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态
2013-08-15
宁夏石化勇当全区工业排头兵
1 月4 日,200 吨优质航空煤油从宁夏石化公司出厂,运抵银川河东机场。去年9 月起,河东机场告别航空煤油外购历史。宁夏石化公司去年实现原油加工量417 万吨,生产化肥产品180 万吨,销售收入突破290亿元,比上年增长近2 倍,预计占全区工业销售收入的1/10。
元旦期间,记者在宁夏石化公司采访时看到,生产装置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大化肥项目工地安全有序稳步推进。近年来,宁夏石化建设了500 万吨炼油改扩建项目、45 万吨合成氨/80 万吨尿素工程项目、乌海焦炉气综合利用项目、汽油产品升级项目等一批战略性项目,炼化一体化发展后劲十足。2012 年起,该公司原油加工能力6 倍提速,每年可向西北地区供应汽油167 万吨、柴油229 万吨。同时,全面引入并创新国际一流的杜邦安全管理、5S 现场管理、健康管理等模式,保持了连续12 年没有应上报事故的安全业绩。截至2012 年12 月31 日,该公司实现跨年度安全生产4402天,公司安全管理整体进入自主管理阶段。
“2005 年销售收入只有14 亿元的宁夏石化,从单一化肥企业变成年销售收入将过300 亿元的炼化一体化大型石化集团,6 年有如此大的跨越,关键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该公司总经理雍瑞生说,将加速推进国产化45 万吨合成氨/80 万吨尿素项目于今年10 月底投产,使尿素年生产能力超过210 万吨,成为全国特大规模的尿素生产企业。
长庆第三采油厂跻身中石油第三大采油厂
2012 年12 月31 日,随着全国工人先锋号、长庆油田第三采油厂产量最高的旗五转生产单元以23.8万吨的年产量顺利收官,该厂全年生产原油436 万吨,顺利晋级中国石油第三大采油厂,并以原油产量19 年增长22 倍的业绩,成为建设“西部大庆”的排头兵和宁夏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之一。
以成功开发中国陆上最大整装特低渗透油田—靖安油田为标志,采油三厂步入了大发展,2006 年产值首破百亿元大关,2007 年原油产量突破300 万吨大关,2010 年原油产量突破400 万吨,晋升中国石油第四大采油厂。2011 年,该厂原油产量达423.8 万吨,产值突破200 亿元大关。按照中石油的总体战略部署,长庆油田确立了年产突破500 万吨,建设“西部大庆”的发展定位。“400 万吨以上稳产和上产压力巨大,后备储量严重不足,技术瓶颈、关键技术有待攻克和解决,只有解放思想,勇于挑战,在发展中才能解决问题。”长庆油田副总工程师兼采油三厂厂长郑明科信心十足。为了夯实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该厂坚持以勘探开发为龙头,加快陕北开发,重新评价宁夏老区,按照“深浅兼顾、新老并重、点面结合”的思路深挖潜细研究,在老油田上寻找大油田。2012 年,全厂勘探增储取得重大突破,新增地质储量4500 万吨,宁夏红井子老油田通过二次创业,原油年产突破40 万吨大关;全厂措施增油实现11 万吨目标,靖安油田实现了18 年低含水采油,持续稳产200 万吨以上,各项开发技术指标均处于全国特低渗透油田开发先进行列。
姬塬油田年产原油超300 万吨成西部大庆主力军
中国石油网消息12 月20 日,长庆油田传来喜讯:姬塬油田今年原油产量突破300 万吨,达到308 万吨,提前3 年完成年产原油300 万吨的奋斗目标,成为“西部大庆”建设的主力军。
姬塬油田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沟壑纵横,自然环境较差。上世纪60 年代,长庆石油人从陇东一路北上,来到古长城脚下的陕西定边县姬塬镇,寻找侏罗系古地貌油藏。历经艰辛,2001 年12 月17 日,长庆采油五厂前身—新区勘探开发公司发现黄8—9 井,日产21 立方米工业油流。从此,姬塬油田大规模勘探开发拉开序幕。2005 年2 月28 日,长庆采油五厂成立。近年来,这个厂走出一条科学管理之路,形成了一套高效开发的技术体系,发展成为大型采油厂。
长庆采油五厂坚持解放思想,持续创新,形成“两地运程管理”模式,建立了“立体开发,市场运作,技术集成,系统优化”为主体的“姬塬模式”,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全面实施数字化管理,探索实践“上得去、稳得住、管得好”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高质量高水平建设绿色和谐现代化采油厂奠定了基础,走出了一条高速度、低成本、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突破4500 万吨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跨上4500 万吨历史新高点,达到4504.99 万吨,标志着我国在致密性油气田世界性开发难题攻关中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石油建成“西部大庆”的目标,将在2013 变成现实。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是我国近10 年油气储量产量增长最快的油田。2008 年至今,年产油气当量从2000万吨攀升到4500 万吨,连续5 年油气产量净增长超过500 万吨,相当于每年给国家新增一个中型油田。
截至26 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今年累计生产原油2230.58 万吨,占国内年产原油总量的1/9;生产天然气285.44 亿立方米,占国内年产天然气总量的1/4。进入12 月下旬,长庆油田日产油气当量攀升到14 万吨以上水平运行,日产天然气突破1 亿立方米,占到中国石油日产气量的40%。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藏,被国际权威机构认定为典型“三低”(低渗、低压、低丰度)油气田,由于储层岩性致密,单井产量低,被称之为“磨刀石”,用常规手段不能经济有效开发。
经过近40 年探索和技术攻关,长庆油田逐步完善形成了油层“注水”和“压裂改造”主体技术系列,实现了低渗透、特低渗油、气田规模有效开发,先后成功开发了9 个探明储量超亿吨级以上规模的油田。同时,建成和高效开发了5 个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大气田,年产油气当量2003 年突破千万吨,2007 年攀上2000万吨。
近五年来,面对油气储层更为致密坚硬的“超低渗”油气田,长庆油田按照“引进、吸收、集成创新”的思路,每年投入10 多亿元,用于关键技术攻关,创新集成了致密气藏高效开发的12 项主体技术、致密油藏规模有效开发的5 大技术系列,掌握了油气上产主动权。特别是水平井钻探、压裂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地下油、气渗流通道由原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高速公路”,带动长庆油田从“多井低产”向“少井高产”转变。目前投产的300 余口水平井,单井产量较直井提高了4--5 倍。先后获得30 多口日产超百吨油井、50 多口日产百万立方米高产气井,最高试气无阻流量达到454万立方米。建成了年产能力180 亿立方米的苏里格大气田,超低渗油田年产原油达到800 万吨,成为长庆油田油气快速上产的主力油田和气田。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迅速发展,得力于在油气勘探上获得的重大突破。经国家油气储量评审,今年长庆油田探明石油储量3.58 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超过2000亿立方米。2003 年至今,长庆油田10 年探明石油储量20 亿吨,天然气探明加基本探明储量连续5 年突破5000 亿立方米。使长庆油田已累计探明的油、气储量达到30 亿吨、4.7 万亿立方米,给油气持续上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石油东方物探GeoEast-RE 软件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近日,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发的GeoEast-RE 油藏地球物理软件日前通过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技成果鉴定,填补我国油藏地球物理综合评价领域的技术空白,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GeoEast-RE 油藏地球物理软件是东方物探自主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集油藏描述软件子系统、油藏模拟软件子系统、油藏监测软件子系统和油藏综合协同工作环境于一体的软件系统,能够使地球物理工程师、地质工程师和油藏工程师共用一个平台工作,使得数据更容易整合分析,为老油田剩余油气预测和提高采收率提供重要的技术基础和技术支撑,为地震延伸到油藏开发提供高效的软件系统。
这个软件融合地球物理、地质和油藏工程等多学科油藏综合评价功能,充分利用GeoEast 系统所具有的多种信息共享、可视化交互、处理解释一体化协同工作等资源,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靠的兼容性和很强的实用性。在时间域和深度域切换可视化技术、网域数据交互式管理及地震和动态融合技术等方面优于国内外主流软件,整体性能处于世界同行业软件先进水平。
开展研发工作以来,GeoEast-RE 油藏地球物理软件以及子系统的多种技术已在大庆、辽河和新疆等油田开发井上应用,实现了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等多学科有效融合,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GeoEast-RE 油藏地球物理软件的研发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 项,软件著作权4 项。
鲁奇工艺废水生化处理实现回用
近日,河南煤化义马气化厂与美舒环保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上海乐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鲁奇碎煤加压气化工艺废水高效生化处理及深度回用中试项目,获得河南省科技厅颁发的科技成果鉴定证书。
据了解,该项目运用先进的BioDopp 工艺,通过“生化+双膜”组合,日处理煤气冷却和净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可达到4488 吨,年COD 污染物削减量达到5000 余吨,实现了鲁奇碎煤加压气化工艺废水的回收运用。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缓解了企业供水紧张的问题,也减轻了因污水外排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神宁煤化工烯烃公司试生产1100N 牌号聚丙烯
神宁集团煤化工烯烃公司试生产出合格的1100N牌号聚丙烯产品。该聚丙烯产品为均聚注塑牌号,计划生产5000 吨。据检测,该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与之前生产的1102K、2440K、2500H 三种牌号的聚丙烯产品相比,熔融指数较高,是该公司生产的第一个中融牌号。该产品可用于注塑成型小家电配件、日用品等。
神华宁煤集团煤化工去年实现盈利
2012 年神华宁煤集团公司的“业绩薄”上煤化工赚取净利润4.15 亿元,全年转化煤炭678 万吨,实现营业收入58 亿元。这意味着该集团发展煤化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向世界一流煤炭综合能源企业又迈进了一大步。
2011 年,神华宁煤集团勾画出了在未来五年“投资1300 亿元,全力打造国家级煤、电、路、化特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世界级煤化工‘硅谷’”的宏伟蓝图。为了将这一蓝图变为现实。2012 年,集团通过实施煤化工项目技术改造,优化工艺参数,提升员工操作技能,实现了装置平稳运行。甲醇厂满负荷生产,全年完成产量85.3 万吨;烯烃项目MTP 装置稳定运行,生产聚丙烯40.5 万吨,混合芳烃17.8 万吨,液化气6.6 万吨;生产聚甲醛3.4 万吨。
作为投资大、见效慢的新型煤化工产业。2013 年,神华宁煤集团公司计划进一步加快推进煤化工项目全面达产。为此,集团公司将“积极开展工艺系统优化和技术攻关,严格工艺指标控制,强化大型机组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分析,着力提升烯烃GSP 气化炉的运行质量”等作为发展要求。同时,企业将紧盯市场,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新品种的研发,提高铁路运量,实现效益营销,努力强化成本对标和节能降耗,提高板块经济贡献率,切实发挥经济增长极的强力拉动作用。
世界石油供应格局正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世界石油供应格局正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有可能形成中东、北美和非洲三个石油输出中心……1 月4日,《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环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在北京发布。这本书深入分析了重点地区和国家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及其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并有针对性地给出在这些区域开展能源合作的风险防范对策建议。
这本书指出,中亚和俄罗斯、非洲、中东地区,是中国与能源资源出口国开展能源外交的三大战略区,但在这三大区域的战略措施应有所不同。中国要改变与中亚和俄罗斯“政热经冷”的局面,加快推进全面的能源战略合作;要同非洲加强广泛的经贸关系,提高我国对非投资的国际竞争力;要用政治与外交智慧处理好与中东、美国等的关系,扩展与中东能源产业合作领域。此外,北美的加拿大和拉美的委内瑞拉、巴西等国,是能源生产潜力较大的国家,未来与中国具有广泛的合作前景,当前应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能源合作。
这本书认为,鉴于亚太地区的局势变化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中国与日本和印度开展能源合作,有利于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稳定,但必须坚持国家领土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能源过境运输问题是中国能源安全中的重要问题,中国要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同时要加快建设与周边国家的陆上油气通道,加强能源运输线路的安全保障。
我国生物化学品规模将达7000 亿元
1 月初,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相关专家透露,我国计划到2015 年开发出40 种至50 种重要的生物基化学品,培育20 家大型集团企业;到2020 年形成7000 亿元的产业规模,替代传统化学品的比重达到25 %。
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生物制造是我国“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生物产业之一。生物制造通过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体生产相关产品,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实现对化学工业的工艺路线替代和对石油化工的原料路线替代。生物制造主要包含生物基新材料、生物基化学品等领域。
“生物基材料是传统化学聚合技术和工业生物技术的结合。目前,世界上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主要是石油化工材料,与之相比,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具有可再生、可生物降解等特点,应用前景广阔。”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院咨询师戎志梅说。
据了解,我国在生物基化学品领域有较好的产业基础。目前,中国味精和柠檬酸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还将建成世界级赖氨酸生产基地。
新型压裂液大幅降低储层改造成本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与冀东油田公司低浓度压裂液技术转让已达成协议。这对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勘探与生产分公司有关负责人指出,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科技进步。科技成果转让包括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以及生产企业之间的科技成果转让,有利于提高研发效益,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专家介绍,油气储层技术改造离不开压裂液。通过水平井加分段压裂,中国石油低渗透、超低渗透油气藏增产效果明显。近年来,由于北美页岩油气的大规模开发,压裂液用瓜胶片国际市场价格由2011 年的每吨不到2000 美元,升至2012 年的2 万美元以上,而且货源供应不足。中国石油面临年生产成本增加20 亿元的压力。
常规压裂液不仅瓜胶片用量高,而且压裂液含残渣较多,对地层有一定伤害。面对瓜胶片市场的变化,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安排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研发低成本压裂液体系。
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出新型长链螯合交联剂,突破了瓜胶片交联浓度的下限,形成全新的低浓度压裂液体系,不仅降低了储层压裂改造成本,而且为页岩气开发大液量、降低地层伤害率打下基础。
这项成果通过在冀东油田、大庆油田等油田60 余井次的现场试验,全部按设计要求完成压裂施工,成功率为100 %。现场应用表明,在相同储层条件下,瓜胶片用量可降低30 %至50 %,压裂液残渣量大幅下降,地层伤害率降低50 %左右。
我国“人造太阳”实验装置首获百秒长脉冲中性束
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离子体所承担的大科学工程“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又获重大实验成果,其辅助加热工程的中性束注入系统(NBI)在综合测试平台上成功实现100 秒长脉冲氢中性束引出,初步验证了系统的长脉冲运行能力。
科学家们介绍说,本轮实验获得的长脉冲中性束引出,在国内尚属首次,标志着中国在中性束注入加热研究领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EAST 装置辅助加热系统2010 年7 月正式立项,它是使EAST 具有运行高参数等离子体的能力,从而可以开展与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密切相关的最前沿性研究的重要系统。其主要包括低杂波电流驱动系统、中性束注入系统这两大系统。
EAST 中性束注入系统完全由中国自行研制,涵盖了精密的强流离子源、高真空、低温制冷、高电压及隔离技术、远程测控及等离子体和束诊断等多个科学技术领域。
本轮实验中,中性束注入系统团队按实验计划仅利用10 天的调试,即获得束能量30 千电子伏、束流9安培、束功率约0.3 兆瓦、脉冲宽度100 秒的长脉冲中性束引出。实验在成功测试兆瓦级强流离子源性能的同时,也验证了NBI 各子系统具备100 秒的长脉冲运行能力。
目前获得的实验结果具有里程碑性质,标志着中国自行研制的具国际先进水平的中性束注入加热系统已基本克服重大技术难关,为中性束注入系统在2013年投入EAST 物理实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 计划)的参与国之一。EAST 是由中国独立设计制造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2007 年3 月通过国家验收,并在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实验成果。其科学目标是为ITER计划和我国未来独立设计建设运行核聚变堆奠定坚实的科学和技术基础。
IEA 预测全球炼油业增长可能超过需求增长
国际能源机构(IEA)发布全球能源中期展望显示,到2017 年美国可能超过沙特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油生产国,同时IEA 石油工业和市场部负责人AntoineHalff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报告中透露,IEA对炼油产业的预测也值得关注。他指出,全球炼油能力的增长可能已超过需求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中国和印度两国大量的扩建项目在2011 年下半年和2012 年投入运行。
IEA 分析,其中中国炼油能力强劲增长,将出现供过于求,虽然部分扩能可能放缓,但中国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区域性的产品出口国。
随着需求的增长,增产中馏分油对一些炼厂来说仍然是挑战。尽管油品出口可能增加,但IEA 预计美国原油出口并不会增加。欧洲由于油品消费下降,炼厂关闭风潮仍将继续,相比而言,美国和中东的炼厂更具经济性,可以更好满足欧洲市场需求。
南非Sasol 公司计划在美国投建GTL 厂
全球最大的煤制油生产商南非Sasol 公司表示,将开始设计其在美国的第一家天然气制合成油(GTL)厂,为美国页岩气产量激增后的单笔最大投资做准备。这个项目计划投入将达到140 亿美元,处理能力为480 万吨/年,将低成本的天然气转化为高价值的清洁柴油、润滑油等。Sasol 公司表示,2014 年设计验收完毕后,将做出最终投资决策。
水力压裂技术的采用使美国天然气的开采量大幅攀升,天然气库存量创出新高,使2012 年年初美国的天然气价格成为世界最低,同期其他国家的天然气价格约为美国的5 倍。GTL 技术可使Sasol 公司利用廉价的天然气生产价格更高的液体燃料产品。
Sasol 公司此前曾表示,未来几年将增加在美国和加拿大GTL 项目的投资,目前将优先考虑在美国的项目。作为其在美国发展战略的一部分,Sasol 公司还将在美国建设乙烷裂解装置,乙烯产量达150 万吨/年。同时,这个公司计划在加拿大阿尔伯达省投资80 亿美元建设240 万吨/年(4.8 万桶/日)GTL 厂。
中石油入股页岩气矿加拿大明确不审查
中石油137 亿元入股加拿大页岩气资产的交易,可以说尘埃落定了。加拿大政府19 日晚间证实,上述合资协议无需接受《加拿大投资法》的审查,因为该合资项目由加拿大能源公司控股。
中石油内部人士12 月20 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上述交易不会遇到加拿大政府方面的阻力,只等最后交割完成。此次交易是加拿大公布关于外国国企重大能源投资新准则之后,中国国有石油企业在加拿大完成的首宗大型交易。分析人士认为,中石油采取不控股的投资策略,很好地规避了加拿大政府方面的审查,是相当高明的做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梅新育则认为,这笔交易能够成功,在相当程度上应当归因于恰当的时机。对于这类战略性资源的开发者而言,若要实施跨国收购交易,取得外国资源,最好奉行反周期策略,即尽量在熊市期间出手,以避免遭遇太大阻力。虽然目前油气价格仍然较高,但比高峰时期已经明显下降。
中石化与康菲联手进行页岩气研究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5 日宣布,经中石化集团公司授权,中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与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近日签署协议,将就四川盆地綦江区块页岩气勘探、开发和生产进行联合研究。
綦江区块地处川东南地区,为四川盆地周缘下组合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有利勘探区,但该区块勘探面临主要目的层埋藏深度较大、地质条件复杂等难题。据了解,联合研究区块面积3 917.53 平方千米,合作周期24 个月,康菲公司将在合作区内部署二维地震600千米及2 口钻井(或水平井)。
中石化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合作,对于整体评价四川盆地川东南地区海相下古生界页岩气勘探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提高中石化页岩气勘探开发和工程工艺技术水平。
新型多功能阻垢缓蚀剂上市
邯郸奥博水处理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多功能阻垢缓蚀剂日前已实现批量生产,投放市场。该产品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据邯郸奥博水处理公司董事长董兆祥介绍,该新型多功能阻垢缓蚀剂是由有机膦酸、聚羧酸、磺酸盐、缓蚀剂等多种组分的单体药剂复合而成,既可应用在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的循环水处理上,也可应用在中低压锅炉、煤气加热炉、转炉汽化烟道等软水系统中。
巴斯夫世界级水处理和造纸化学品工厂在南京落成
巴斯夫水处理及造纸化学品工厂日前在南京化学工业园区投产。由巴斯夫全资兴建的世界级季铵型阳离子单体(DMA3Q)生产装置和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生产装置将进一步为亚洲水处理和造纸行业提供有力支持。
新工厂可年产40 000 吨DMA3Q 和20 000 吨cPAM,后向整合度高。装置使用的主要前体由毗邻的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供应。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是巴斯夫与中石化50:50 的合资企业,也是巴斯夫在全球的六大一体化生产基地之一。
“这些设施的竣工投产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将有助于巴斯夫为水处理行业提供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成本竞争力的产品。”巴斯夫水处理业务部全球业务管理负责人Matthias Halusa 博士表示:“生产设施地处亚洲水处理行业核心地带,这将进一步巩固巴斯夫作为创新解决方案供应商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地位。”
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为了提供长期的水资源保障,对改善水资源及污水管理的可持续解决方案的需求正不断增长。作为全球领先的水循环、再利用、节水以及饮用水处理化学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巴斯夫致力于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填补水供应缺口。
“在增长迅速的亚太地区,巴斯夫是首家全球性粉末聚合物及单体供应商,我们将积极响应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巴斯夫水处理业务亚太区负责人Magali Simon 强调指出。
巴斯夫造纸化学品亚太区负责人、高级副总裁林恒表示:“新装置将巩固巴斯夫作为助留剂和助滤剂以及造纸业水管理解决方案领先供应商的优势地位。同时在水和能源使用方面,我们也将树立新的可持续性标准。”
国内首套固定床MTP 装置开车
扬子石化烯烃厂5 000 吨/年甲醇制丙烯(MTP)工业侧线试验装置上周成功开车,产出合格的丙烯产品。这是首套采用我国自主固定床MTP 技术的生产装置,它的投运开辟了由煤炭经气化生产丙烯的新型工艺路线,改变了煤化工行业现有的产品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尽管目前国内有多套甲醇制烯烃装置建成已投产,但大多采用MTO 工艺,即甲醇制烯烃(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产品),甲醇制丙烯的MTP 工艺则主要被国外公司所掌控。该装置的建成开车为今后国内大型MTP 工业化装置的建设运行积累了数据和实践经验,同时也为传统石化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提供了参考。
扬子石化5000 吨/年甲醇制丙烯装置采用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固定床MTP 专利技术。该工艺的主要特点是将甲醇作为化工原料,替代部分进口石油来生产单一的丙烯产品。该工艺有利于下游聚丙烯生产达到世界级规模,增强聚丙烯装置的竞争能力。扬子石化建设的MTP 装置充分依托该公司现有的乙烯装置,具有良好的匹配性,投资少、建设周期短。
该装置由上海工程公司设计,中石化第五建设公司施工,去年10 月开工建设,今年11 月9 日中交。项目中交后,扬子石化烯烃厂抓紧尾项的整改,对电气和仪表进行调试。为了确保安全顺利开车,烯烃厂乙烯车间详细制订了各类工艺方案和开停车方案,同时制作了一系列工艺操作规程,确保了平稳开车。
据介绍,MTP 工艺是将甲醇转化为丙烯的生产工艺。传统的丙烯生产主要采用石油制丙烯工艺路线,即采用乙烯联产丙烯、炼厂副产丙烯。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丙烯需求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乙烯。同时,世界各地乙烯装置提高了乙烷等轻质原料的比例,丙烯产能增加较少,致使丙烯供应愈加短缺。目前我国以煤制天然气为原料的甲醇装置规模趋于大型化,国内甲醇产能严重过剩,甲醇制烯烃工艺则为甲醇找到了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