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013-08-15徐晓霞易春秋
徐晓霞 易春秋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 山东 青岛 266041)
十七大政治报告在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引起了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广泛关注。随着时代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上升到战略的高度。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从实践和认识上都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深刻反映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创新。
一、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尽管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生态问题仅仅初露端倪,还没有象今天这样严重,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已经超出了时代的局限,具有深远的前瞻性。但由于社会主义最先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所以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更多的是强调发展生产的数量和发展的速度,着眼于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恶化。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发展与环境要相互协调。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然发展史。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他告诫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1]
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社会。对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有过论及。例如马克思曾经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2],认为未来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这些论述实际上已经很直接、很清晰地指出了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论述为我们党思考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打开了视野。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逐步推进,我们党逐渐认识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早在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就审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标志着党开始把环境保护纳入政策性、制度性的治国范畴。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律。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结束后,中国政府立即作出履行《21世纪议程》等会议文件的庄严承诺。199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标志着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编制出本国21世纪议程行动方案的国家。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九五”规划和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强调在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过程中,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则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上升到战略的高度。这些重大决策,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二、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以人为本、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而生态文明建设在本质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这一价值追求。
反思传统的发展,尽管我们在70年代初已有了环保的意识,但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发展并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别的东西为本。比如在改革开放之前,在很长时间内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斗争理论”,总是首先把社会矛盾区分为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然后强调以哪个阶级为本。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才是硬道理”早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但是由于部分地区、部分人发展观念的错位偏差,出现了单纯追求GDP数字攀升的现象。这种发展实际上是物本发展观的本质体现。其结果是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部分地区在享受到GDP增长而大大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咀嚼到不可持续的工业化所引起的苦果。大气污染、重金属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已经成为致病的主要因素,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由于污染,“从1965年到2005年,骨癌、骨痛病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在重金属污染的重灾区株洲,当地群众的血、尿中镉含量是正常人的2至5倍。”[4]这是与马克思主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理念相背离的。于是,一个关于发展、关于进步、关于文明的终极问题必须直面:一切发展是为了人的福祉和权益,如果既有发展模式不但没有实现人的福祉的帕累托递进,反而在不断削弱和损害人的幸福感,那么这样的模式必须进行伤筋动骨的变革。
而生态文明建设将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使人们能够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拥有宜居的环境、吃上放心的食品。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的是要人们过上更高品质的生活,保障人们享有洁净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天然权利,为人类生存繁衍和永续发展提供根本前提。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回应了人们从求温饱到盼环保的渴望,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了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体现了社会公平、代际公平以及国际间的公平。生态文明建设将从根本上转变部分地区污染严重、部分人民更多承担发展恶果的现象,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态文明建设将改变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5],实现代际间的公平;生态文明将展现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个别国家为了本国短期利益而置他国的环境污染和人民福利于不顾,置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国际公法于不顾,向发展中国家大量转移具有污染性的产业,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生态环境方面的国际不公平形成鲜明对比。
三、建设生态文明,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
通过科学发展,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绝对不会阻碍发展,更不会反对发展,恰恰相反,是要为更长久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条件。在资源高度短缺、环境严重恶化的情况下,社会矛盾将集中爆发,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都将被破坏,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将无从谈起。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将推动经济转型。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世界奇迹、人民的富裕,但经济奇迹的背后,有大量耗费的资源,有负荷累累的环境代价。GDP世界第二的基座下,埋藏着婉转的鸟鸣、清澈的河水、干净的空气、蓝的天白的云。30多年来,这种以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红利开始消失、弊端不断显露,资源的浪费、短缺、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将推动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和谐。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破坏常常引发各类社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目前,我国群体性环境事件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全国每年发生的环境纠纷在5万起以上。仅2012年影响比较大的就有四起,2012年10月,因为反对浙江宁波镇海PX项目,当地发生群体性事件;2012年7月,因为反对王子排污工程,江苏启东爆发群体性事件;2012年7月,因为担心钼铜项目带来的污染问题,四川什邡发生群体性事件;2012年4月,因为担心PC项目带来污染,天津发生群体散步事件。尽管大部分事件最终都因为良好的官民互动而得到良性解决,但是毫无疑问,环境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减少、化解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增强社会和谐程度。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将带来观念的进步。生态文明既是生产领域的文明,更是观念形态的文明。生态关系人人,人人必须树立保护生态的意识。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的良好风气”。这就是说要构建保护生态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范围内的一次价值观念的总动员,必将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意识,促使全体民众进一步转变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形成从我做起、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良好社会风尚,助推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将“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5],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60.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4]张丽娜.多地现“癌症村”“土地污染带”疾病防控困难[N].经济参考报.
[5]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