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瑰丽多姿的晋祠国宝建筑

2013-08-15刘仙芝

山西建筑 2013年5期
关键词:晋祠圣母建筑

刘仙芝

(晋祠博物馆,山西 太原 030025)

作为文物大省的山西,素有“中国古建艺术宝库”之称,其悠久的历史,勤劳的人民,给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厚、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仅宋、辽、金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就占到全国同期木结构建筑的72.6%,而晋祠就是这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享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美誉。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 km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依山傍水,坐西向东。这里山青水秀,古木参天,殿宇雄伟,园林瑰丽,文物古迹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游客流连忘返,骚人墨客翰墨留香,久有山西“小江南”之称。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祠是三晋文化的发祥地,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上说:“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足以证明早在1500余年前,晋祠就已初具规模了。现存的晋祠,相传为祭祀西周时期唐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祠堂,其子燮父继位后,改唐为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祠堂被俗称为晋祠。

在这150亩的土地上,上起北宋年间,下至民国时期,百余座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林立在参天古木中,这些建筑有的规模宏大,雄伟气派;有的朴实无华,庄严肃穆;有的鬼斧神工,叹为观止;有的开创建筑之先河;有的成为海内外孤品。千百年来,它们历经风霜雪雨等自然灾害,保存至今,至为珍贵。

这些建筑虽然是历代陆续所建,但布局井然有序。主体建筑圣母殿坐西向东,以圣母殿至新大门为中轴线,是全祠之核心,其北面随地形高低起伏,错落排列着数座建筑,以重楼高阁为主。南面建筑散布着亭、台、桥、榭,泉水环绕其中,一派“小江南”景象。在这些建筑群中,最突出的中轴线上的三座建筑: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即为驰名中外的三大国宝建筑。

主殿圣母殿以其规模之大、建筑之雄壮、结构之奇巧,成为目前稀有的北宋建筑的代表作。它背靠悬瓮山,面临鱼沼泉,是奉祀唐叔虞之母邑姜的享堂,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后历朝历代曾多次修葺,但均属局部维修,圣母殿宋代的风格得以保存至今。但1980年~1991年,圣母殿下的水位至少下降了5.5 m,导致圣母殿基础下沉,1996年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又进行了落架大修,其整个梁枋结构基本上都为宋代原物。远远望去,大殿庄严古朴,气势宏伟,蔚为壮观,其屋顶为重檐歇山顶,高19.5 m,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几成方形,殿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异常宽阔,为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付阶周匝”作法中的最早实例。它的建筑形制、规格和构造方法,保存了宋代“柱升起”“柱侧脚”和“减柱法”三大建筑手法,可谓研究宋代建筑的典型范例。殿周柱子略向内倾,形成一定的侧脚,避免梁枋松散脱榫的同时增加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前廊的8根柱子从中间向两边缓慢升起,大殿前檐呈现出优美的弧度,使得巍然高耸的圣母殿有了一种灵动飘逸的艺术美感。而殿内和前廊采用“减柱法”,共减去12根内柱,以廊柱和檐柱承托大殿的屋架,最大限度地扩展了建筑物的内部空间,说明宋代民间匠师在建筑结构上已充分掌握了力学原理,既避免了建筑中用料的浪费,在建筑式样上也显得更加疏朗、美观。殿前檐柱上雕有8条蟠龙,据考为宋代原物,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质雕龙,也是仅有的一例。据《晋祠志》载,这8条蟠龙过去均嘴衔红球,身披金鳞,经过近千年的沧桑岁月虽已失去了昔日耀眼的金色光彩,但仍鳞片层层,须髯根根,盘曲自如地萦绕在朱柱上,一个个张牙舞爪,生动活泼,制作工艺之精令人叹服。站在鱼沼岸上,凭栏俯视,8条蟠龙倒映碧波中,随波跳跃,颇为壮观。难怪大诗人李白作出“微波龙鳞莎草绿”的感叹。走到近前,站在宽敞的前廊,“显灵昭济圣母”巨型匾额,十分抢眼,据山西通志关于封号的记载,当是宋熙宁年间奉敕批准所制的原物。廊下和前檐还挂有匾额19块,楹联5副,内容多为赞颂唐叔虞给人们带来的福泽及歌颂圣母的恩德。前檐廊下南北两侧,站立着两尊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的明代武士塑像,相传为捍卫周王室安全的方弼、方相,其姿态英武、目光炯炯,时刻警惕着圣母的安全。大殿廊下共立碑21通,均为晋祠重要的历史文献。殿内陈列的42尊侍女像,形态各异,丰满俊俏,眼神专注,各司其职,是我国宋塑中的珍品,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抬眼望去,圣母殿上的斗拱,其调配与形制复杂多变,上檐与下檐不同,柱头与补间各异,昂的变化更是穷其技巧,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所著《中国建筑史》,提到了晋祠圣母殿的斗拱制作,他说:“圣母殿下檐斗拱,柱头铺作,出平昂两跳,单栱计心造,其昂两层,实以华栱,而将外端砍作昂嘴形者,为后世常用之昂形华栱最早一例……补间铺作,为单杪双下昂,其昂乃平置之假昂,其耍头作蚂蚱头形。此用真昂与假昂之两种斗拱,在上下两檐适互调其位置,可谓穷极伎巧者矣!此殿角柱升起颇为显著,而以上檐柱为尤甚。”其专业术语虽然难懂,但从梁思成教授关于圣母殿建筑整体构造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圣母殿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史学价值。

圣母殿作为宋代殿宇建筑中的代表作,其在建筑设计、建筑结构等多方面的创造,无不凝聚着古代匠师们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其巧夺天工的技艺,至今激励着后人不断研究和学习。

鱼沼飞梁位居圣母殿和献殿之间,是中国仅存“十”字形桥梁的孤例,因此也是最珍贵的国宝建筑之一。古人以圆形水塘为池,方形水塘为沼,此沼中多鱼,故命名“鱼沼”。鱼沼为晋水第二泉源,水流量仅次于难老泉。沼上飞梁东西联结献殿与圣母殿,南北呈45°角向下倾斜连到沼岸,整体形状很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与圣母殿两边微微上翘的檐脊交相呼应,既强烈对比,又和谐统一,大大丰富了空间景观。古人有“飞梁石磴,凌跨水道”“架虚为桥,若飞也”之说,因此取名“飞梁”。

桥的始建年代不详,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上的说法,最迟在北魏时就有此桥了。桥面宽阔平整,东西长19.6 m,宽5 m,高出地面1.3 m,南北长19.5 m,宽3.8 m。现存的飞梁,除鱼沼中耸立的34根石柱和柱础尚遗存北朝风格外,其余都为宋代遗物。桥面原为方砖铺设,砖砌花栏,现在的汉白玉栏杆是1953年重修鱼沼飞梁时新制。站在飞梁上,但见楼台亭榭雕梁画栋,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沼内游鱼成群,荷花含苞,各种诗情画意尽收眼底。

古往今来,世上桥梁多为“一”字形,此桥作为圣母殿通往各地的要道,别出心裁地四面结成“十”字形,使得圣母殿得以四通八达,同时增加了飞梁的洞敞舒展之美,真可谓别具匠心,绝无仅有。据许多专家学者考察,晋祠现存飞梁为世界桥梁建筑中仅存的一座实物孤例。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看过飞梁之后,赞叹道:“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仅此一例,洵属可贵。”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匠师们在设计、建造方面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重要的实物资料,它那精巧绝伦的工程技巧也为世界建筑史谱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从圣母殿越过飞梁,即是献殿。它是供奉圣母邑姜的享堂,每逢重大庙会,这里便是举行隆重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创建于金大定8年(公元1168年),中经明万历22年(公元1594年)修葺,1955年又用原料照原式翻修,基本上还保持着宋代建筑的风格。

该殿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琉璃瓦剪边,气势宏伟。“其梁架,只是在简单的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殿之四周均无墙壁,前后明间辟门,其余各间,在坚厚的槛墙之上安直棂栅栏,如营造法式小木作中之叉子,当心间门扇亦为直棂栅栏门。”其结构轻巧简单,却又经久耐用,整个建筑给人以稳健豪放、疏朗利落之美。虽为大殿,但外观又好似一座秀丽的凉亭。其独特的构思,巧妙的布局,在祭祀类建筑中,可谓独领风骚,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宝建筑。

晋祠的美,是传统与诗意交织的美,这里的一亭一榭,一殿一阁,都充溢着精妙绝伦的诗情画意,其放射出的艺术光辉,至今还在感染和启迪着后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晋大地上这颗璀璨的明珠将更加光彩夺目,永放光芒。

[1] 刘永德.晋祠风光[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7.

[2] 刘大鹏.晋祠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3]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晋祠圣母建筑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收割啦!晋祠大米再获丰收
圣母大学:Fighting Irish
——战斗的圣母人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晋祠周柏
千眼圣母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晋祠亭台楼榭楹联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