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村合作社模式与小流域治理经济发展的关系

2013-08-15孙贵军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北镇葡萄流域

孙贵军

(锦州北镇市水土保持站,辽宁北镇 121300)

基于农村合作社模式与小流域治理经济发展的关系

孙贵军

(锦州北镇市水土保持站,辽宁北镇 121300)

北镇市农村合作社模式与小流域治理的紧密结合,打破了小流域治理和经济发展上的诸多瓶颈,使小流域治理和经济发展朝着多元化的、多层次的方向发展。小流域治理为农村合作社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条件;而农村合作社模式又为小流域治理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为小流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二者互为联系、互为发展。

小流域治理;经济;农村合作社;葡萄产业;经济效益

0 引言

多年来,小流域经济的发展一直受到环境与资源的束缚。小流域的产值往往在小流域治理完成后3~5 a内达到一个最高值。如何破解小流域治理资金欠缺问题,使小流域经济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一直困扰着小流域治理和经济的发展[1]。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模式-农村合作社模式出现。这一模式与小流域治理的紧密结合,打破了小流域治理和经济发展上的诸多瓶颈,使小流域治理和经济发展朝着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北镇市的葡萄农村合作社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小流域治理与农村合作社之间的紧密关系,为今后小流域治理和合作社模式下的小流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1 北镇市葡萄农村合作社的现状

北镇市位于锦州市东部,医巫闾山东麓。介于E121°33'~ E122°12',N41°19'~ N41°48'。全境属温带半干旱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量适中。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水果的主要产区,主要品种有鸭梨、秋子梨、花盖梨、香水梨、葡萄等。尤以葡萄产量最高,有“中国葡萄之乡”的美称。

北镇市处于我国北方最佳葡萄栽培的纬度,有着长达200 a以上的生产历史。现在,已经形成了具有北镇特色的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种植的葡萄有巨丰、玫瑰香、白鸡心、晚红、维多利亚、克伦生、青提等10多个品种。截止到2006年,北镇市葡萄栽培面积就已稳定在1.2万hm2以上,葡萄总产量实现20万 t以上,产值超过4亿元,成为北镇市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

特别是近10年来,蓬勃发展的机械恒温贮藏保鲜业,拉长了北镇葡萄产业发展的链条。到2007年年末,北镇市鲜储冷藏库已达2 600余座,其中存储量>500 t的大型葡萄鲜储库30多座,微型鲜储库2 570余座,主要分布在葡萄主产区的常兴、鲍家、廖屯、大市、罗罗卜、广宁等六大乡镇。另外,农民还有鲜储土窑3 000余座,全部鲜储能力达13万t,占全国葡萄鲜储能力的1/10。同时常兴镇还建有葡萄酒生产厂1家,各类葡萄技术协会30多家,合作社模式规模化葡萄园10座,北镇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鲜食葡萄生产基地和贮藏保鲜基地。以常兴镇、鲍家乡、罗罗卜镇为中心的10 km葡萄长廊也成为当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开创了北镇市葡萄产业化建设的新局面,北镇市成为全国葡萄鲜贮第一县(市)。

2 北镇市葡萄农村合作社发展的3个阶段

北镇市葡萄农村合作社的发展走的是技术普及和科学管理这两条快车道,主要分3个阶段。

2.1 技术研究阶段

1994年,北镇市政府与沈阳农业大学展开合作,在北镇市推广以巨峰、龙眼为主要品种的葡萄恒温贮藏保鲜科研项目并获得成功。为了迅速推广这一技术,解决一家一户种植葡萄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在北镇市政府的指导下,农民逐步聚集到依靠科技率先致富的“科技示范户”和“技术能手”周围,在鲍家乡、常兴镇、罗罗卜镇、廖屯镇等10个乡镇相继建立了以农民技术能人为核心的技术研究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一条龙的服务,解决了当时条件下葡萄生产、鲜储中的技术问题。葡萄产品一经投入市场,立竿见影,农民收入猛增。

但是,随着葡萄产量的快速增加,葡萄产业进入市场化运作。由于个体农民没有适应市场变化,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从2001年开始国内市场出现葡萄难卖的现象,价格下滑,很多农户赔多赚少。葡萄难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农民遭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出现毁园转种的现象,农民渴望新的提高葡萄产业经济效益的模式出现。

2.2 生产合作社阶段

经过市场调查,北镇市政府开始认识到,“点”的作用是有限的,要形成“线和面”的格局,才能走出困境。个体进行生产,市场竞争力弱,不符合现代国际化市场的运作规律,葡萄产业现代国际化市场的核心是优质产品的销售。

以红提商品葡萄为例,2004年的进口价格30元/kg,国产价格8元/kg,价格相差的原因是质量与商品化处理。以现有家庭农户分散个体经营的状况,农户的经营规模无论有多大,相对于市场经济而言都是微不足道的,很难实现葡萄高质量的商品化处理,也就无法与进口葡萄抗衡,更难走出国门。农民只有真正合作起来,才能改变单个农户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保护农民自身的利益。

2004年3月26日,北镇市常兴葡萄鲜贮研究会在北镇市政府的支持下率先发起成立了北镇市常兴葡萄生产合作社。合作社成员覆盖北镇市10个种植葡萄的乡(镇),每个成员都与葡萄产业密切相关。合作社采取骨干农户带动的方法进行葡萄生产基地建设,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了规模化生产。

尽管当时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但通过3 a的运行,截至2006年合作社已发展骨干葡萄农户100余户,辐射农户1 000余户,栽培葡萄面积533.33 hm2,年生产葡萄1 000万 kg,合作社有大、中、小型机械恒温冷库200余座,年贮藏和销售葡萄1 000万kg,合作社模式的运行不仅使社员增加了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使社员明确了合作起来的发展前景,坚定了继续合作下去的信心,为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3 农民专业合作社阶段

2007年春,北镇市政府指导常兴葡萄合作社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规范、科学办社,针对该社工作范围偏大难于管理的局面,引导各乡(镇)社员独立成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再由各乡(镇)葡萄专业合作社组建葡萄产销联社,共同促进北镇市葡萄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2007年4月北镇葡萄产销联社成立,由北镇市常兴等10个乡(镇)的葡萄专业合作社联合组建。

2007年7月,10个乡(镇)的葡萄专业合作社,分别到工商局依法登记注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营运机制,创品牌,走市场,促进了葡萄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

截至目前,北镇葡萄产销联社已发展社员农户2 000余户,栽培葡萄面积0.13万hm2,年生产葡萄3 000万kg,有大、中、小型机械恒温冷库300余座,年贮藏和销售葡萄3 000万kg。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北镇市的葡萄产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具体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能组织大规模的生产,为将来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提供了快速的动力。

2)在葡萄种植技术上,合作社与人事部门合作,内部初、中、高级人才配置合理,为葡萄产业的品种升级,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开拓了国内市场,产品已经远销到广州、深圳等地。

至此,北镇市葡萄产业合作社“点—线—面”的模式正式形成,内部结构更趋合理,运行快速、高效。

3 小流域治理与合作社模式结合的过程

1994年,北镇市政府为了发展北镇市葡萄产业,在合作社发展的初期技术研究会阶段,就协调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在资金和技术上加大扶持力度。水利部门在葡萄种植面积大的乡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对大市、常兴、罗罗卜、鲍家等10个乡镇的坡耕地、林地、小河道进行治理改造。营造葡萄生长的小环境、小气候,增加土壤含水率。为葡萄产业发展的初期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对合作社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随着生产合作社模式的健康运行,流域内的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对合作社模式的积极性也从眼前经济效益转到如何继续发展上来。对土地的合理使用、投资,如何使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率都是农民面对的实际问题[2]。

2007年8月上旬,北镇市广宁乡刘家村农民为实现增产增收创办葡萄专业生产合作社,整合资金、技术进行科学栽培,80 hm2反季大棚葡萄喜丰收,提前45 d上市卖上了好价钱,效益高达21万元/hm2,仅葡萄一项人均增收5 000元/a,均创历史新高。

同年,北镇市鲍家乡葡萄研究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中介服务作用,指导会员发展葡萄贩销。协会内现有贩销大户450户,其中收购量>250万kg的有5户、100~150万 kg的15户、>25万 kg的40户。目前,贩销大户已成为鲍家乡葡萄销售的主渠道,每年销量占鲍家乡葡萄总产量的80%左右,有力地推动了鲍家乡葡萄产业的发展。

农民有钱了,小流域治理的科学性和“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使农民愿意在自己的土地上投资治理小流域。农民以合作社的方式自愿投资治理小流域,也是合作社模式下小流域治理及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使小流域治理投资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小流域治理工程又使小流域经济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更趋合理,农民对治理小流域和发展小流域经济热情高涨[3]。

4 小流域治理与合作社模式的关系

小流域治理与合作社模式的关系带来了以下4个方面优势:

1)增产、增收效益明显,使农民看到了小流域治理给自己土地带来的改变、给自己收入和生活带来的改变。合作社模式改变了农民单一的生产模式,葡萄产业走上了产、运、销一条龙的健康发展道路。

2)以合作社方式投资小流域治理,执行“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农民投资积极性高。多元化的投资方式,既保证了小流域治理资金的来源,又使农民投资有了保障,降低了风险,同时可以集中资金集约化投资、集约化管理。

3)小流域治理形成的小环境、小气候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4)以小流域治理和合作社模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采摘、旅游、农家院等相关产业也正朝着快速、健康的方向发展。

5 结语

小流域治理为农村合作社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条件;而农村合作社模式又为小流域治理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为小流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二者互为联系、互为发展,合作社模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兴经济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崭新的路。

[1]常茂德,赵诚信.我国水土保持小流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J].水土保持通报,1994,14(04):8-11.

[2]徐成斌,李海瑛,曹奎贤.宾县小流域治理建管结合实践[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07,35(04):136.

[3]赵春佳,乔丽,刘晓娟.小流域治理促进社会进步[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1,29(03):112.

S157.2

A

1007-7596(2013)06-0189-03

2013-03-16

孙贵军(1973-),男,辽宁北镇人,工程师,从事水利工程及水土保持工程的设计、测量、施工、实验和监测等工作。

猜你喜欢

北镇葡萄流域
花样宇宙世界
压油沟小流域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当葡萄成熟时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北镇市教师进修学校
试论北镇玉米的适宜播期
北镇地区花生不同播期与产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