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荥阳市“网格化”实现水务工作“零盲区”
2013-08-15董一鸣
□董一鸣(中国水利报记者)
“水务局抗旱服务队送来了浇地用的软管,我们这一百多亩旱地浇水就不愁了!”河南省荥阳市刘河镇花河村村民张建华高兴地说。
为花河村解决困难的是荥阳市水务局负责该村的“网格下沉人员”,根据他们的及时上报,水务局第一时间派出抗旱服务队技术人员前往现场,提出用软管引水的方法解决灌溉问题,并在当天就把200米软管送到地头,仅用3天时间,一百多亩地全部灌溉完毕。
花河村的例子只是河南荥阳水务工作“网格化”管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通过网格化管理,荥阳市不仅实现了水务工作全覆盖、无缝隙,而且通过“零盲区”的服务,解决了许多困扰群众多年的老大难水利问题,获得了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
创新机制解民忧
“所谓网格化管理,通俗地讲就是把荥阳分为一个个网格,每个网格都有水务局具体负责的人员。”荥阳市水务局局长张振海介绍说。
据介绍,水务局11名科级干部和65名工作人员“下沉”到13个乡镇、2个办事处、303个村(社区)基层,进行定人、定岗、定责、定奖惩,逐人、逐地、逐事明确职责,将河道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机井升级改造及防汛抗旱等工作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基本实现网格内业务全覆盖,工作零缝隙“。网格下沉人员”的姓名和联系电话都以公示牌的形式面向群众公布,只要是涉及水务的问题,都可以随时打电话向他们反映。
按照规定,所有“网格下沉人员”每周二、四要与所分包乡镇对接,全面掌握所驻村(社区)的人、地、情、物、事、组织等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重心下移,逐步完善水利管理服务机制。
“现在这种形式好,村里面无论浇地还是吃水,有啥问题不用再跑到镇里,打个电话,水务局就来人解决了。”汜水镇南屯村村支部书记张根海提起网格化管理赞不绝口。两天前,该村刚刚通过负责他们村的“网格下沉人员”解决了由于抗旱用水量大造成的吃水难问题。
“找一个人,办所有事”
涉水问题千头万绪,但荥阳水务局网格化管理却实现了“找一个人,办所有事。”
无论是群众反映的问题还是“网格下沉人员”在走访时发现的问题,一律第一时间上报到水务局。水务局划分到部门,然后派专人解决。
而对于那些并不熟悉水务工作的群众来说,他们不需要搞清楚到底属于哪一类问题,该找哪个部门解决,而只要找到分包的“网格下沉人员”就可以马上反映问题。
“我们建有专门的网格信息问题处理平台,群众反映的问题会第一时间以短信的形式发到我和分管副局长的手机上,我们会马上派专人予以解决。”张振海说,“水务局一家单位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会及时向上级反映,而不用群众自己再去协调别的部门。”
二郎庙村是荥阳市一个典型缺水山村,水源匮乏,没有饮用水井,群众得去几公里外的庙子池买水吃,饮水极其困难。该村所处地质条件又很复杂,打井得涉及多个部门配合,当地群众无法协调。荥阳市水务局发现这一问题后,派出“网格下沉人员”积极配合。为了寻找合适的水源地,水务局先后委托省国土厅、地矿局、化工部郑州地质工程勘察院对该地域进行地质勘测,最终与勘察院达成打井协议,有效解决了3201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零盲区”服务赢民心
由于构建了“零盲区”的网格化管理体系,荥阳水务局近几年为当地群众解决了一系列涉水问题。
在群众饮水方面,为车庄、北任、张河村解决了3000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在抗旱服务方面,利用各级网格,在全市山丘区推广使用新型抗旱物资“旱地龙”,先后无偿为全市9个乡镇送去“旱地龙”60箱共计9000袋用于拌种,有效提高9000亩旱地的抗旱能力,为抗旱保秋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农田灌溉方面,为高村乡牛口峪村、刘铺头村,广武镇苏寨村、孙砦村,王村镇薛村分别配套压力罐、地埋管道,解决了群众吃水难和灌溉管道漏水问题;在防汛方面,该市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投入资金730万元,在全市41个小流域的13个乡镇(办事处)217个村建设监测预警体系,共建设安装自动雨量站14个、多要素雨量站1个、简易雨量站376个、简易水位站38个。
突出的成绩,使得荥阳水务小有名气。2012年4月,国家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会议在荥阳召开,这是荥阳首次承办全国性的水利工作会议。2012年11月,郑州市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观摩现场会在荥阳举行,荥阳水利建设的力度和速度得到市里和兄弟县市的赞扬,中小河流治理的典型做法被郑州市通报表彰。2013年,荥阳水务局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直部门“公仆杯”优秀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