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乃斯北岸大渠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的思考
2013-08-15贺光辉
贺光辉
(新疆伊犁巩乃斯河北岸大渠管理处 新疆伊宁 835000)
1 灌区基本情况
1.1 自然状况
巩乃斯河北岸大渠灌区位于巩乃斯河下游北岸,新源县西北部。全灌区地跨新源、尼勒克两县。灌区呈东西向狭长地带,东西长约67km,南北平均宽 4.3km,灌区规划灌溉面积 2.26万hm2。灌区内土壤肥沃、光照充足、交通便利、水土资源丰富。灌区农牧业种植主要以冬小麦、玉米、油料、亚麻、甜菜及牧草等作物为主。灌区内土壤为灰钙—粟钙土,土壤以中轻壤土为主,土层深厚,多在10m以上,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在2%~4%。地下水位在二级阶地埋深在30m以上。巩乃斯河北岸大渠灌区总人口4万多人,大多为农业人口,主要为汉、哈萨克、维吾尔族。目前牧民逐步走向定居,
经多年的发展,灌区内出现了逐渐由原天然牧场→农牧结合→农牧双举并重的局面。目前灌区农牧业生产始终以农区畜牧业与草原畜牧业共同发展,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为指导思想,这为改善灌区生态自然环境及利用当地自然优势发展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1.2 灌区水利工程现状
巩乃斯河北岸灌区北岸大渠引水渠首于1968年建成,该渠首为拦河低堰人工弯道式渠首。巩乃斯河北岸大渠经过多次改建、扩建,目前74km渠道已全线挖通。灌区分为干渠、支斗渠、农渠三级渠道,干渠总长74 km,防渗率45%,干渠水利用系数为0.75;支斗渠总长308km,防渗率18%,支斗渠水利用系数为0.87。灌区共有农渠650条,总长度975km,土渠运行。
巩乃斯河北岸灌区工程北岸大渠自 1970年放水投入运行以来,迄今历时近 30年,经过多年的改建、扩建,灌区灌排工程的骨干框架已基本形成。同时灌区田间配套工程与农村“五好”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灌区进一步的开发建设创造了条件,缓解了灌区供需水平衡的部分矛盾。
2 末级渠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灌区灌耕历史悠久,灌区水利工程设施大都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目前灌区支斗渠防渗率18%,渠水利用系数为0.87,农渠均为土渠运行,许多工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输水能力明显下降,制约了灌区经济的发展。由于近 20年来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基本都投入到一些骨干工程上,灌区农田水利工程及田间节水工程一直未能有资金建设,使灌区末级渠道的建设滞后于其它各方面的建设,已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灌区渠段沿线多为大孔隙黄土,土质疏松,具有很大的水湿性,自身可充水量较多,这是产生深层渗漏的根本原因,因而渠系渗漏损失尤为严重。灌区斗、农渠系供水设施配套不完善,计量设施不配套,损坏严重。渠道量水设施采用简单水尺测量法,测流误差大,计量准确度低。灌区用水管理粗放,供水保证率低,末级渠系防渗率较低,水量损失严重,还有部分条田规划不尽合理。灌区的现状已远远不能满足灌溉的需要。
灌区的管理部门巩乃斯河流域管理处为国有水管单位,实行供水到户后,水管部门工作量增大,管理单位人员相对不足,若产生水事纠纷,不能准确及时地处理实际问题。管理处征收水费偏低,水费收入只能用来维持项目区水管部门的正常运转,无法拿出大量资金来更新、改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只能带病运行或超负荷运行。由于供水服务缺乏保障,用水计量缺乏精确手段,导致部分农民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交纳水费。末级渠系工程维修由管理单位负责,农民对末级渠道和渠系建筑物的保护没有自身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末级渠道和渠系建筑物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的破坏。
3 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必要性及目标
3.1 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促进灌区农业生产
水利担负着重要的使命,面临着繁重的任务。在新的历史阶段,水利已由田间地头走入千家万户,为粮食的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全面服务。而农业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可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作物产量,有利于建立优势农业和精品农业,确保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有利于灌区农民增收与农村和谐
水资源缺乏,末级渠系防渗率低,田间配套工程进展缓慢,渗漏损失严重,水利用率低,灌溉技术落后,造成水资源浪费。斗渠计量的水量在田间损失大,一方面造成水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使用水户用水多,但浇不了多少地,给农民增加了负担。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解决了农民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利益问题,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条件,为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农业生产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农民增收,人均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使农村和谐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3 灌溉末级渠系节水改造促进灌区节约水量
项目区水土不平衡,有的地方水资源紧缺,推进灌区末级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是实现巩乃斯河北岸灌区节水型农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实施末级渠系的防渗措施,能够有效缓解灌区水资源危机。实施灌溉渠道防渗工程,能以良好的节水和经济效益来推动巩乃斯河北岸灌区节水事业的发展。末级渠系配套设施的完善,精确测水是灌区合理调度灌溉水资源、实施计划用水和实行按方收费的重要环节。水量计量设施的完善,是加强灌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巩乃斯河流域为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水资源这一建设任务所要求的。
3.4 项目的实施是扶贫式水土开发和移民对灌区续改的迫切需要
巩乃斯河北岸灌区的中西部主要为尼勒克县的土地,为大片的自然草场和可耕荒地,其面积约占整个灌区的 60.0﹪行政隶属尼勒克县的木斯乡和阿克塔斯牧场。尼勒克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多,农牧民收入长期处于低水平,该县大部分农牧业生产单位,土地贫瘠,干旱缺水,农牧区经济长期徘徊不前。随着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该县扶贫攻坚计划逐步实施,目前已有近400余户贫困农牧民陆续搬迁来本灌区定居,从事农牧业开发、生产,先后脱贫致富。近年尼勒克县委,政府领导多次来巩乃斯河流域管理处,就水土开发和灌区水利建设提出新的要求,由此可见对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是落实党的扶贫致富政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的具体体现。
3.5 项目的实施是加速灌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巩乃斯河北岸大渠灌区地势平坦,水、土、草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光热资源相宜,宜农宜牧。未建灌区之前广大农牧民均是靠天种田,靠天放牧,生产方式基本处于传统状态,生活贫困。通过逐年的配套建设和加强水利管理工作,尤其是近几年来大规模的灌区配套建设,引水量增加,供水比较正常,保证了农牧作物产量的提高,促进了灌区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农牧民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农牧产品流通加速,农牧民收入逐年增加。但大家的愿望是迈大步奔小康,迫切要求充分开发利用现有优厚的资源,适应市场需要,适应致富需要。进一步调整农牧产业结构,促进灌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键在于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3.6 项目规划目标
巩乃斯河北岸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工程规划是在巩乃斯河北岸灌区规划的框架下,结合灌区节水改造规划及其实施方案,以灌溉节水为核心,以治理和保护灌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依据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在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分阶段逐步加以实施。在规划中,要重视原有工程的运营管理与改造,以最小的投资,赢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规划要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参与灌溉管理的积极性,以“计量到户”为突破口,实现“国有水管单位+农户”的基层灌溉管理模式。通过对灌区末级渠系的改造、完善和配套,加快末级水价改革,实现从水源到农户的最终水价结算制度。到2015年完成全灌区2.26万hm2耕地斗渠工程化防渗处理,完成斗渠系上的闸桥涵、计量设施的配套,完成农渠上农闸的配套,使末级渠系水的利用系数由现状的 0.548提高到 0.628。通过灌溉设施的完善,加强灌溉管理,使配水到户真正落到实处,进一步降低农民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