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2013-08-15罗振宇,陈钊,李丁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罗振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目标,并特别关注了很多民生问题,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认识、新理解。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可以说,没有人民身体普遍健康的社会,是不能够成为小康社会的。
2003年“非典”疫情过后,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用更长的一段时间,完善我国农村卫生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环境卫生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重特大疾病预防控制资源总量不足,导致许多问题仍然存在,如全国各地公共卫生事业的运行机制尤其是补偿机制仍不健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经费难以保障,机构缺少编制,人员不足;高水平的公共卫生人员培养、培训提高机制还有待健全;重特大疾病防治结合的工作模式和“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工作机制有待健全;基层疾病预防与控制网络仍需完善,能力亟待提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全面加强各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日趋迫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还具体提出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等等方面的综合改革,继续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特别是要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成。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坚持不懈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因此,在今后十年以内,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是,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提高国家在重特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的能力。
一是要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重特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注重加强县、乡、村基层的公共卫生管理,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全力抓好,从政策、经费、工作上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与指导,改善工作条件,完善服务网络,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是各级政府对重特大疾病预防控制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应逐年增加,增长幅度高于政府卫生投入和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要全额安排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发展建设经费和业务经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相关专业防治机构要以服务基层为宗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切实发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双重作用。
三是要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实施实用性培训,推行实效性考核。要将指导基层落实有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作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真正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重要力量,使城乡居民真正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四是要加强健康教育。结合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情况,以促进居民提高健康行为能力,养成健康生活行为方式为重点,促进居民健康素养的提高和健康行为的养成。
五是要抓好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加强对基层接种单位及人员的资质管理,指导基层建成规范化免疫接种门诊,合理安排流程,加强疫苗和冷链管理,确保接种安全。指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期开展责任区域内适龄接种对象的摸底调查,上报疫苗和注射器的使用计划。开展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对基层落实接种任务、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处置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在农牧区、边远山区、海岛等交通不便地区,要指导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提供入户接种服务。城市地区要以流动人口为重点,指导和督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主动发现流动儿童,通过增设临时接种点和巡回接种等方式,确保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
六是要落实慢性病管理。县级医院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定辖区慢性病重点人群和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措施。根据工作需要,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充分利用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平台,开展社区宣传和健康促进活动。要进一步提高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率,切实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控制率。要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慢性病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的效果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和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的重要评估依据,推进各项慢性病防治工作在基层的落实。
七是要强化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登记、报告、信息收集等工作,及时做好审核工作。要充分依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力量,组织开展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流行病学调查、病人处置、密切接触者管理、疫点疫区消毒、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等工作,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
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陈 钊
党的十八大首次用独立的章节论述了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层面”。指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中可以看出,中央高瞻远瞩,清楚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孤立的事,生态文明建在设很大程度是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融合在一起的,是通过融入这四个建设而存在的;没有融入这四个建设,单独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将失去意义。而生态文明建设也是这四个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四个建设没有包含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也将是不可持续的。
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就是要发展生态经济。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优化国土开发空间格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产业,逐步控制和限制高耗能、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的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消耗产业推动向由低消耗、高技术产业推动转变;大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淘汰落后产能、落后技术,提高产业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破坏与污染,实现经济发展主要由传统落后技术推动向主要由先进技术推动的转变;不断创新,通过创新提高产业资源利用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主要由外延扩大生产推动发展向以内涵扩大生产推动发展的转变;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支持各区域发展生态工业园、循环工业园等,积极推进各地工业集中布局,加快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各类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循环生产、低碳生产,发展生态产品,提高企业的绿色竞争力。
将生态文明融入政治建设,就是要以生态制度建设为重点。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机关实施管理和参政议政的重要内容,以生态文明建设凝聚人心、集聚发展力量;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和规范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建设的行政管理;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逐步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格按照谁污染破坏谁治理原则、污染破坏者付费原则,追究责任;逐步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规范废旧产品的回收与处理;制定有利于节约消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税收中逐步增加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税项目。
将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就是要发展生态文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将生态文明知识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内容,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加强社会各类媒体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广告投入,大力加强各企事业单位、社区对生态文明的宣传;支持开发弘扬生态文明的各类优秀文化作品;努力培育居民生态价值观和生态道德观,形成自觉保护生态家园、维护生态环境的文化氛围;营造节约意识,倡导节约,反对浪费行为;倡导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意识,反对污染环境、破坏环境行为;提高全民监督环境意识,自觉监督环境破坏行为。
将生态文明融入社会建设,就是要建设生态社会。社会建设要融入生态观,通过生态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将生态产品作为基本公共产品,并将生态产品的供给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不断加大生态建设投入,保障生态产品的供给;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环境的自然生产能力和抗逆能力;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治理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逐步减少污染,消除严重污染;大力推进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社区的建设。
牢牢抓住主动改革这根“最后稻草”
科社教研部讲师 李 丁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再一次向全党提出了“抓机遇”和“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的政治要求,在各方面进一步强化了全党的主动改革意识和进取精神。
所谓主动改革,乃是当今执政党及政府基于长期执政之目的和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根本宗旨而主动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它以执政党及政府为主导,以维护执政地位和兑现执政为民之承诺为动力,以权利系统中各个机构和部门共同参与为主体,以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善民生、扩大民主为主要评价指标。国内外历代政权更迭兴衰的历史表明,主动改革对于统治阶级而言无疑是一项最为安全、廉价、体面以及利益最大化的明智之举。较之于被动改革和被革命的阶级自下而上地彻底推翻这一结局,主动改革显然是统治集团巩固和发展自身政权合法性的上乘策略。
当今中国自上而下的主动改革主要是政治领域的自我完善、自我纠错和自我日新。30多年来以市场化取向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应该说成就巨大、硕果累累。但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革命与集权的传统思维长期压制和阻碍党和政府体制内的重大改革,致使国家政治的现代转型步履维艰,宪政民主从而主权在民的历史进程倍受阻碍。客观讲,执政党及政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立场和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实践中坚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带领人民推动发展、构建和谐、促进文明,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均已成就卓然、功不可没。这自然是共产党赢得尊重和爱戴从而继续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和依据,也是当今执政党进一步巩固“三个代表”和“三个先锋队”身份和地位的重要体现。但是,执政党及政府由于其领导与执政方式以及领导及执政能力仍然存在某些严重不足,尤其在体制内领导干部制度的重大改革方面长期跋前踬后,以至多年积弊深重,导致国家和社会生活领域吏治和官场腐化堕落、个人和集体自恃专断、权力和利益分配不公、诚信和良知普遍缺失、思想和信仰严重迷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问题突出,纷争不断、冲突频发、风波迭起,以至给党和政府造成严重的合法性危机,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安全和稳定危机。有迹象表明,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态条件下党和政府的权力阶层、官商利益的结构系统之中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正在生长,并暗中操控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人们有理由认为,正是这些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集团特别是权力与利益体系中的既得利益者们在丧心病狂地攫取着财富,侵吞着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损毁着党和政府的肌体及清誉,消减着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和忠心,瓦解着民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事实一再表明,当代中国已经到了政治领域不得不实行重大改革的时候了。我们遭遇着增长模式与现行体制的严重危机,正在悄然却残忍无情地将一个伟大的党、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国家以及优秀的人民拖入深渊莫测的各种陷阱之中。这使得党和政府以及人民不得不迅速彻底清醒及警觉起来。对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1年“两会”期间和2012年3月26日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将推进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到了事关人亡政息的高度,先后强调了坚持和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胡锦涛同志2012年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进一步强调指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可以说,党和国家的两位重要领导人再次向人们敲响了及时改革、加快改革、坚持改革、正确改革的警钟,指出了由上而下实行民主和法治的改革方向和正确道路。而2011年11月国家制定和发布的“十二五”规划要求“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各项领域改革”和“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这无疑是党和国家对实施政治体制改革的权威政策表达。
近年来,体制内腐败和群体性事件一再警示,当今执政党切不可再掉以轻心和忽视主动推进改革。历史上,中华民族已经多次饱尝由于统治阶级错失主动改革和抓住机遇的良机而人亡政息、发展迟滞、被动挨打、遭人歧视的酸涩苦果。对中国共产党而言,曾有过由于缺乏对内部制度和体制的改革而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严重损失的沉痛教训。发生在上个世纪中叶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就是由于党不曾对党内“一言堂”和个人崇拜的领导制度及体制进行及时的根本变革,致使极“左”路线一度长期控制和主导党的指导思想阵地,并肆无忌惮地渗透至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党险些丢掉了宝贵的革命政权,使国家和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使中华民族再次错失现代化的历史机遇。最近30多年实行和坚持经济改革以来,执政党亦有过忽视政治体制改革的不良倾向和严重失误。2003年国家体改办被撤销,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视为执政党并未认真对待自身内部制度和体制改革的重要体现。共产党绝无一当一派之私利,只有为民谋利和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职责、意志和追求。积极、主动和不失时机地实行自身内部制度及体制改革,不但是执政为民的根本立场、原则和根本价值追求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特殊国情和近现代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当代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善良愿望和迫切呼唤。
主动改革,由执政党和政府自上而下引导和推动国家和社会健康转型,实现民族和人民和谐幸福,是处于历史转折关头的所有各方面保持生机、迸发活力、共同进步、科学发展的关键。当今中国,执政党和政府、国家和社会、民族和人民,面临严峻的形势,各方面继续前进和健康发展的危机、中华民族道德伦理和社会诚信的危机、执政党和政府执政合法性和政治革命性的危机、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危机、社会主义文化的整合力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危机,以及国际社会军备竞赛从而世界和平安宁的危机,无一不表明当代中国已经再也经不起任何大的折腾和损失,担当不起任何严重的失误及其后果。历史和现实昭示,当下执政党和政府主动改革思变、主动自励自新,极有可能是历史和时代、民族和人民留给中国共产党最后的一次宝贵机遇。紧紧抓住这跟“最后稻草”,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不折不扣和全面彻底地、自觉主动和高效务实地履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庄严承诺,必定成为中国共产党破解时代难题、化解复杂矛盾、消解沸腾民怨、松解障碍瓶颈、求解发展密钥,无可置疑地再次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存亡、民族和社会治乱、人民和国人生存命运的关键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