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成都蔬菜产业发展de思考

2013-08-15曾必荣陈春霞

四川农业科技 2013年12期
关键词:成都蔬菜生产

□曾必荣 李 涛 陈春霞

蔬菜作为“菜篮子”的一项主要产品,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保障蔬菜供给已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近年来,成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蔬菜已成为成都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但也必须看到,蔬菜产业发展仍存在市场价格波动大、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突出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城乡居民对蔬菜的消费比例逐年递增,并且对蔬菜品种、品质、安全以及供应的稳定性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新要求,保障成都市蔬菜供应充足,质量可靠,价格平稳,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目前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作者就当前形势下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路、对策及措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成都市蔬菜产业现状

1.生产情况 成都市具有悠久的种菜历史和丰富的蔬菜品种资源,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全国闻名的冬春蔬菜生产基地。近1 0年来,成都蔬菜种植面积基本稳定,总产量稳中有升。2 0 1 2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 4 0.1 2万亩(其中常年蔬菜基地面积为3 4.6万亩,轮作蔬菜基地面积9 0.4万亩),总产量达到5 3 0.9 8万吨,产值8 3.6亿元。蔬菜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 5.0%和1 6.0%,占全国的1.0%和0.8%。其中专合组织、企业和种植大户规模化经营4 5万亩左右;无公害标准化基地面积7 1.5万亩;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5 5 6万亩;有机蔬菜基地面积2.6 7 9 4万亩,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基地5.1 3 9 3万亩。

成都蔬菜中冬春菜占5 1.3%、夏秋菜占4 8.7%,主要种类及其所占比例分别为叶菜类3 1.6%、茄果类1 1.4%、瓜类9.6%、豆类8.9%、芥菜类7.5%、萝卜6.2%、甘兰3%。其中播种面积超过1 0万亩的主要品种有莴笋、萝卜、大蒜、辣椒、芹菜、黄瓜、甘蓝、四季豆、茄子、茎用芥菜和豇豆。

2.加工情况 成都蔬菜加工主要以泡菜和豆瓣等调味品加工为主,建成了以新都区泡菜产业园为代表的泡渍泡菜为主的泡菜加工区,产值2.5 3亿元;以郫县“中国川菜产业园”为代表的豆瓣、香辣酱等调味品为主的泡菜加工区,产值4.2亿元;以大邑榨菜为代表的泡菜加工集群,产值1.6亿元。2 0 1 2年全市加工鲜菜1 5 5万吨,泡菜产量5 2.8万吨,泡菜加工产值4 0.5亿元,均占全省总量的3 0%左右。成都蔬菜产品现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四川省著名商标1 1个、四川省名牌农产品8个,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1 0家,拥有“丹丹”、“鹃城”、“新繁”等全国知名品牌。

3.销售情况 成都蔬菜主要销售形式是大型批发市场销售与产地直销相结合。其中大型批发市场销售约占全年生产量的5 2%,产地直销约占全年生产量的4 8%。全市蔬菜年产5 3 0.9 8万吨,其中满足市内消费2 4 5.9 8万吨,外销1 3 0万吨,用于加工1 5 5万吨。

二、成都市蔬菜产业发展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腹心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水充沛,日照较少,年平均日照时间为8 2 5.7~1 2 0 2.9小时,年平均气温1 5.6~1 6.9℃,年平均降水量为7 5 9.1~1 1 5 5.0 m m。全市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兴建,平坝区江河网交错,渠系密布,自流灌溉率能达1 0 0%,丘陵地区能达8 0%,水源充足。土壤为河流冲积土,土层深厚,砂壤肥沃,具有蔬菜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许多根菜类、叶菜类蔬菜均可露地越冬生产,生产栽培制度是一年三熟至四熟,栽培体系比较完善,是我国蔬菜的主产区之一和南菜北运基地。其中,坝区、丘陵、山地呈梯度分布,蔬菜产地垂直布局明显,冬春蔬菜生产优势尤为明显;山地夏季气候凉爽,有利于错季节蔬菜生产。

2.品种资源丰富 成都蔬菜生产具有2 0 0 0多年的历史,自然条件优越,形成了丰富的资源,品种的多样化支撑了产业的稳定发展。全年蔬菜生产种类分为:叶菜、瓜菜、块根块茎、茄果、葱蒜、菜用豆、水生蔬菜、调味菜、食用菌等1 4大类,共计3 0 0多个品种,其中地方品种1 0 0多个,如温江大蒜、二荆条辣椒、唐元韭黄、荷包大头菜、红嘴燕豇豆、仔姜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先后选育和引进推广了名优特和反季节种植的蔬菜品种,如夏季萝卜、白菜、甘蓝等,豆类和茄果类等由于设施栽培的发展,生产供应期可长达1 0个月,极大地丰富了市场需求。

3.种植水平较高 发展蔬菜产业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实行粮菜轮作,合理安排岔口衔接,保证粮食生产和蔬菜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因连作带来的病害,扩大了蔬菜的种植范围。经过几年的示范推广,适宜粮菜轮作的面积可达2 0 0万亩以上,可供蔬菜种植面积可塑性较大。二是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与推广。每年引进和选育、示范高产优质高效蔬菜新品种3 0 0多个;示范推广了无土栽培、容器育苗和嫁接育苗、春提前秋延后设施栽培、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质量。三是设施栽培面积扩大。全市大力推广蔬菜春提前、秋延后设施栽培,特别是钢架大棚的推广,对提高蔬菜产量,错开收获高峰期,延长供应时间,提高效益效果明显,到2 0 1 3年,成都设施蔬菜面积已发展到3 5万亩(其中大中棚1 8万亩,小棚1 7万亩)。四是制定推行了辣椒、黄瓜、白菜、茄子、莴笋、芹菜等主产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近1 0 0个。

4.基地特色明显 根据自然禀赋和发展规划,将彭州市、金堂县、双流县、郫县、新都区、新津县、大邑县、崇州市等县(市)作为成都蔬菜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形成了以彭州为核心布局的1 0 0万亩平坝蔬菜产业集中发展区,以金堂为核心布局的1 0 0万亩丘陵、山地生态蔬菜产业带。近年来,通过推进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发展,打造了一批专业蔬菜生产园和秋淡生态蔬菜生产基地,如双流牧马山二荆条辣椒、郫县唐元韭黄、青白江龙王贡韭、金堂云顶蒜薹、彭州三界莴笋等特色蔬菜基地,以大邑唐王坝为代表的包括崇州、彭州、都江堰等山区秋淡生态蔬菜生产基地,这些基地的形成和发展对打造成都蔬菜品牌,保障城市供应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5.市场体系健全 近年来改造升级了4个立足成都、服务四川、辐射西南、面向全国、连通国际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3 6个产地批发市场,有序推动了城区5 0 0余个农贸市场、1 1 0个农产品超市门店、1 0 0个农村乡镇农贸市场,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区菜市场、生鲜食品超市为主,以农产品“五进”(进超市、进市场、进社区、进集体食堂、进餐饮企业)等多种以产销衔接为方向、以直供直销业态为补充的鲜活农产品流通和安全体系。

6.政策扶持有力 为促进蔬菜产业发展,保障市场供应,成都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成办发〔2 0 1 0〕9 7号)、《成都市菜篮子商品市场供应保障应急预案》(成办发〔2 0 1 1〕6 1号)等一系列关系民生的“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政策和措施,明确了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政府充分发挥调控职能,运用价调基金提升蔬菜的生产保障能力,保持蔬菜价格基本稳定,对弱势群体给予物价上涨专项价格补贴。将中央、省、市下达的各项农业项目与菜地建设相结合,捆绑各级项目资金用于“菜篮子”工程发展。2 0 1 2年将蔬菜纳入了成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对增强蔬菜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生产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一是灌溉系统较完善,但排水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大暴雨和洪灾来临时,不能及时排水,抗涝性较差,造成蔬菜减产,甚至绝收;二是育苗设施差,种苗保障能力弱;三是园艺保护设施不足,对部分年份突遇-2~-3℃低温时,抵抗低温的能力差,易受冻害,影响蔬菜生产。四是部分道路未贯通蔬菜地块,导致劳动成本高,影响优势发挥。

2.机械化水平较低 成都蔬菜除土地翻耕使用机械作业外,起垄、打穴、盖膜、栽插、施肥、浇灌、喷药、摘枝、收获等均为传统人工操作,劳动成本高,不利于规模化经营,也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3.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不稳定 随着城市化建设扩展,原在一圈城以内的城市优质高效蔬菜基地已被征占,而保障性常年新菜地开发相对滞后,且产能不是很高,而在远郊菜地换季的3~5月和9~1 0月,易出现春淡和秋淡的短暂供应不足,引发市场价格波动。

4.规模化生产程度不高 成都全市现有蔬菜生产企业和专合组织4 1 4家,经营的蔬菜播种面积达4 5万亩,约占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1 8.7%,实力大且带动能力强的企业不多,多处于发展初期,蔬菜生产仍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种植生产的随意性很大。据调查,在成都范围内,蔬菜种植大户最大面积未超过1 0 0亩,一般露地种植3 0~5 0亩,大棚种植1 0~2 0亩,产业化规模都不高。

5.深加工和商品化处理滞后 成都蔬菜产业仍处于相对粗放的发展阶段,加工发展与生产扩张不同步。全市蔬菜加工企业多以传统的腌渍为主,且多为手工作坊,量小质差。速冻、保鲜、脱水、冻干等新型加工比例小,精深加工缺乏,蔬菜附加值低,加工效益差。

6.信息化建设不同步 蔬菜产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不仅可以实现生产资源共享、提高技术与市场信息传递速度、节约生产成本,而且通过电子化、网络化等科技手段,为改革蔬菜产业管理制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还能顺应蔬菜的供需、市场调控和价格瞬息万变。目前成都蔬菜产业信息化建设滞后于蔬菜产业的发展,建设力度不够,不能及时准确地将种植信息、市场信息、价格信息提供给种植户。

7.科技创新转化能力不强 主要体现在蔬菜新品种研发、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与蔬菜产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目前仅对大宗蔬菜品种的选育和引进有一定研究,缺乏对特色品种、抗性品种、设施化栽培品种、加工型专用品种以及设施化栽培技术、集约化栽培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覆盖率不高。

四、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建议

1.总体思路和目标

(1)总体思路 在稳定基地面积,增大保供投入的基础上,确保城乡居民对蔬菜产品的数量、质量、价格及品种多样化的需求,完善农民在“菜篮子”工程中持续增收的机制。

(2)基本目标 蔬菜自供率达到9 5%以上,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 6%以上,大宗蔬菜价格总体低于全国同类城市平均水平,确保菜农持续增收。

2.对策和建议

(1)强化基本保障能力建设 为全力保障蔬菜市场周年稳定供给,应确立划定底线、稳定生产、保障发展的基本策略。首先是优化完善城郊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品种区域布局,在成都二、三圈层的1 4个区(市)县建立3 5万亩相对常年固定蔬菜基地,落实到农户、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并明确为城郊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划定作为全市蔬菜供应的基本保障线;二是在成都二、三圈层的1 4个区(市)县水稻产区和丘陵旱粮产区,建立水旱和旱地轮作蔬菜种植基地9 0万亩作为补充,以满足市场调控、加工和外销的需求。三是在龙门山脉(包括彭州、大邑、崇州、都江堰等低温冷凉地区)以及阿坝州的茂县和汶川建立高山菜地,以充实我市春、秋淡季蔬菜市场供应能力。

(2)强化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通过4个环节来促进蔬菜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在排灌分离、路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加大投入。蔬菜属于旱作农业,怕干旱,更怕水淹,成都夏季大暴雨和洪涝发生时,蔬菜基地的排水系统更显重要,建议在渠道建设中实行排灌分离,排水系统一般应低于农田平面6 0~1 0 0 c m,才便于迅速排水,不易涝害。二是加强设施栽培的建设。设施栽培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缩短时间提高产出率,既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又能完全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的技术控制生产,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但从实际出发,全智能温室主要在工厂化育苗上使用,而在蔬菜生产上,由于成都冬季光照不足,蔬菜的投入产出比较低,不宜作为蔬菜设施栽培的主选。在成都广泛采用的竹架和钢架大棚,对蔬菜春提前、秋延后效果十分明显,而且又有利于粮菜轮作,操作简易,投入产出比高,宜大力推广,建议应加大投入和建设。同时在设施栽培中应加大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建议在5万亩蔬菜基地上应建1个占地2 0亩左右全智能温室的育苗工厂,以保障蔬菜基地的种苗供应。三是加大有机肥的生产和应用。有机肥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加土壤微生物含量等有重要作用,对提高蔬菜品质、增强抗性、提高产量都有积极意义,更是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的重要肥源。目前在蔬菜基地较大的二三圈层内,对生猪、畜禽实行禁养和限养,严重制约了有机肥原料的产生。建议在规划蔬菜基地中,特别是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应建设一定量的标准化种养循环基地,将养殖基地的畜禽粪便与粮经作物秸秆混合堆沤腐熟还田,既解决了蔬菜基地的有机肥源,又解决了秸秆的去处,还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四是积极培育新型蔬菜的生产经营主体,加大蔬菜种植能手、种植大户和专合组织蔬菜种植技能的培训和职业经理人的培育,营造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蔬菜生产经营队伍,提升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组织化水平。

(3)强化提高科技生产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蔬菜产业要上新台阶首先必须进一步努力提高科技生产水平,特别是新、奇、特品种,适应设施栽培的品种,加工型品种,适应机械化栽培的品种,耐贮性好、耐涝性好、抗热抗冻性好的品种等,要加大选育和引进力度,以适应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丰富不同人群、不同季节、不同用途的蔬菜供应。二是加强新技术的引进和试验研究,特别是设施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蔬菜深加工技术等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能力。三是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充分用好用活市、县、乡三级公益性技术服务组织和专合组织、蔬菜生产加工企业的经营性技术队伍,做好新品种的展示和新技术示范推广,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召开各种形式的培训会和现场会,加大对蔬菜生产基地的技术指导,努力提高科技生产水平。

(4)构建蔬菜生产全产业链 在现有蔬菜加工基础上,一是在郫县、彭州、新都、大邑等地扶持泡菜加工企业集中发展,带动打造各具特色的加工园区。二是依托成都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蔬菜销售企业,打造成都现代蔬菜物流链。三是推动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和加工技术的研发,提高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促进加工、冷藏、保鲜等加工业发展,推进蔬菜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拉动产业发展。

(5)构建完善市场流通体系 在加快推进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开展多种方式的产销对接。一是积极培育引导一批龙头企业直接发展商品基地、从产地采购或大幅度提高蔬菜产品进超市的比例,加快完善配送链建设;二是支持蔬菜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在城区市场和社区建立直销直供或配送超市;三是有计划加大对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直销菜市场的规划和建设力度,确保按适当的比例和标准在新建居民小区全覆盖;四是对传统居民小区通过财政补贴等形式逐步完成市场改造,尽量降低营运成本,并开辟一定的农超对接直销区。

(6)构建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根据区域特点制定出统一的技术标准,通过集中育苗、统一管理来实现标准化生产。配套完善覆盖蔬菜流通市场和生产基地的检验检测网络,深入推行蔬菜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形成蔬菜从“田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控机制和质量追溯体系。加强蔬菜质量可追溯平台的建设,建立起集企业生产管理、政府监管(危险预警、统计分析、监督检查)、消费者信息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追溯系统,实现管理者、消费者能通过追溯终端系统实时准确地查询到农产品的品牌、种植地、等级、田间管理、生产周期、检测、营养成分等信息,保证蔬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控制。

(7)完善政府扶持长效机制 为促进成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除引导社会各方积极投入外,各级政府也需要健全管理服务体系与服务政策。建议政府每年在全市土地出让金中,列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建设设施化、集约化蔬菜生产基地,发展蔬菜标准化生产,稳定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确保蔬菜供应。同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规模化生产企业、业主、种子种苗、设施栽培、机械化生产等多方面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提高菜农种菜积极性。将蔬菜纳入成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适时启动蔬菜价格保险。此外,加快建立覆盖主要蔬菜品种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制度,完善蔬菜供应应急预案,加强应急蔬菜基地建设,建立耐储蔬菜储备制度,确保蔬菜市场价格基本稳定,运用价调基金,启动物价上涨与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科技保障、质量保障、风险保障。

(8)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成都市蔬菜产业信息平台,带动各县(市、区)的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以健全和完善蔬菜生产、供应、销售信息网络。实现成都农业信息电子发布全覆盖,使菜农和企业及时了解蔬菜新品种、新技术信息,以及市场对蔬菜的需求。将生产与市场相结合,生产与需求相结合,及时把蔬菜生产动态、市场行情、发展趋势等信息传递到菜农手中,引导他们以市场定生产品种和规模,尽量减少种植的盲目性。同时,做好“走出去”的宣传工作,帮助外界与成都菜农、企业之间建立供需信息沟通桥梁。

猜你喜欢

成都蔬菜生产
奇怪的蔬菜
用旧的生产新的!
蔬菜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穿过成都去看你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数看成都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成都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