让不少培养院校感到在两年里实现上述三项任务有不少困难。

(四)培养课程环节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留学生方案》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和训练课程三类。其中,核心课程除了当代中国专题、高级汉语和汉语语言学这些公共课外,还设立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中华文化专题和跨文化交际5 门学位核心课,重在提升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中华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展课程又分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类、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类和教育与教学管理类,供学生选修。训练课程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汉语教学资源及其利用、教学测试与评估设计、中华文化技艺与展示。此外,还安排了专题讲座和文化体验等内容。总体上看,《留学生方案》课程设置体现出了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在一线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尚待改进的问题。

1.课程设置和学生入学前知识结构、汉语水平不匹配的问题

目前MTCSOL 外籍生源入学前知识结构差异较大和部分学生汉语基础较差的情况在国内高校普遍存在。要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不少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课堂实践能力亟待加强。虽然可以参照《留学生方案》在课程设置上设计的不计学分的预备课程试行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在具体操作中,高校很难在只有一年授课时间的两年制教育中落实这些方案。虽然我校采取中外生源分别设课、分班授课的培养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中外生源差异的问题,但是如何协调好课程设置和外籍生源学生入学前的知识结构、汉语水平不匹配的问题,还是让许多培养高校感到困难。

2.部分课程内容有交叉甚至重复,教学和文化类课程需要整合

根据笔者在一线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反馈,《留学生方案》的核心和拓展、训练课程中的汉语教学和文化类部分课程内容有交叉,如任课教师不相互沟通,很容易出现授课内容重复的情况。这一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方案中的教学和文化类课程比例过大、划分过细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合理安排课程,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整合和改革,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综上,如何对现有课程设置和内容进行整合和改革以凸显专业素质的培养?如何根据MTCSOL 外籍生源入学前知识结构差异较大和部分学生汉语基础较差的情况来安排针对性强的适用课程,最终实现培养目标?这是业内同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五)师资队伍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设置时间不长,不少高校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些课程还由一些没有海外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实践经验的教师(甚至是非本专业教师)教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不能很好地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在理论联系实践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课程专业性不强。另外,即使是有经验的本专业教师授课,也存在转变原有教学观念的问题,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需要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以对学习者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目前,各高校该专业的教学情况虽然各不相同,但总的来看,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升、教学观念有待更新、教学内容有待规范、教学方法也有待改进。

(六)教学实习环节的问题与挑战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实习是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很重要的一环,《留学生方案》规定教学实习为6个学分。但在目前的一线实践中,实习环节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如海外实习内容和实习流程还有待规范、教师和高校对实习的指导和管理还有待加强、科学的实习评价体系还有待建立等。

(七)学位论文环节中的问题与挑战

目前,外籍生源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环节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有:部分学生的汉语书面语水平不高,用汉语来写作学位论文感到非常吃力;不少学生在研究方法方面训练不够,如选题太宽,不了解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的区别等;部分学生对汉语及其母语的了解和掌握都不够,学位论文探讨的问题不够深入;部分学生专业训练不够,论文写作不符合学术规范等。此外,针对本专业特色的科学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还没有建立。诸如此类,都是学位论文写作环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八)就业环节有待建立系统的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支持体系

按照培养目标,海外汉语教师是MTCSOL 国外生源毕业生的就业指向。而目前,去海外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任教,是该专业毕业生(有的还是在读生)去海外工作的主要渠道,就业渠道还很有限。如果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职前教育主要由培养院校来承担的话,那么其就业环节以及入职后的职业发展支持体系,则需要相关部门、学校和教育机构共同建构。然而,目前这样的体系尚待建构。

二 MTCSOL 国外生源培养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关于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直接影响着生源选拔、课程设置和教学等一系列问题。当前的培养目标中“培养了解中国,理解中华文化,具有较熟练的中国语言文化教学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胜任汉语教学任务的专门人才”的标准还不够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才有利于培养单位具体落实。当前,国家支持孔子学院的工作,大力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育事业,我们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优秀的海外汉语教师”,其应具有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必须要有清晰的标准。

(二)关于生源问题

可以说,解决好生源的质量问题是MTCSOL 国外生源培养工作的“中心问题”。笔者建议对外籍生源的汉语水平采取“高门槛”准入制度:可从国内汉语言本科专业中的优秀外国留学生中选拔学生,也可和海外高校中文专业合作,采取中外联合办学“4+2”的模式;还可从海外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中选拔。总之,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海外汉语教师”,要严把“招生”关,选拔出对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外友好交流有浓厚兴趣的优质生源。

(三)关于学制

鉴于目前MTCSOL 外籍生源入学前知识结构差异较大和部分学生汉语基础较差的情况,参照培养目标的较高要求,结合几年来的一线教学实践,笔者建议该专业的学制可设为2—3年的弹性学制,普通学生学制3年,优秀学生学制2年,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培养方案设计的任务。另外,因国内外生源差异较大,建议分别设课、分班培养。在中国人民大学,该专业采取中外学生分别设课、分班培养的培养模式已有两年,教学实践表明,这个模式是可取的、有效的,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

(四)关于课程设置中的知识结构的构建和能力培养

1.重视对学生基本知识结构的构建,把汉语本体和文化知识等先修课程落到实处

鉴于该专业生源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差异较大和部分学生汉语基础较差的情况,在现有的学制安排下(目前,除几所试点高校外,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参照教指委方案,将该专业的学制设为2年),比较可行的办法有两个:对于非中文类专业的生源(尤其是HSK 成绩不够高的学生),在正式课程开始之前,利用提前入学的办法,对其进行汉语本体和中华文化知识等先修课程的数月强化补课或者采用“1+2”的模式,让其先研修一年的中文以补齐基础知识,缩小与中文类专业生源的差距。

2.对课程设置进行整合和改革,可考虑让学生按不同的国别背景选修课程

针对一些课程内容有交叉甚至重复,教学和中国文化类课程比例过大、划分过细的现状,我们建议可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以核心课为主,取消选修课内容有交叉、划分过细的课程,以突出重点,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此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国别背景选修汉外对比等相关课程。

3.课程内容要充分体现海外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在课程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到海外汉语教学的需求,加强汉外对比,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语言文化背景。

4.可通过开设研究方法和外交、公关等专题讲座,弥补课程设置的不足

从目前的培养方案来看,课程设置中有关研究方法等内容的课程还不多,而学生在学位论文写作中很需要这方面的指导,可开设专题讲座来弥补课程设置上的不足。此外,各高校也可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整合自己和海内外兄弟院校的优良师资,为学生举办与将来职业生涯相关的如外交、公关等领域的专题讲座,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五)关于师资队伍

一是建立高质量、专业性强的一线教师队伍。结合一线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该专业外籍研究生的师资(主要是授课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一些必要的资质:(1)了解本专业、学科的特点,熟知本领域的专业知识,具备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有丰富的国际汉语教学一线经验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实践经验。(2)有开阔的学术视野,了解本学科和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发展情况、研究的前沿和热点。(3)至少精通一种国际通用外语,通晓2 门外语,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汉外对比,并针对学习者的母语背景进行教学。(4)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以适应学科的发展要求。(4)有爱岗敬业的态度。另外,教学实习导师可以吸纳具有较丰富海外汉语教学经验的海内外优秀教师(包括中小学教师)担当。

二是主管部门(如国家汉办和各高校)应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教师的成长,建立海内外培训、进修机制,建构教学科研团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平台。

三是各高校应加强与海内外高校、同行的交流合作,共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六)关于教学

一是规范教学内容。目前,各高校虽然都以教指委颁布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为参考,设置了相关的课程,但即使是同一门课程,各校的授课内容也不尽相同,标准不一,水平参差不齐,亟待规范。建议由主管部门牵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和一线教师编写课程大纲、指定专业课程必读文献,以保证教学质量。

二是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阐述和一线实践密切结合,采用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主题式教学等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是主管部门(如国家汉办和各高校)应加大支持力度,在课程建设(尤其是新开课)、教学设备、教学资源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四是各高校应加强与海外高校、同行的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各高校可采取教学研讨、专家培训、教学观摩、建立专业网络交流平台、共建教学案例库、联合编写教材等方式,加强与海外高校、同行的交流合作,重视教学的本土化和适用性。

(七)关于教学实习

一要拓宽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教学实习模式。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各高校可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拓宽实习的渠道。可利用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以及国外各类中文学校等实习基地,尽量安排学生在海外实习,以了解一线的真实情况。

二要建立高质量、多层次的教学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教学实习导师应由有着丰富国际汉语教学经验的海内外优秀教师担任。层次可以多元化,根据学生将来的就业倾向,大、中、小学优秀教师都可以担任。

三要加强实习指导(尤其是海外实习)、规范实习流程,建立科学的实习评价体系。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实习严格把关,对实习中的各环节进行有效指导。应建立科学的实习评价体系,规范实习流程。

(八)关于学位论文

一要规范导师资质,加强对外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有效指导。培养单位应规范论文导师资质,选拔有海外汉语教学经验且有相当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论文导师。对于外籍研究生专业硕士论文要求不降低标准,加强论文写作到答辩各环节的有效指导和监督。针对学生论文写作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可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讲座或选修课来解决。

二要针对专业学位论文的特点,尽快建立科学的论文评价标准。根据《留学生方案》的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应密切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有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内容要以针对本国学生的教学实验报告、教学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为主。鉴于本专业学位论文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尽快建立起科学的论文评价标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九)建立系统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支持体系

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和教育机构应为MTCSOL 国外生源学生共同建构系统的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支持体系。可采取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中外合作进行教师培养、培训和资格认证,拓宽海外就业的渠道(如获得大、中、小学和中文国际学校的汉语教师职位、获得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的教职等),考虑设置本专业博士学位以提升专业地位和人才培养的层次等。根据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最新公布的“2013年度孔子学院奖学金招生办法”,汉办将为获得该奖学金资助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外籍优秀硕士毕业生回国任教提供支持,如招聘为本土汉语教师并给予工资补贴等。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笔者曾对中国人民大学该专业外籍研究生就“将来的就业意向”问题做过调查,在15名学生中,有14人明确表示“打算或愿意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对这一工作很感兴趣、很喜欢”,比例高达93%。与国内生源现存的问题相比,海外生源在从业态度、海外文化适应性、就业前景上都有一定的优势。可以说,只要解决海外报考生源的质量问题,加大海外生源的招生规模将是大势所趋,这也是海外汉语教师本土化的要求。但如何让MTCSOL 培养出来的外籍研究生日后成为海外本土汉语教师的生力军,目前还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总之,解决海外汉语教师人才巨大缺口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国家主管部门、培养机构和海内外同人同心协力、共同构建。本文立足于现实,结合调查研究和一线实践,以MTCSOL 国外生源的培养为例,来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崔希亮(2010)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郭 鹏(2012)关于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培养问题的思考,《国际汉语教育》第1 辑。

李 泉(2009)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李晓琪(2011)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师资素质研究,《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2 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金铭(2011)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拓展,《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朱瑞平(2012)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国外生源培养问题,《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3 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Richards,J.(1990)The Dilemma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In Richards,J.&Nunan,D.(ed.),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3-15.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