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是未来我国城市化主导模式的必然选择
2013-08-15任英
任 英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1)
1 城市群的概念及理论渊源
最初对城市群的相关研究源于西方城市化较早的发达国家,我国对城市群的研究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尽管目前学界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尚未达成一致,但对城市群本质内涵的理解已形成共识:城市群是由很多城市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其内部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功能互补、等级有序,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我国著名的城市规划与城市群研究专家姚士谋教授在其著述——《中国城市群》一书中提出:城市群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理论的形成源于增长极理论、城市体系理论、地域分工理论及区位选择理论等。增长极理论认为首先通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集聚,形成一个或数个区域“增长中心”,进而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城市体系理论认为城市体系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基于其间的经济联系而形成的有机的城市组织结构形式,是以“增长中心”为核心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地域分工是指基于地域比较优势而形成的地域间的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区位选择理论是关于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按照一定的原则,选择最优区位的理论。上述理论共同构成了城市群的理论的基础。
2 城市群的形成发展规律、阶段性特征与动力机制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过程,是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其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的渐次演进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一定的区域内部各城市间的关系逐渐趋于紧密,分工合作逐渐成熟,最终形成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体系。
国内学者根据国外城市群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结合我国城市化的实际,将城市群发展阶段划分为初始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和成熟阶段。在发育阶段,城市群的特征表现为发展速度快,外延式发展仍占主导地位,但开始注重内涵式增长,核心城市的聚集与扩散作用较明显,城市群规模扩张迅速,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城镇体系发育加快,分工体系渐次形成,区域基础设施处于快速建设期。
从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经济要素集聚与扩散的驱动、区域网络化组织发展的驱动、政府机制的驱动等因素在城市群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目标驱使各种经济要素在空间上发生聚集与扩散,在城市群发展的初期,经济要素表现为向特定城市集聚,进而形成区域中心城市。随着城市的不断演进,逐渐由以集聚为主向以扩散为主转变,在此基础上,区域内城市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并形成分工合理、协调有序的城市群。道路、通讯、电力等物质性网络和由市场中各种要素资源流动形成的非物质性网络的发育,进一步密切了区域内城市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了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此外,政府作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以及基础设施供给的主体,其主要通过引导性行为和强化性行为来对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发挥关键性作用。
3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征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进入了快速推进时期,到2011年年末,我国城市化率首次超过50%。根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水平超过50%,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由此可知,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转型期。在过去一个时期,我国的城市化快速推进是建立在增长导向型发展模式的基础之上,在这一模式的主导下,由于忽视城镇资源配置效率,导致生产、生活和生态呈现出不协调。同时,长期实行城乡有别的隔离政策,严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和互动融合发展,城镇特色缺失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逐步改变传统的增长导向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从我国城市化转型发展条件分析:现阶段我国的城镇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间开放度加大,市场纽带作用加强,呈现出区域一体化态势;城镇从外延扩张转向品质提升的物质基础已经具备;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不断健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面对的社会福利阻力正在逐步弱化;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优化的基础条件日臻完备;同时,近些年我国在一些地方开展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破除城镇化发展的制度障碍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未来,我国城市增长方式将从单纯的规模扩张向规模和质量并举转变;城市空间形态从城市单体发展向城市群体发展转变;城市发展目标从单一经济目标向“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功能转变;城市发展模式从只注重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向注重城市特色和品牌转变;城市的对外关系从单纯竞争向竞争与合作结合转变。
4 以城市群作为未来我国城市化主导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城市集群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过程,作为城市化发展阶段成熟时期的城市地域空间组织形式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参与区域分工与竞争的基础平台,有利于形成规模优势,提升地区整体竞争力。通过加快城市群发展,带动本国或区域经济,提升经济竞争力,已成为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未来,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将越来越依托城市群特别是大城市群——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新的世界经济格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国家级城市群和7个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城市群:辽中南、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关中、成渝城市群,并逐渐上升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强大支柱,对区域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资料表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而产生国家2/3的GDP总量。
在未来一个时期内,我国城市化仍将处于快速发展期,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超过15亿人,其中城市人口将超过10亿人,净增3亿多人。同时,“人多地少、资源紧缺”是我国的现实国情,因此,我国所处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现实国情等都要求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必须也只有选择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城市群的发展将作为我国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未来5年要“构建城市化战略格局。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我国“两横、三纵”的城市化布局格局,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建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川渝地区等20多个城市群。城市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作为自主创新的战略平台和参与国际及地区竞争的中坚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2]方创琳,宋吉涛,蔺雪芹.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陈群元,喻定权.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J].现代城市研究,2009(2):77-82.
[4]刘静玉,王发曾.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开发研究,2004(6):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