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圆中国梦 育职业人

2013-08-15杨叔子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人类

杨叔子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1 人与文化

人因为有了文化,才从动物人变成社会人;因为文化进步,才从野蛮人进步为文明人;因为文化提升,才从一般文明人提升为高级文明人、真正的大写的“人”。这是人类发展的真实的历史本质。大自然创造了人、人类社会,人、人类社会以大自然作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以文化、文明作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方式,这样,人、人类社会也是人、人类社会在大自然作用下自我创造的产物。此即,大自然按照它自己的规律,创造了人、人类社会,而人、人类社会能使自己生存与发展的一切活动,也就必须符合或反映大自然的规律,凡是不符合的或不反映的就必不能实现或必招致灭亡;而这一切活动的沉淀,无论是感性的或理性的,是具体的或抽象的,就是人、人类社会对大自然规律的感知、认识、体悟与反应,这就是文化。

换言之,文化就是人、人类社会对大自然规律的感知、认知、体悟与反应,在物质层面特别是在精神层面上的历史沉淀。而且必须认为,这种规律既包括大自然本身的规律,又包括反映大自然规律而使社会能正常生存与发展下去的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道德伦理,而且还包括反映大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伦理道德而使个人能正常生存与发展下去的个人身心活动。程颐说:“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一道,天道自是一道?!”马克思精辟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①文化就是“道,一也”的具体体现,是人类社会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的“基因”。

文化至少蕴含五个方面的内涵:知识、思维、方法、原则与精神,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相互渗透,彼此支撑,形成整体,但各具特点:知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沉淀直接表现为知识,知识是其他内涵的基础;没有知识,就一定没有文化,就一定没有力量。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力量。思维是文化的关键。没有思维的知识,是死知识;有了思维,才是活知识;知识才能激活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人为万物之灵”,灵者,思维也。方法是文化的根本。知识、思维要付诸实践,才有作用;付诸实践,必须有方法;方法是道路,是桥梁,而且一切创新必源于实践。原则是文化的精髓。它融于前三者之中,指导着前三者。这四者属于形而下,可谓之“才”。精神是文化的灵魂。它是前四者融化与升华,它引领着前四者,又渗透于四者之中,属于形而上,可谓之“德”。天道在文化上反映的精神主要是求真,人道在文化上反映的精神主要是求善,无论是求真还是求善,本质上都是求和谐,求完美。如后所述,与天道相应的是科学文化,与人道相应的是人文文化。文化最重要的是文化的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就是什么样的文化。

据人类所知,还没有任何一类生命体活动的历史沉淀成为它的文化,文化既折射着大自然规律的万丈光芒,更永垂不朽地放射着人类夺目的精神光辉。只有人,只有人类社会,才能如此!人、人类社会创造了文化,反之,文化也创造了人、人类社会。从而,可以认为,人、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本质上就蕴含了“文化”。人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所接触的、所感受的、所体验的、所认识的、所受影响的、所能赋予的等等,无不与文化有关。文化,本质上就是“人化”,就是人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人”化,就是马克思所深刻指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像社会本身创造着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创造着社会。”文化就是“人”化,即:以“文”化人,以“人”化物;亦即:化人、化物。化人,以“文”化人,主要指用“文化”、特别是“人文文化”来化、来升华人的精神世界,来打造人、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使人真正成为大写的“人”,使社会真正成为“人类的社会”;而以“人”化物,人化,主要指用“文化”、特别是“科学文化”来化、来改变与人、与人类社会相处的物质世界,打造人、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使之适合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2 科技与文化

科学文化,主要是关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是人的“立世之基”、人类社会的“文明之源”;没有科学文化,就落后、愚昧、荒唐,不但因为不知客观世界规律而难立于世,并且必定失去社会文明发展的源头,必定会处于被动、挨打、痛苦的奴隶的地位!然而,人文文化是人的“为人之本”、人类社会的“文明之础”;没有人文文化,就野蛮、卑鄙、无耻,不但因为丢失人文关怀而异化成人的对立面,而且必导致社会文明的彻底崩溃!《周易》讲得多么准确:“文明以止,人文也。”“以止”者,立足、栖身也。

环顾全球,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与高速发展,科学文化及其工具理性严重冲击着人文文化及其价值理性,导致人类社会面临巨大困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贫富差距的急速加剧,世界的动荡不安,人际关系的尖锐对立,如此等等。企图以科学文化及其工具理性来引导人类社会走出困境,正如有人指出,其结果必定是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将以“无明”而告终。

特别在我国的今天,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文化建设特别是人文文化、民族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导致了一系列时弊的产生与泛滥。1995年,当时国家教委针对时弊,顺乎潮流,涉及育人这一根本,提出要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切入点。周远清同志代表国家教委提出,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包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与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对高职学生而言,就是职业素质,这四者分别是素质的灵魂、主干、保证与基础。文化素质之所以是素质的基础、基础的素质,正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历史沉淀,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社会的“基因”。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延续靠文化这个“基因”的传承,而其发展与进步则靠文化这个“基因”的创新。这个“基因”反映了、从而沟通了、进而统一了大自然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从一定角度上看,马克思讲的“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主要靠人类的生物基因;而马克思讲的“自然界实现了的人本主义”,主要靠文化这个社会“基因”。

一个人的素质就是一个人的生物基因和一个人的文化“基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融合。生物基因一般难于改变,而文化“基因”不但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而且在同生物基因的相互作用时,严重影响生物基因潜能的发挥与体现。具体讲,素质就是一个人在其先天基因(即天生秉赋)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因素浸染中,通过个人的学习、思考、实践等活动,在这一切的文化作用下,所形成的一个人稳定的内在品质,人的生物基因具有极大的潜能,人一旦受到文化“基因”的作用,成为了人,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能力,不但用来改变自己,还可以用来改变个人本身与环境的关系,乃至改变环境。因此,在合适的外部各种作用下,可以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人的素质。显然,作为与学生最亲近的文化承载者与践行者,在家庭中的父母,在学校中的教师,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或者讲,就是因材施教,让学生成为他自己。或者讲,这就是在人通过生物基因实现了的自然主义的基础上,完全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深层次地实现自然界可能实现的人本主义。

自然界实现人本主义,文化成为人类社会“基因”,教育在此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生物基因靠自然的遗传而延续,靠自然的突变而演化;但是,文化这个社会“基因”靠人类社会环境(其中最主要靠教育)来延续与传承,并且教育又是这个“基因”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与前提。显然,教育定位于文化领域中,不能定位于经济、政治领域中;教育的定位不能越位,也不能错位,教育不能干“文革”,也不能干“下海经商”;不然,定位不对的教育必然摧残教育的本身,必将严重阻碍乃至促退社会的发展。教育就是育人,最根本的是以“文”化人,同时,并且使人有能力以“人”化物。这就是讲,教育的宗旨就是提高国民素质,“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最根本的是提高做人的素质,这就是教育的本体性,这主要是由人文文化的价值理性所决定的;同时,也要提高“做事”的素质,保证人有能力以“人”化物,使得社会进步,加快社会现代化进程,这就是教育的工具性,这主要由科学文化的工具理性所决定的。

所以,从教育的宗旨上讲,教育就是素质教育。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教育的手段是文化,以文化来育人,以文化来提高国民素质;所以,从教育的手段上讲,教育是文化教育。由此可见,文化本身所具有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决定了教育本身的本体性与工具性。文化是个整体,教育是个整体,两性是其特性整体的两个方面。对两性而言,价值理性、本体性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因为人应是“人”,不是物,不是禽兽,更不应是异化了而成为“人”的对立面的人;但是,工具理性、工具性也必不可缺,十分重要,否则,就不能以“人”化物,社会就不能进步,人的素质也不可能得以不断提高。前者统率着、激活着后者,后者体现着、升华着前者。其实,这就是司马光所早已深刻揭示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力主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3 高职与文化

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应是大半壁河山。从事科学、技术、工程的科技工作者都知道,如果研究人员是1人,那么,设计人员是10人,工艺人员是100人。科学技术是否发达,创新力是否强,一个关键指标是技术依存度,即关键技术依赖进口的程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工业发达国家为10%,即100件关键技术10件靠进口,日本为 6.6%,美国为 1.6%,而我国那时却远远高于50%。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我国2020年技术依存度降至30%以下,显然,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极大差距。

事实上,我国许多关键技术不过关,不是不了解原理、方法,而是工艺技术不过关,即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工艺技术,即使得到好原料,却做不成好材料,制不出好零件,装不出好组件,成不了好部件,生产不出好装备、仪器,如此等等。这一切都同高级的熟练的职业技术人员(包括高级技工)缺乏相应的人文文化极其攸关。在国际上,最保密的,鲜见于专利的,在产品质量上起巨大作用的,就是关键的工艺技术。我国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无疑是极为正确的。实际上,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问题并未得到全面、系统的认识与解决,这还涉及职业技术教育的体制上的深层次问题。职业技术过不了关,科学技术过不了关,中华民族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不能圆。

提高高级职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无疑十分重要。然而,特别是在今天市场经济逐利的大潮猛然冲击下,见钱忘义,拜金主义,唯己是问,泛滥成灾,社会要进步,民族要复兴,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则是核心之所在。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思想境界、思想觉悟,决定着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大小,严重关系着一个人创新的能力。“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困难、险阻不能攻克、越过?!但深一层讲,无论是思想道德素质,还是职业素质,都必须以相应的文化作为基础,即以相应的文化素质作为基础,因为这会深深涉及到人的精神境界如何,同时也会深深涉及到人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如何,而人的精神境界则是人能否成为“人”的根本所在,而在此基础上人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则是人能成为或达到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所在。

所以,我们特别强调,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人生价值取向、即价值理性问题,锋芒是针对忽视人文教育,加强人文文化教育,解决好做人的问题;重点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解决好做中国人的问题;核心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交融、文理交融,解决好做现代中国人的问题。这里不仅强调了思想境界、价值理性的提升,而且也蕴含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发挥。恩格斯讲得好:“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②我国《书经》明确讲:“人为万物之灵。”这就是讲思维能力。

这就是讲,高职院校不是用来制造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没有思想境界的而只能按已有程序运转的职业机器,而是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具有与外界和谐相处的思想境界的、既能爱国、又会创新的高素质职业人,成为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2:122.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2:462.

[1] 马克思.1984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2] 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报刊社,1997.

[3] 周远清.周远清教育文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杨叔子.杨叔子教育雏论选[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6] 王中宇.文化与野蛮[N].科学时报(07版),2010-06-25.

[7] 杨叔子.素质•文化•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1-7.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