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治疗体会
2013-08-15谢辉东
谢辉东
河南汝州市临汝镇卫生院 汝州467541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由于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锁或闭锁不全所致[1],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之一,可见于任何年龄段的儿童,但以2岁以内的男性婴幼儿最多见。由于1岁以上的患儿疝自行消失的可能性较低,且在哭闹时容易发生嵌顿,故对1岁以上的患儿,若疝仍未自行愈合,应给予手术治疗,如果医院条件较好,在门诊也可开展该项手术[2]。2009-01—2013-01,我们在氯胺酮、利多卡因麻醉下,取患侧下腹腹横纹小切口(1~1.5 cm),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2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8例患儿中男120例,女8例;年龄1~12岁,平均(3.5±1.2)岁。临床表现:在腹股沟区或阴囊处有柔软的可复性肿物。在咳嗽、哭闹、用力排便时肿物出现,平卧后明显缩小或完全消失。其中36例有过1~2次嵌顿首发复位史。右侧110例,左侧18例,全为择期手术。入院时患儿均无发热、咳嗽,身体状况良好。查血、尿常规、凝血四项、胸片无异常。
1.2 手术方法 术前6~8 h禁食、4 h禁水。在氯胺酮、利多卡因麻醉下,患儿平卧,垫高臀部。常规消毒后铺无菌巾。取患侧下腹腹横纹小横切口长约1~1.5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弯钳探人稍微钝性分离浅筋膜后,进入皮下环(外环口)。确认并钝性分离外环口深处的提睾肌,即可将灰白色的疝囊提出,打开疝囊底部,左手食指深入疝囊内引导,右手食指裹以纱布将疝囊从精索上完全钝性分离直至疝囊颈。用4号丝线将疝囊颈结扎后贯穿缝扎,剪去多与的疝囊,精索创面严密止血。缝合皮下组织1针,皮肤对合后用创可贴拉拢,外用无菌敷料覆盖。术后住院观察并静滴抗菌素1 d出院,术后第3天来院更换切口敷料,第5天除去拉拢切口的创可贴。全部患儿定期到门诊复查。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平均10~15 min。术后第1天在病房观察并静滴抗菌素,第2天出院。术后第3天来院更换切口敷料,第5天除去拉拢切口的创可贴。未发生阴囊水肿、积血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全部患儿均定期到门诊复查,时间3~12个月,无1例复发,睾丸发育良好。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系胚胎发育早期腹膜鞘突闭塞发生异常,使鞘突保持开放,肠管进入而形成疝,腹股沟斜疝最为常见。与哭闹、咳嗽、用力排便使腹腔内压力增高有关,腹股沟斜疝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在腹股沟区或阴囊处有柔软的可复性肿物。在咳嗽、哭闹、用力排便时肿物出现,平卧后明显缩小或完全消失。随着体格生长,腹肌逐渐强壮,1岁以内的患儿有自愈的可能。因此,一般主张对年龄末满1岁的婴儿,可以暂不手术。先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迫,防止疝块突出。但如果1岁以后仍不痊愈,则应手术治疗[3]。
由于小儿的腹肌在发育中可逐渐强壮而使腹壁加强。故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就可达到满意效果,不必施行修补[1]。因此,术中不需要象成人手术充分显露腹股沟韧带、弓状缘和联合腱等腹股沟管的组织结构。小儿腹股沟的长度因年龄而异,年龄越小腹股沟的长度越短,内环和外环亦越接近,婴儿腹股沟管的长度约1 cm,近乎垂直地从内环通向皮下环。故采取患侧下腹腹横纹小横切口(1~1.5 cm),不切开外环口不仅能够充分暴露疝囊并在小范围内进行疝囊的完整剥离和高位结扎[4],且因切口与腹横纹重叠,术后几乎看不到瘢痕。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为保证手术成功,必须注意:(1)手术虽小,但须由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操作,或在他们的指导下施术。(2)术中剥离疝囊时,应保护精索上的动静脉血管及输精管,不能损伤。(2)疝囊必须完整剥离至颈部并行高位结扎。(3)术后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直至其完全清醒。
总之,对腹股沟斜疝患儿,经下腹腹横纹小切口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切口不拆线、瘢痕不明显、疗效可靠、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实施。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90-393.
[2]吕一燕.“一日外科”,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410例[J].广西医学,2008,(30):145-146.
[3]陆艳春.腹腔镜下行小儿疝气高位结扎手术的配合及护理[J].山东医药,2009,4(21):94-95.
[4]李福平,周荣祥,李扬.腹壁与疝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7-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