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患者心搏骤停的急救措施与护理
2013-08-15隆丽萍
隆丽萍
由于单一因素或者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心脏骤停是由于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而造成的。心搏骤停在所有急症患者的病症中是最为严重的,如果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进行干预,则能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机会。在急救过程中,应做好早期的准备工作,并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视[1-2]。目前,医疗科技发展越来越快,各个医院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因此,能够在竞争中胜出的医院,在新技术新设备的支撑下,更应该进一步完善急救的措施,规范护理工作,以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的概率。而在心脏骤停的急救中,最为基本的救治措施是心肺复苏。目前,心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得到显著提高,但作为相对繁重的心肺复苏工作而言,应该通过及时快速的救治与细致的护理相结合,有效促使心肺复苏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 年6 月—2011 年6 月在急诊科就诊的130 例心搏骤停的患者,其中女68 例,男62 例;年龄19~77 岁,平均(55.4 ±4.3)岁。患者呼吸和心搏骤停的时间5 ~40min,平均(11.5 ±4.6)min。引发这些患者心搏骤停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呼吸道窒息、休克、药物过敏、急性呼吸衰竭、电击伤、溺水、急性中毒、心源性猝死等。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取平卧头侧位,并对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及时彻底地清理,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把握对患者的抢救时间,通过胸外心脏按压抢救法对患者实施抢救,同时接通人工呼吸机,给予加压给氧,并实施气管插管。建立起相应的静脉通道,可以是2 ~3 条。一般选择患者颈部中的大静脉或者肘窝的静脉,以利于后续的药物输入。在医生的叮嘱下给予升压药,使患者的血压维持稳定,并确保其他药物的有效输入。加强对患者电复律的监护,并给予小剂量的药物,如肾上腺素等,对其采取积极的心肺复苏。当患者心脏复苏后,入住监护室,给予心电监护,并对心室纤颤者进行电除颤。除颤应及早实施,心跳停顿后3min 内为施行除颤的最佳时机。并根据心律失常等现象,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加强病情观察和护理。
1.3 疗效评定标准 心肺复苏标准:首先,患者在心脏复苏后,皮肤、颜面等会显现红润;其次,散大瞳孔得以缩小;再者,自主呼吸有所恢复;最后,能够触及患者的大动脉搏动的跳动,并且肱动脉收缩压60mmHg (1mmHg=0.133kPa)。
2 结果
130 例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115 例,成功率为88.5%。15 例未抢救成功者中,3 例自动放弃抢救,其他12 例均抢救无效而死亡。在整个急救过程中,未发生医疗纠纷事件。
3 讨论
3.1 采取合理的急救措施 对于心搏骤停的急诊患者而言,生存的机会是治疗的首要目标。因此,需及时采取急救的措施。在对患者进行急救的过程中,应该做到4 个快速,即接近的快速、心肺复苏的快速、除颤的快速以及高级生命支持的快速。只有在这4 个环节中,及时准确地对患者进行治疗,才能更为有效地促使患者心脏复苏的成功。首先,护士应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了心跳和呼吸骤停,并做好相应的急救措施:首先需要解开患者的衣领,并让其胸部暴露,对于发生舌后坠的患者,应该将其舌体往外拉,并固定,以确保呼吸道的顺畅;如果患者的鼻腔中有血块或者其他分泌物,应该及时将这些清理掉,以免污物堵塞了呼吸道,不利于患者正常呼吸。应该及时供氧,以维持正常呼吸功能,让患者的头部侧向一边,以避免胃的内容物被误吸。其次,采用胸外心脏按压的方式,抓住抢救的实际,急救人员位于患者的右侧,用一个手掌的根部按压在患者心脏部位上,也就是胸前中下部位的1/3 的交界地方,另一个手掌则放在第一个手掌上面,两只手一起进行,对患者进行按压。确保患者的身体是垂直的,并利用其上身的重力进行按压,每分钟按压100 次,每次的幅度是4 ~5cm。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心肺复苏抢救[3]。
3.2 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视 护理人员应配合医生,做好患者病情观察工作。复苏初期,患者的循环、呼吸系统并不稳定,此时应对心电监护进行加强,并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心律、心率的变化进行关注。心电监测时,血压测试每5 ~30min 进行1 次。另外对患者的血气分析、瞳孔大小、呼吸频率和幅度等化验指标进行观察,并做好相关记录。另外,还应该观察患者有无出现皮肤过敏的现象,一般皮肤过敏会出现瘙痒、红斑或者像荨麻疹一样的症状,另外,也应观察患者是否晕针,一般体现为四肢无力、眼花、恶心呕吐等[4-5]。
3.3 做好呼吸道的护理工作 可以由急救人员中的专业护理者进行护理工作,患者进行呼吸时气管内出现的异常响声应得到重视,当气管内存在分泌物时,要及时进行吸痰,避免肺内吸入痰液引发肺部感染。在无菌状况下对吸痰进行操作,动作应该尽量轻柔。
3.4 做好防止感染的措施 心搏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后,由于长时间的卧床,会发生各种感染,包括口腔和肺部感染等,应加强感染护理。另外,由于留置多种管道以促使生命的维持,这容易给患者的皮肤护理带来困难,当建立心肺功能后,就要使患者定时翻身,每2 个小时1 次。确保患者皮肤的清洁,床单必须干燥、平整,避免压疮。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对患者实施拍背,控制、预防肺部的感染。有效加强环境消毒措施的实施,并维持室内空气的湿度和温度,注意空气流通,避免患者受到感染[6-8]。
3.5 为患者留置尿管 通常采用的办法是仰卧位以及健侧卧位。这样有利于防止患者发生褥疮。需经常变换不同体位,一般来说,每隔2 个小时就可以翻1 次身,在夜里可以减少翻身次数,以免引发褥疮等并发症。为患者留置尿管,女患者可以直接用导尿管,男患者可以用避孕套和引流管相接。
3.6 做好心理护理 因家属焦虑不安、恐惧、担心,因此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工作。急救工作者应向家属讲明心搏骤停的危害以及经过正确急救处理后,会大大降低其对患者生命的威胁,让家属放心,以更好的心态去应对接下来的治疗。应跟家属交谈,并耐心介绍心搏骤停知识,让其消除焦虑不安的心理,增加信心,并鼓励患者。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健康知识,提高其对于病症的认识,并在生活中加强自我保护和预防,对患者早期脑复苏措施的实施非常重要。患者恢复心跳后对血压进行测试,及时对患者进行头部的降温措施。一般来说,大脑能够承受的缺氧时间为5min 左右,给患者的头部进行冰块冷敷,或患者头部戴冰帽,头部温度的维持为28 ~30℃。根据医嘱使用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及脱水剂药物,有效减少患者脑组织的耗氧量,对脑水肿进行有效控制及预防,进而促使颅内压的降低。患者突发心脏骤停时,情况非常的危急,在急救过程中应该促使医护之间的有效配合。开放气道、按压胸外心脏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应确保医护的有效配合,以提高抢救成功的概率[9-10]。
综上所述,加强对心搏骤停急诊患者的急救,并在急救成功后采取合适的处理方式,有利于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的机会。但是在急救过程中,还需加强急救人员之间的配合,强化其服务意识,将患者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
1 邹芳春. 急诊心肺复苏40 例临床分析[J] . 中国现代医药,2007,9 (4):115.
2 杨永刚.35 例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0 (17):128.
3 李玉. 现代临床急诊急救与危重病抢救规范化诊疗操作实务全书[M]. 北京:金版电子出版公司,2002.
4 王世诺. 护士在心肺复苏中的配合[J] . 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5,6 (3):284.
5 陈刚,吴允孚,席与斌. 心肺复苏后伴多脏器功能障碍45 例ICU监护和治疗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 (16):60.
6 赵麦良. 得普利麻联合机械通气在心肺脑复苏早期应用的临床研究[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12 (4):365 -367.
7 王京,王立秋,廖丹,等. 急诊145 例心跳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分析[J]. 海军总医院学报,2007,34 (2):4478 -4479.
8 张晓兰. 从3 例呼吸、心跳骤停外籍患者的成功抢救浅谈简陋条件下的心肺脑复苏[J]. 卫生职业教育,2007,25 (20):334 -337.
9 Davenport DL,Ferraris VA,Hosokawa P,et al. Multivariable predictors of postoperative cardiac adverse events after general and vascular surgery:results from the patient safety in surgery study [J]. 2007,204(6):1199 -1121.
10 Braz LG,Modolo NS,Naacimento P Jr,et al. Perioperative cardiac arrest:a study of 53,718 anaesthetics over 9 yr from a Brazilian teaching hospital [J]. 2006,96 (5):569 -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