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家庭三部曲”看跨文化背景下传统中国家庭的文化变迁

2013-08-15黄子阳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家庭情感传统

黄子阳

(中国地质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文化产生于人类生活经验的积累, 是人类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反映,不同的历史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每一种文化中又有无数的群体文化和专有文化,家庭作为构成社会的基本群体,家庭文化在整个文化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球化加速发展,各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但是各国家间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使得在当代跨文化交往中西方文化始终掌握着主导话语权,其他文化处于弱势地位并不断受到主导文化的冲击。

李安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的华人导演,其早期成名作品——“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就是反映中西跨文化的佳作,三部以家庭为主题的电影都不同程度的对跨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家庭的变迁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使观众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西方文化冲击。

一、传统父权与中国式家庭的解体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骨干,是社会的基础。中国人相当重视“家”,家被认为是抚养、培育个人成长的摇篮,以血缘为纽带所构建的家也是个人精神情感的寄托,更常常是个人奋斗的目标。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自然经济与宗法制度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明的产物,总体上说,它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依据、以家或家族为本位、以等级差序为基本结构、以父子关系为轴心、以孝为主要运作手段的超稳定的伦理系统。[1]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父亲既是一个体,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他代表着不容质疑的权威符号形象。在家国一体的封建社会,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对于父亲的言行,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必须要表示尊重和顺从。

与此相反,西方社会更重视自由,个人主义尤为被推崇,在家庭关系上,中西文化有着不同的认识。美国人很难接受上一代人与自己同住,虽然富裕的物质条件是能够保障独自生活的前提,但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西方人继承了很深的民主自由与个人主义特点,对待家庭没有中国人四世同堂、合家欢乐、天伦之乐等类似大家庭其乐融融的思想。崇尚自由与个人主义的他们更喜欢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愿意让别人甚至是自己的父母或者子女打扰他们的生活。

随着西方平权思想的传入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传统父权受到冲击,中国式家庭开始出现变化。

电影《推手》中,太极拳大师老朱被儿子接到美国居住后,在这个跨国家庭中与美国儿媳发生了一系列的文化冲突。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里,父慈子孝,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在一起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老朱和美国儿媳的相处中两者更多时候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比如在影片开场:老朱练太极、自己做饭吃米饭、看功夫片、听京剧,美国媳妇电脑打字、健身练拳、吃饼干。同处一室的两人互不干涉,几乎没有任何交流,在将近6分钟的片段里没有任何台词,两个人也几乎不出现在同一画面空间中,电影采用这种互不理睬的又互有压力的场景模式造成强烈的隔离感,充分体现二人内心的疏离与隔绝。[2]

儿媳玛莎情绪焦躁,抱怨老朱的到来影响了她的创作,对老朱误用微波炉引起爆炸进行训斥,在对孙子的教育上,晓生“美国人教育孩子讲民主,民主就是没大没小”等等都使得老朱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作为父亲权威的渐渐消逝,丧失了精神归宿的老朱只能以出去“溜溜”,甚至是离家出走的方式来逃避。

虽然儿子晓生也在其中努力调和,甚至对玛莎说,关心父母应该像父母关心自己一样,父亲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但最终仍然无济于补,儿子在无可选择下,于是想撮合父亲和在活动中心认识的同样身处跨国家庭的陈老太太。之后又经历了老朱离家出走并被抓入警局,晓生因为父亲与玛莎大吵一架等等波折,而且根据片尾导演所给出的老朱和陈太太站立在金灿灿的阳光里这个暗示,两位老人可能最终会离开儿女的家庭而生活在一起,一个三代同堂的传统中国式家庭就此解体在所难免。

面对异域不同文化环境的压力,无法忍受的老朱最后选择了向儿女的“退让”, 三世同堂、父慈子孝的传统中国家庭模式最终没能在大洋彼岸的这个跨国家庭中维持,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最后以解体告终。当然,在影片的最后也看到了玛莎在晓生的教导下开始饶有兴致地学习太极拳,老朱在中国城的学生中也有了洋弟子,这些场景似乎又暗示着西方文明对传统东方文化的接纳。

太极讲究的是彼此制约、刚柔相兼。电影的结局安排也正如片名《推手》所想要表达的那样,面对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通过传统文明不得不做出的退让,传统与现代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平衡”。但这种牺牲传统中国家庭关系文化的退让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显然过于沉重。

二、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坚守与妥协

中国人的主流性取向是异性恋,对于同性恋多数人会持一种异样的眼光,特别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深的老年人,在他们看来,家庭婚姻爱情的实质就是男女双方的结合,然后生育儿女、传宗接代,对于同性恋家庭不能认同是显而易见的。

西方社会宣扬个体的解放,强调个人存在的自由,尊重并以法律保护个人私生活的一切领域。[3]对于年轻人是否生育的问题并没有中国传统文化那样的“传宗接代”要求,对于同性恋问题尽管也有不少的争论,但整个社会对性取向、同性恋婚姻持比较宽容的心态,甚至在部分国家、地区已经明确立法保护同性恋婚姻或类似婚姻形式。

电影《喜宴》的主人公伟同不断地受到催婚,父母还不惜花重金为他在高级俱乐部报名找女朋友,高父甚至在发心脏病被送往医院的路上因为“还有一口气没有咽下去而让他撑到了急诊室”,这一口气居然就是“还没抱孙子”的遗憾。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高父知道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但一心想着儿孙满堂,父慈子孝的高父将这莫大的冲击硬生生吞在肚子里以“沉默”作为应对,这一切还是为了能抱上孙子。感知到威威要打掉孩子,高母焦急的想时刻跟随着威威,在失败后痛苦地瘫坐在窗边。

威威决定生下孩子后,伟同的父母才似乎对这一非传统的家庭模式采取了默认和接纳的态度,在机场看照片时,当看到伟同和赛门的合照时,两位老人脸上的笑容顿时停滞,并以时间不早为由关上相册。这样的场景更加显示了这种默认和接纳是痛苦的,只是面对现实他们又不得不如此。

影片最后,高父在经过机场安检时默默高举的双手,这一场景似乎象征着一种投降,既是传统伦理观念面对现实的妥协,也是传统道德之外对另一种家庭文化、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无奈默认。

三、人际关系中的中国式情感表达

追求和表现情感实乃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强调中庸、含而不露的情感表达,更有甚者宣扬“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礼记·乐记》),即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克己、含蓄内敛是作为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中情感表达的基本准则。

西方社会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长达几个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对人性的压制,极力宣传人文主义精神,倡导人性的解放与自由。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带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形成了西方人情感上的自由与直接。

《饮食男女》作为李安“家庭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虽然故事场景设置在台湾本土,但同样深刻地展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大厨老朱深爱着三个女儿却从不直接表达,还总是一脸的冷漠对待女儿们,而三个女儿对待父亲的感情同样也是内敛不露。影片中老朱早上亲切的叫唤着女儿们起床,然而在女儿惊醒后却又立马板着面孔说“你要迟到了”并立即转身离开;不顾烟熏火燎用心地为三个女儿烹饪丰盛的家庭大餐,却又对女儿们“梁太太来家陪爸聊天”的建议以“我伺候你们三人还不够,还要陪人聊天”冷冷的回绝;还有二女儿家珍想询问父亲心脏问题时的欲言又止,大女儿搬出时留下的无言泪水。传统含蓄的情感表达植根他们的内心深处,双方谁都没有主动去冲破这种羁绊,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对对方的关爱。

如果说在对亲人的情感表达上中国人还保持着完整的内敛含蓄,但随着外来文化的深入,中国人在对异性的爱情表达上传统方式越来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表达。

大女儿家珍受传统思想禁锢,形成了矜持保守、敏感的性格。一直暗恋着女同学的男友,始终不敢将爱意表达,在家人、在外人面前都表示不需要爱情,但后来证明她其实一直处于臆想之中,甚至已经由单相思发展成了一种病态的心理。嘴上说不需要,但屋顶上叫唤的猫,邻居夫妻深情的卡拉OK对唱都使她躁动。学生的恶作剧情书最终成为这一切的催化剂:面对办公桌上每天一封的情书,引发了她拥抱爱情,迎接新生活的愿望,当那一天却没有了情书时,她终于爆发,“为什么我永远只能站在这里,对着空气谈情说爱?”,“到底是谁写情书给我,为什么敢写不敢承认?”为什么敢写却不敢承认?也许在大喇叭中脱口而出这句话时,她还同样问了自己:“为什么敢爱却不敢说出口?”

最终,她不仅仅只是说出了口:在学生面前与体育老师激吻、闪婚,然后匆匆搬出家。由含蓄到直接甚至是奔放,剧情转换之快固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不得不说今天终究已经不再是那个“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在全球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即便是传统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中的情感表达也已经贴上中国式印记走向了二十一世纪。

二女儿家倩看不起老式爱情,说父母的爱情是“吵吵闹闹算什么爱”,她情感生活丰富、自由:与前男友关系藕断丝连,与上司关系暧昧不清。但看似现代、洒脱的家倩实则在骨子里仍然受到传统克己思想的左右:在以为上司是姐姐前男友时立马刹车,在得知情人要结婚、向自己暗示可以继续保持关系时感到了龌龊,选择立即结束这段关系。

家倩拥有了西方现代式的爱情:想爱就爱,大胆去爱。但含蓄内敛、克己的思想是她始终无法抹去的灵魂深处那独有的中国印记。

至于老朱与景荣直到最后才公开的老少恋,原因也在于两人担心在传统情感文化环境下会受到家人朋友的舆论与诟病才始终保密,还有家宁同事对男友的折磨之爱,都清晰的展现了中国人在处理情感问题上独有的“中国特色”。

总之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对传统的中国家庭进行了细致描绘与刻画,展现了当代中西文化碰撞、传统与现代交锋中传统中国家庭的现状,影片厚重的文化内涵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也触发了中国人回过头去认真思考自己文化的情绪,具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1]高乐田. 传统、现代、后现代:当代中国家庭伦理的三重视野[J]. 哲学研究,2005,(9).

[2]李晨. 李安电影的东西方文化观[J]. 华文文学,2004,(2).

[3]张梦雅. 李安电影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和解——以《喜宴》为例[J]. 电影评介,2012,(8).

猜你喜欢

家庭情感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情感
家庭“煮”夫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老传统当传承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恋练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