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新思考

2013-08-15马小明山东省安丘市畜牧局262100泉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福建泉州

山东畜牧兽医 2013年8期
关键词:嗜血浆膜内毒素

马小明 吕 翠 (山东省安丘市畜牧局 262100) 常 凯 (泉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福建 泉州)

猪副嗜血杆菌(H.Parasuis革兰氏阴性)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常与PRRS、PCV等一起并发或继发,引起断奶前后及保育仔猪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和关节肿胀。

1 猪副嗜血杆菌的主要特性

(1)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格拉泽氏病。副嗜血杆菌: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有15个以上血清型,其中血清型5、4、13最为常见(占70%以上)。(2)菌生长时严格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V因子),一般条件下难以分离和培养,尤其是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病猪的病料,因而给本病的诊断带来困难;据报道,猪副嗜血杆菌的真实发病率可能为实际确诊的10倍之多。(3)本菌属于条件性细菌,饲养环境不良时本病多发。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也是常见的诱因。

2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当前表现

(1)猪副嗜血杆菌只感染猪,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2)急性病例,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40.5~42.0℃)、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会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3)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直至衰褐而死亡。(4)猪群如存在其它呼吸道病原,如支原体肺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猪流感、伪狂犬病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时,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危害会加大,会加剧生产中保育舍的PMWS(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褐综合征)的临床表现。(5)免疫抑制。副嗜血杆菌虽不是免疫性疾病,但猪场副嗜血杆菌流行严重时,免疫效果都很差,通过控制副嗜血杆菌后,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可能的原因是猪感染副嗜血杆菌后,由于群体性体温长期高热不退(大多数体温都在41.5℃以上),使病毒在体内被灭活,一些弱毒苗(如猪瘟、伪狂犬疫苗)在体内无法定植,因而造成免疫失败。此外,副嗜血杆菌造成循环衰竭,新陈代谢障碍,也可能是造成免疫应答能力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3 造成疾病流行的原因分析

在肺炎中,猪副嗜血杆菌被假定为一种随机入侵的次要病原,是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病原,只在与其它病 毒或细菌协同时才引发疾病。近年来,从患肺炎的猪中分离出猪副嗜血杆菌的比率越来越高,这与支原体肺炎的日趋流行有关,也与病毒性肺炎的日趋流行有关。这些病毒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猪流感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猪副嗜血杆菌与支原体结合在一起,患PRRS猪肺的检出率为51.2%。

4 猪副嗜血杆菌治疗的临床新思维

(1)通过药敏实验筛选对猪副嗜血杆菌敏感的药物。经药敏实验和临床验证,广东等地的猪副嗜血杆菌分离株对林可霉素、壮观霉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先锋噻肟、先锋V、丁胺卡拉全部敏感,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和复方新诺明均有耐药性。(2)通过药物相互作用规律尤其是临床经验筛选对猪副嗜血杆菌有协同作用的药物组合。(3)猪副嗜血杆菌附着部位。有时细菌对某种药物敏感,但治疗的时候,可能达不到效果,由于猪副嗜血杆菌在浆膜、关节、脑膜、肺部等部位数量较多,而浆膜、关节、脑膜毛细血管分布又少,肺部与血液也显示存在血肺屏障。一般药物很难到达猪副嗜血杆菌分布最多的部位。所以在药物的选用上,只进行药敏试验选用药物是不够的,必须选用穿透性强,组织分布浓度高的药物,才能深入猪副嗜血杆菌附着部位,直达猪副嗜血杆菌在猪体内的根基。(4)关注猪副嗜血杆菌病理中的内毒素问题。有时用药时,病猪症状反而加重,甚至出现突然死亡的现象,因为猪副嗜血杆菌像其他革兰氏阴性菌一样可以释放内毒素,感染的早期,血浆中可以检测到高水平的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GNB)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细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目前抗内毒素治疗比较有效途径:一是限制内毒素生成;二是使用内毒素拮抗剂。使用有效抗生素能清除或抑制细菌繁殖,实际上也就减少了内毒素释放。但自1997年Hopkin首次发表抗生素可以诱导内毒素释放的观点以来,这一现象越来越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注意。国内周向东等研究了不同杀菌性抗菌药杀菌过程中致细胞内毒素释放的特点,发现各种抗菌药物依据其致内毒素释放能力大小可分为高、中、低三群。因此,治疗GNB感染,在杀菌效能及其他情况(如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相同时,选用诱导内毒素释放少的抗菌药值得广大兽医工作者注意,同时开发新一代高效杀菌、低毒的抗菌药物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在这方面,中医药工作者在拮抗内毒素及阻断或减弱其介导组织损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试验表明,植物多糖如黄芪多糖,淫羊藿可促使内毒素灭活或降低其活性,减少白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而改善休克时的微循环障碍。

5 猪副嗜血杆菌病预防和免疫的新思维

5.1 管理措施 经常发生本病的猪场,应该重新检讨管理方面的问题:(1)鉴于1周龄前的仔猪鼻粘膜就可能有猪副嗜血杆菌的寄生,因而仅仅通过早期断奶来消除该病不可能取得成功。(2)将猪副嗜血杆菌彻底消除出猪群也许并不可取,因为在这之后混养于无病原猪群的带菌猪和生产后期潜伏有副嗜血杆菌的猪,可能引起全群猪发病,造成毁灭性的经济损失。(3)向一个猪群中引入健康状况不同的新猪群时,应当隔离饲养并加药,维持一个足够长的适应期,以使那些没有免疫接种但有感染条件饲养的猪群建立起保护性免疫力。(4)母代的免疫力和天然的免疫力是控制疾病过程的关键性因素。预先让猪接触无致病力的猪副嗜血杆菌株,以培养其对后来有毒菌株刺激的抵抗力。母猪接种后可对4周龄以内的仔猪产生保护性免疫力,这时再用含有相同血清型的灭活苗激发小猪的免疫力,对断奶仔猪产生保护性免疫力。由于该菌的败血症特性,抗体很可能是保护性免疫的主要因素。(5)疫苗使用的同时,在4~8周龄的猪,也就是母源抗体基本上消失的时候,饲料添加药物,是预防猪副嗜血杆菌造成损失的最为有效的时间。但也有少数使用灭活菌苗预防失败的事例,这可能是由于病程中出现的菌株血清型不同而缺乏交叉保护。这样,在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预防控制中,药物的使用和管理的改善就显得尤为重要。(6)全进全出。减少猪群流动,杜绝猪生产各阶段的混养状况等;尽量减少在保育阶段注射疫苗,特别是口蹄疫苗(可安排在60~70日龄注射,但必须使母猪处于高免状态);尽量让母猪吃到初乳;加强猪舍通风。

5.2 药物控制 经常发生仔猪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猪场应提前使用有效药物进行预防。猪副嗜血杆菌,可能是当前猪场所有致病菌中,耐药性产生速度最快的一种细菌。据多年防治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经过看,一种敏感的抗生素,使用半年后就开始耐药(需要加大剂量),一年后完全失效。所以一方面推荐使用药物组合,使药物产生协同作用而减少组合中各组分的用药量而不影响疗效,这样可以阻止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另一方面推荐多种药物组合轮换使用,同样可以阻止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母猪产前产后,一方面母猪在这个阶段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强,另一方面净化乳汁并通过母乳预防出生仔猪早期感染。

猜你喜欢

嗜血浆膜内毒素
鹅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控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内毒素对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危害
消退素E1对内毒素血症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浅述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基于“肝脾理论”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致继发性肝损伤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诊治体会
河市某规模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改良抗酸染色法在结核性浆膜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硫辛酸对内毒素诱导的SIRS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