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毛泽东创新党建思想研究
2013-08-15高慎淦
高慎淦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中山 528436)
秋收起义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一直到土地革命时期,这段时期也是毛泽东领导我党进行党建探索的重要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来建设中国共产党,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迫切而要严重的政治问题。毛泽东以大无畏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党建思想。总结历史的智慧,保持先进性的经验,发扬创新精神,对于今天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党建思想创新的环境条件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遭到屠杀,党组织被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面临被消灭的危险,党的建设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毛泽东在这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对党的建设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
(一)中国国情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遍布全国,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被纷纷取缔,并宣布停止一切活动;大批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相继被杀害;大批的革命悲观分子退党甚至背叛革命……一时间,“黑暗的中国代替了光明的中国”,中国革命从此陷入低潮。但是革命的向前发展是不以任何反动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这次大革命的成果并没有完全被扼杀,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是深远和广泛的,广大人民经过了国民革命洗礼,政治觉悟和革命意识却空前地增长,这也是任何反革命力量都无法用武力消灭的。“他们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志的尸体,又开始战斗了”。正因为如此,中国革命得以继续前进、寻找到新的生长点。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南京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东北的张作霖军阀各据一方。但到1928年底,经过两次北伐、宁汉合流及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最终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这个新政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标志反动统治在全国完全确立。
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给中国带来任何新生的希望,继续执行原有北洋军阀时期的对内镇压对外妥协政策。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仍然是一个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军阀混战、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等问题依然存在,工人失业、小资产阶级破产,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更加激化等。这一切都证明了一个真理,中国革命能够继续下去而且必须进行下去。
(二)中国共产党党情
大革命的失败,让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遭受了自创立以来最为严重的挫折。蒋介石在上海实行白色恐怖,并疯狂地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广州、北京等地的反动派,也向人民举起了屠刀。李大钊、陈延年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壮烈牺牲,无数革命群众惨遭杀害。7月15日,汪精卫提出了“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反动口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从此,内战代替了团结,独裁代替了民主,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反革命派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面对大批的党团员脱党、党组织被取缔、党内思想混乱等复杂情况,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爬起来继续进行革命。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在“城市中心论”等“左”倾路线和党内“左”倾错误,这些起义大都失败了。而这些失败又恰好反证了错误的“城市中心论”,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工作重心从城市向农村的伟大转变。
二、毛泽东党建思想创新内容
邓小平曾经指出:“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时期,即红军创建时期,毛泽东同志的建党思想就很明确。大家看看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的决议就可以了解。”[1](P44)那么,下面分三个方面来阐述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党建思想创新具体内容。
(一)组织建设方面
1.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将支部建在连上
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使得中国共产党人逐步认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性,但是怎样实现党指挥枪,却并没有现成的方案和经验可以借鉴。9月29日,当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三湾时,毛泽东认为“这是缺乏革命中心力量招致革命失败的血的教训”,他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制度,班排设立党小组,营以上设立党委;各连、营、团均建立党代表,担任党的支部书记。并且在优秀士兵中发展党员,在连以上设党代表并担任党组织书记。使党的组织成为了连队灵魂。
1929年底在古田会议上,将“支部建在连上”纳入决议案进行讨论,并获得一致通过。后来经过多次实践总结逐渐完善,并逐渐形成定制,成为建党建军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一直延续至今。解放后,虽然“支部建在连上”的某些内容形式也有所调整和修改,但其基本精神却得到继承和发展,并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支部建在连上”,确保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支部建在连上制度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正如后来毛泽东总结的那样:“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2](P65-66)
2.军队党帮助地方党,注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部队离开三湾村后,背弃革命、逃跑现象时仍然有发生,为此,毛泽东亲自领导了“水口建党”,巩固了三湾改编的成果。毛泽东还指示各营、连党代表抓紧物色、培养入党对象,在士兵中发展党员。水口建党,是对“支部建在连上”原则的重要实践,是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和伟大的创举。连队立刻就像有了灵魂一样,有了党的领导核心和基层党组织,连里的政治空气逐渐浓厚,党员数量逐渐增多,各项工作迅速开展,政治军事素质大大提高,逃跑事件也很少发生。
水口建党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建党活动,使得军队党的建设由秘密转为公开。此后各个连队相继开展建党活动,军队中党的力量不断壮大。
除加强军队党的建设外,毛泽东还十分重视地方基层党组织的重建(如1927年11月上旬的象山庵联席会议,其中心议题就是地方党组织建设),并为此制定和实施了军队党帮助地方党发展的方针。具体体现为:毛泽东先后从部队中抽调了一批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党的工作人员深入基层,从1927年底到1928年初,直接帮助地方开展建党工作,如著名的1927年12月毛泽覃乔林建党,1928年2月毛泽东亲自主持的秋溪建党。
3.纯洁党的队伍,“历行洗党”
1928年4月至7月,中共党的组织进入了大发展时期。这虽然使得党员在数量上有所增长,但是在党员成分、党员质量方面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毛泽东指出“革命高涨时,许多投机分子乘公开征收党员的机会混入党内,边界党员数量一时增到一万以上。支部和区委的负责人多属新党员,不能有好的党内教育。白色恐怖一到……白区党的组织大半塌台。”[2](P75)有鉴于此,边界自1928年9月以后,毛泽东亲自领导了“历行洗党”运动。所谓“洗党”,其实质就是整党,从组织上改造与建设党的队伍。井冈山时期的“洗党”活动,是我党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整党运动。主要做法有:建立先进的组织,从支部改造起,肃清组织上和政策机会主义的领导;选拔先进的成员,党员成分必须是先进的觉悟的踏实的勇敢的贫苦工农分子,对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富农,必须严格限制;制定党的“铁的纪律”;只有实行“铁的纪律”,才能增加无产阶级的领导力量。
具体采取的措施还有:把投敌叛变、不起党员作用、出身不好、革命不积极的分子清洗出党,重新登记党员,并对他们加以思想教育。这次“洗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整党运动,它既不同于马列关于党建方式的规定又不同于苏联大清洗式的“洗党”,它既淘汰了那些革命意志不坚定分子,又使党员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纯洁了党的队伍,增强了党的战斗力。
(二)思想建设方面
充分发挥思想的能动作用,既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马列主义党建学说中的普遍规律。毛泽东认为,一个人能否入党,不仅仅看家庭出身,更重要的是看思想是否达到了党员标准。
1.酝酿思想建党的原则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与这一转变相适应,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也面临新的课题:如何在农民、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多数的环境中发展党员,扩大党的组织;如何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党内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如何对党员和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如何解决党内存在的地方主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及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九月洗党”之后,毛泽东萌发和提出了“思想建党”的重要主张,并明确指出:“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错误的”,“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具体采取的措施有:与党内“左”右倾错误进行斗争,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开办政治训练班;举办党团训练班;培训地方党组织的骨干;对军队党进行系统教育等。
2.确立思想建党的原则
思想建党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创新之一,这一思想经过1929年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的阐述,最终成为党的一项根本建设原则,并在之后的党建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明确了军事和政治的关系。《决议》指出,军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务的工具之一。它批判了“军事好政治自然会好”和“司令部对外”以及把政治机关隶属于军事机关的单纯军事观点,指出这种思想如果发展下去,便有脱离群众,以军队控制政权,离开无产阶级领导的危险。《决议》还规定,在没有建立政权的地方,红军政治部即代替当地政权机关,至地方政权机关建立时为止。
决议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是教育的问题,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论述了红军政治工作的作风和方法。《决议》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做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要注意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方法。要求党内的思想和党内生活政治化、科学化。党内开展批评要防止主观武断和庸俗化,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反对互相猜忌,闹无原则纠纷,破坏党的团结。
大会强调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正确路线教育。大会详细列举了红四军内部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如平均主义、主观主义等)及其各种表现和社会根源,并明确指出“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解决的办法就是:共产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入党,只有加强了对党的思想教育才能克服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至此,毛泽东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原则最终确立。
(三)作风建设方面
优良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1.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毛泽东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2](P111-112)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十分重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如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到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大胆提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抛弃了共产国际的“城市中心论”,同党内左倾错误思想和领导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坚持把马列主义党建学说同中共党建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提出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入党。在实践上开辟了一套建设和改造中国共产党的思想。
2.密切联系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优良党风。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把基层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升到全党层面,即中国共产党是服务型政党。服务型党组织,也是基层在实践中根据形势的变化和群众的需求而提出的,换言之,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建创新基本都首先发端于基层群众。总结基层经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升到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与井冈山的群众关系非常密切,带领部队进入经受过民主革命影响的井冈山地区。他深知要想撒下革命的火种,就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并为维护他们的利益积极努力。毛泽东根据军民鱼水情深的特点,到达井冈山后,毛泽东便立即带领部队深入广大乡村,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发展革命武装,重建边界党的组织,开展游击暴动。领导和组织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赢得了广大农民的充分信任,农民分得了土地后,积极参军参战,坚决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
3.制定和坚决执行铁的纪律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3]因此,纪律就是战斗力。
为了树立军队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了铁的纪律,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坚决支持。这些纪律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它于1928年4月3日颁布,主要内容是: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是: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部队还特别编写了《红军纪律歌》。这些纪律的制定为红军统一纪律奠定了基础。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是毛泽东党建思想初步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对党建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提出的许多具有创新性思想,特别是其中的支部建在连上、思想建党原则等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地位。
三、毛泽东党建思想创新的历史价值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毛泽东创造性地对我党党建实践和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政治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党建学说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在广大革命军民的支持下,组织群众、开展游击、建立地方武装和党组织,开辟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在这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共产党党建具体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和实行了一系列的党建策略,而这些策略和思想都是在马列经典原著中所没有的,但并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因此,实际上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党建学说。
(二)指导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实践事实证明,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为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党的建设的政策和策略、初步设定党的建设总体布局、铸就井冈山精神等等。毛泽东的这些党建思想,一直作为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指导思想,并使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逐步成长为一个受人民拥戴的执政党——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
结语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建设进行了大胆地尝试、探索和创新,它为我党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也为今天我们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44.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