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船舶厂工业遗址地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2013-08-15李涛夏蔚李晟
李 涛 夏 蔚 李 晟
(1.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2.南华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城规系,湖南衡阳 421001;3.东莞市岭南景观及市政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东东莞 511700)
1 基地分析
项目位于长沙潇湘风光带内原长沙船舶厂地段。南起湘江银盆岭大桥(二桥),北至岳北泵站以南,西起潇湘大道,东至湘江西岸;南北长约900 m,东西宽约50 m~150 m,总用地面积约8.9 ha,主要为原长沙船舶厂的工业用地。场地内部地形整体平整,沿河偏低,中心原砂石厂地势较低;原场地由北到南分别是船舶厂一车间,船舶厂砂石厂,船舶厂油漆厂,船舶厂四车间,灯塔和两个码头等,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中部,可设计为工业和后工业体验区;南部工业环境影响较小,整体环境较自然,所以可规划为生态体验区;整块地都是在原船舶厂内,所以遗留了许多工业遗产,后期将大量保留改造使用。
敏感度方面:基地南部为一级敏感区,现状滨水带,自然生态,景观敏感度高,宜开发作为生态园,设置生态科普景点;基地中部为二级敏感区,工业遗址公园及原码头,有珍贵的工业文化,作可持续发展的景观改造;基地北部为三级敏感区,城市广场用地,滨水开放空间等。生态敏感度低,可作历史人文教育基地,滨水观光步道等。
2 设计原则
2.1 原真性原则
原真性,主要有原始的、原创的、第一手的、非复制、非仿造等意思。在遗产保护领域原真性原则是一条重要的遗产判定和保护设计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船舶厂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需保持工业遗迹包括工业建筑和工业设施的历史原貌,这种历史原貌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是造船工业历史建筑包含的特定历史文化信息,包括特殊的建筑风格和装饰、工业设施以及场地构筑的原貌,这样有助于游人准确把握船舶厂建造时期的风格面貌,同时还能够在场地中领略铁路运输的原真环境和流程,从而获得铁路工业历史的切身感受;另一层涵义是工业遗址包括建筑、材料、场地所承载的历史的和自然的改变,如建筑设施的陈旧、锈蚀,地形构筑的风化、撞击、侵蚀等等,均可看作是场地历史原真性的一部分。
2.2 可持续性原则
2.2.1 生态可持续性
对场地进行最小力度的干预,尊重原有场地的景观特征,促进其自身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完善其生态格局。
2.2.2 文化可持续性
正确认识船舶厂工业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尊重其空间环境的特殊性,以延续城市的船舶工业文化记忆,运用景观的语言承载城市工业文明的记忆、工业场所精神,使得工业遗址的文脉得以延续,丰富城市的文化多样性。
2.2.3 景观可持续性
需要从船舶厂工业遗址景观对城市空间结构、生活环境质量与生态安全格局带来的影响,对城市景观格局变迁所发挥的作用,其自身所实现的城市功能和在建设运营中的资源利用效率等多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
2.2.4 以人为本原则
船舶厂工业遗址的景观设计归根到底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的户外行为规律以及心理需求是景观设计的根本依据。作为面向大众群体的现代景观,个人的景观喜好要服从于多数人的景观需求。所以需要考虑大众的心理,兼顾人类共有的行为,做到群体优先。
3 设计策略
综合以上分析,提出三种文明串写场地脉络的整体设计概念:
后工业文明体验层:建立便捷的多重体验空间,畅想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遗址层:保留工业时代遗迹,回顾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景观层:构建生态基底,保留再利用原场地遗留物,包括材料、植物等,体验滨水生态风光。
4 总体设计
4.1 景观区
广场入口区保留原场地遗留的龙门吊塔作象征性入口大门,保留原场地遗留船舵作体验雕塑给游览者后工业文明体验,设计船坞与船的模型作整个场地的主雕塑供观赏,主入口铺装的设计源于指南针,风帆广场的雕塑源于风帆,船形看台雕塑设计源于古代罗盘,集装箱体验空间为原场地遗留集装箱改造而成,畅想后工业文明。
工业遗址区场地内保留有原厂房车间作为展览馆,灯塔作为景观制高点,原轮船改造为商业饮食船。整体构图用生硬的直线表达工业无情的切割感,其中设置船形特色草坪,锚广场周边设置阳光草坪,草坪内设置船形花池,形成花的海洋。
该场地内设计成生态体验区,着重体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该区设计了两个次入口,与对面的桥头公园作呼应,其中一个入口设计文化景墙,体现湘江边长沙人历经千年的渔猎文化,其下设计了一个愚人码头,是在原有码头的基础上改建而来,另一个路口铺装设计取自船政文化的锚,其下设计了一个生态感知广场和亲水木质栈道平台。
4.2 滨水驳岸处理
滨水区的驳岸设计尤为重要,本设计中设计了三种驳岸,满足三大功能分区(见图1)。
笼式栽植驳岸是在金属制笼的内部贴上棉布或麻布后填土,在其中种植植物或者直接播种的方法,是建筑物的外壁绿化及绿化屏障等中常用的手法。本设计中,在混凝土护岸设置的铁框内固定植物笼栽,配置于水面与地面之间使其形成带状形绿化,旨在制作具有连续性的生态系统。
此绿化带中可以任意改变铁框的形状进行不同的绿化设计,对于护岸的修景起到一定的作用。
4.3 特色景观小品
除了原场地遗留的工业遗产,如车间,灯塔,集装箱,船舵,龙门吊等等以外,为了很好的体现后工业文明,还将借用船政文化的锚元素、望远镜、指南针、罗盘、风帆、船坞、轮船等元素形式,设计后工业文明景观,突出场地整体设计概念,丰富场地景观体验。
5 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对于工业遗址的保存、更新再利用,已经累积出相当丰富与精彩的操作经验及论述,并彰显出工业遗址价值与区域发展脉络的连接,而国内常常忽略对工业遗址的保存,没有意识到其更新再利用后对于城市特色营造、区域再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造成了许多城市记忆的缺失。本文以延续城市的记忆为主题,从全面整合发展的角度试图寻求通过景观设计的方法使工业遗址再利用的各种可能性,以此作为未来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参考。
[1] 王向荣.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1(2):50-52.
[2] 俞孔坚.关于防止新农村建设可能带来的破坏、乡土文化景观保护和工业遗产保护的三个建议[J].中国园林,2006(8):8-12.
[3] 杨夏楠.谈建筑与景观设计的统一性[J].山西建筑,2012,38(4):5-6.
[4] 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3):11-18.
[5] 俞孔坚,庞 伟.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2(8):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