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制城市规划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3-08-15李微微
李微微 李 曦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城市资源学院城市规划系,江苏南京 210000)
0 引言
城市规划是一门顺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而产生并不断完善的学科。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一方面快速发展的城乡建设需要社会提供相应的承载空间,城市建设任务重,规划设计人才需求旺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实践快于城市理论的发展,城市问题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城市理论研究、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很大。城市规划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学科,其人才的培养既要适应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要着眼于中国城镇未来的发展形势,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因此,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面对城市规划建设中错综复杂问题时具备创新思维,拥有创新素质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是当前城市规划教育工作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空前,急需城市规划人才,所以成立城市规划专业的高校迅猛增加。在国内,已有170多所大学应势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很多高校对学科建设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已经开办4年,在专业建设方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采用较为传统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突出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却存在很大的弊端。鉴于2011年的城市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我们对城市规划课程体系在如何培养创新素质人才方面做了深入探讨。
1 四年制城市规划专业的现状及问题
1.1 专业基础薄弱,基本功不扎实
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基本是理工科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城市规划专业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的专业功底,比如素描、钢笔画、色彩画等等。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都是进入高校以后,才开始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常专业功底和专业基础素养训练要消耗两年的时间。由于四年制城市规划专业本身就存在在校学习时间短的问题,课程安排比较紧凑,所以往往这方面的训练会压缩到一年或一年半,训练内容和时间大大减少,这样对于刚刚进入新领域的学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强化基本功,在后面的课程设计表达,空间思维表达、概念表达方面缺乏创新性思维,容易输在起跑线上。
1.2 师资力量不足,精细化教学组织困难
从城市规划学科性质上看,城市规划设计在国内外各高校均属于理工科性质课程,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国内独立学院来说,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对学生个人设计能力的锻炼是教学重点,任课教师对学生作品的指导与师生的沟通是整个教学的核心。这样的专业特殊性要求师生比例控制在1∶10左右(参照住建部评估的院校师资力量配置)。但现在很多四年制的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特别是独立院校都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导致的结果是课堂问知教育以每个学生不足10 min时间的规模展开。无法开展“一对一”的精细化教学,更谈不上创新素质教育。
1.3 设计类课程学时少,创新教育实施难
城市规划的大部分专业课程为设计类课程。通常这类设计课程每周应该达到6个~8个课时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这样充足的课时量只有在五年制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里才能达到,四年制的大部分专业设计课程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所以以往的课程安排采取牺牲设计课程的课时数,来换取整个设计类课程体系架构的完整性。而这样的教学体系运作方式只能保证课堂上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学习方法,跟学生进行设计方案的创新性思维探讨就显得力不从心。当学生完成本科专业教育,走上工作岗位时,往往会缺乏创新思维和勇于开拓的精神,遇到城市规划设计中错综复杂的问题时,其方案驾驭能力也就大大降低。
2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
针对四年制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为构建城市规划应用型人才创新素质教育培养模式,我们需要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 培养目标差异化
城市规划专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如建筑、景观、社会、地理信息技术等等,学科交叉性很强,每个知识领域都是城市规划学科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兴趣、悟性等因素在城市规划学科某方面具备学习优势。所以,在培养专业人才的时候应该注重培养目标的差异化。针对四年制在校学习时间短的特点,要较早的帮助学生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发现他们的学习优势,差异化培养。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在大一开设了诸如新生导学课,建筑、景观、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类学科等方面的基础课程,让学生在进入大二前就明确自己的专业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这样在后面学习过程中就不会出现顾此失彼,泛泛而学的情况,教师就可以从某一专业知识领域加强对学生从技术、方法、理论到综合的创新素质教育。
2.2 课程体系模块化
创新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下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应从知识结构方面体现出学科的交叉性和整体性。因此,我们将课程体系模块化,保留了城市规划专业的8门课程(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城市建设史、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学、城市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将建筑学、景观学、区域规划、社会经济学、地理学等方面的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或学科拓展课,形成多元化的模块课程体系。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学习专业知识,既形成了知识面比较宽泛的专业通识教育和全面的专业知识背景,也实现了差异化培养,形成结构优化的专业知识体系。
2.3 教学方式关联化
四年制城市规划专业创新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优化教学结构体系,为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教学资源。而在课程体系的具体安排中,专业课程往往是由不同的教师承担,有不同的教案体系。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内容、案例甚至课程设计作业重复的现象。因此,我们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中,将所有的专业课程在教学大纲、教案体系、课程作业安排等方面进行联合设计,从理论讲解到案例分析、到课程设计、到学生作业的安排注重时序性,关联性,避免课程内容无意义地重复,突出重点,形成关联化的教学方式,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体系,为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并且,通过相关专业课程内容和作业的相互关联,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专业知识领域和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他们将所学到的知识系统化、综合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真正达到活学活用。
2.4 教学进度阶梯化
城市规划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具体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往往遇到的问题错综复杂,涉及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层面的知识。所以我们在进行专业教育的时候往往会循序渐进,注重教学进度的时序性和层次性,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微观到宏观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创新素质教育也要从这几个层次阶梯化进行。比如,很多学生做居住区规划的时候总是死守设计规范,设计的空间单一,死板,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当楼间距不符合日照间距的时候,他们的设计就无法深入下去,很多同学选择放弃方案,重新做。如果从微观的角度,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角度去解决这样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将底层架空作为停车或健身的场所,也可以将其设计成组团公共室内空间等等。整个问题迎刃而解,方案得以继续深入,而且空间的层次丰富,更具人性化,富有创意。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应该从简单到复杂,从微观到宏观阶梯化进行,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的习惯,真正实现创新素质教育。
3 结语
四年制城市规划专业在创新素质教育方面虽然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架构、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一系列培养创新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办法和观点,以期为培养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肩负21世纪城市规划建设任务,具有创新素质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