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绵阳市涪城区爱民村废弃桑树枝炼成了 “金条”

2013-08-15

四川蚕业 2013年4期
关键词:涪城区金条爱民

最近几天,四川涪城区石洞乡爱民村蚕桑养殖户刘本福有点兴奋,不光蚕茧卖出了好价钱,他用废弃桑树枝种植的食用菌也将上市,保守估计能净赚10多万元。这一成绩的背后,是科普进村后,村民在农业专家指导下,掌握了用废弃桑树枝生产食用菌技术,将废桑树枝炼成了“金条”。

作为最早一批发展蚕桑养殖的乡镇,石洞乡种桑养蚕远近闻名。村民在走上致富路的同时,采摘桑叶后的桑树枝却带来了新问题。“以前可以拿来烧柴火,现在放在院子里都嫌碍事。”刘本福说,蚕桑业是村里的主导产业,但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和利用,大规模采摘后,废弃桑树枝的处理却成了问题。为图方便,不少村民将剪断的桑树枝随意堆放在路边,致使道路越来越窄。

“堵路还是小问题,我们更担心的是病虫害传播。”作为爱民村蚕桑养殖技术指导,涪城区蚕业协会副理事长余建盛曾对废弃桑树枝的处理伤透了脑筋。余建盛说,涪城区有桑园超过1334hm2,每年产生废弃桑树枝超过1万t,如果将有病虫害的桑树枝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很可能引起病虫害传播。

“村里来了农技专家,天天宣讲桑树枝生产食用菌技术。”刘本福说,农技专家进村宣传桑树枝生产食用菌时,和许多村民一样,他也很怀疑,不仅因为对种植技术一窍不通,更重要的是没有成功的先例。

为激发农民用桑树枝种植食用菌的积极性,涪城区桑业协会决定对种植户进行补贴,同时免费为他们提供生产设备。“设备和技术都由他们提供,我们出启动资金和劳动力,这笔账很划算。”刘本福说,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在2011年投入几千元用桑树枝生产食用菌,没想到当年就净赚3万多元。

立竿见影的回报,让刘本福乐开了花,也引来村民争相效仿。 “我家有5000多袋菌包,按每袋产鲜菇1~2kg,产值10元左右计算,保守估计可以卖5万多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村民郭洪材说,因为就地取材,整个生产过程不添加其他东西,用桑树枝生产出的食用菌很受欢迎,利润相当可观,原本一文不值的桑树枝摇身变成了“金条”。

刘本福和郭洪材,只是我市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缩影。近年来,我市认真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利用专项资金加大科普投入,普及推广新技术新品种,通过创建科普示范基地和组建科普队伍,在农村中开展科普宣传,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本刊摘自《蜀蚕信息》)

猜你喜欢

涪城区金条爱民
涪城区
健康活动:小青蛙捉害虫
李爱民美术作品
触摸俄罗斯
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
金条失窃案
如何付工资
四川省农业厅督查绵阳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
应飞雄的“金条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