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6例经腹腔镜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临床体会

2013-08-15韩孝峰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3年3期
关键词:石术探查胆总管

韩孝峰

河南宁陵县人民医院外科 宁陵476700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益成熟,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已逐渐广泛开展。2008-02—2012-01,我院对36例胆管结石患者实施经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6例患者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34~70岁,平均56.2岁。术前经B超、彩超或CT检查显示胆囊结石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7例,单纯胆总管结石21例,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8例。

1.2 方法 采用4孔法手术,分别在剑突下、脐周、右肋弓和腋前线与右锁骨中线交点下方3 cm处切口,置入操作器械。仔细解剖胆囊三角,游离出胆囊动脉和胆总管管,分别用钛夹结扎后切断,取出胆囊。暴露胆总管前方,穿刺抽出胆汁后,纵行剪开胆总管前壁1~2 cm,用吸引杆或钝头器机械式挤压胆总管下端,部分结石可以经胆总管切口在直视下钳出,取石完毕后,探查如果胆总管下端通畅后,留置T管,间断缝合胆总管切口,将大网膜覆盖于T管周围。注水检查未漏水,温氏孔处留置多孔橡胶引流管1根另外戳孔引出。缓慢放气并且调整T管留在腹腔内的长度,以免过度弯曲、打折或者拉直,然后缝合固定T管[1]。

2 结果

除2例因胆囊三角区粘连严重中转开腹手术外,34例均成功取石,手术时间:60~135 min,出血量:50~100 mL。3例手术后发生胆道出血,T管引流出少量血性胆汁,经过抗炎、止血等药物治疗1~3 d后出血停止。7例胆漏,经充分引流后1周左右愈合。6例结石残留者,术后7~8周,来院经T管瘘道用纤维胆道镜成功取石术。全组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9.1±1.1)d。本组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3.1 术中胆道造影 经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将取代传统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术,而成为肝内、胆管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也越来越被重视,从而减少结石残留率。有以下指征者需要作经胆囊管胆道造影:(1)手术中见胆总管增粗,直径>1.0 cm,并且胆总管张力较高;胆囊管增粗,手术前曾有过上腹部疼痛史。(2)既往经B超检查示胆囊内有小结石或泥沙样结石;(3)既往患有梗阻性黄疸或者有胆道蛔虫病史[2]。

3.2 注意事项 在腹腔镜直视下通过纤维胆道镜取石,可达二级胆管,准确可靠,能减少胆管副损伤。可冲洗胆道,减少结石复发率与残石率并同时探查胆管有无其他病变(1)对于嵌顿结石不要强行取出,应留置T管。7~8周后,经T管瘘道用纤维胆道镜取石。(2)胆囊管和胆总管交汇处上方约0.3 cm,下方0.8 cm各有一条横行小血管,其间是无血管区。应在无血管区切开胆总管前壁。(3)胆总管切开位置距离十二指肠不应太近,否则将会导致缝合切口下方困难或者引起胆管狭窄[3]。

3.3 留置T管T管引流能够便于术后造影和取出残留结石。若经术中胆道造影或胆道镜检查,胆管下端通畅胆管内无残留结石,胆管壁和胆总管下端没有明显炎症,无狭窄,可I期缝合不留置T管。(1)可以保持胆汁的正常生理流向,避免了多种消化酶、电解质和体液丢失,有利于消化道功能的恢复。(2)避免T管滑脱而导致腹膜炎的风险。

3.4 是否中转开腹手术 若胆囊三角处致密粘连、解剖非常困难、或者发生副损伤时,应该中转开腹手术。

3.5 预防胆漏(1)T管的短臂不宜太短,最好>1.5 cm;(2)宜用无损伤细针间断缝合,减少反复穿刺操作;(3)缝合完毕后要向T管内注水以检查有无渗漏。(4)腹腔内T管应有一定的弯曲度,过直则容易使T管从胆总管内脱出,皮肤处使用双线固定;(5)术后应注意T管护理,要尽量减少人为暴力牵拉T管;而拔T管时间要长于6周,对于高龄、糖尿病和营养情况较差患者需适当延迟拔管时间。

[1]宋广来.腹腔镜手术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30-131.

[2]黄志强,黎鳌,张肇祥.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 053-1 054.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45-548.

猜你喜欢

石术探查胆总管
冀西北三马坊热储构造探查的新认知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加强护理预防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并发出血
ERCP+EST与LC+LCBDE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对比分析
橡胶树miRNA 探查
高频超声探查用于诊断附睾病变男性不育的价值探讨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术式比较
二孔法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
后腹腔镜肾实质切开取石术1例报告
单孔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初步应用(附23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