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产业化高端人才现状与培养路径探析
2013-08-15邢红梅谢士法
邢红梅, 谢士法
(1.石家庄铁道大学 思政部,河北 石家庄 050043;2.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 基础部,河北 石家庄 050003)
一、动漫的学科界定
在动漫业界内,曾经有过动漫是属于艺术还是属于技术的争论,目前大多数人已经认同动漫是跨艺术与技术的学科。对动漫的学科界定直接影响当下如何做强动漫产业。实际上从动漫产业化完整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动漫不仅是跨艺术与技术的学科,更是融文学、艺术、计算机、出版、传媒、经济管理和营销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从动漫的上游来看,动漫的编剧、编导环节属于文学领域,动漫属于“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但它的核心还是“文化”。剧本乃一剧之本,是整个动画创作的灵魂,剧本的优劣决定了动画影片的成败。对于动漫的策划和造型是属于艺术领域的,这需要动漫的造型师具有艺术的审美才能,设计出的动漫形象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美的感动。对于动漫中游的电脑制作环节,属于计算机专业,技师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熟练度和前沿度以及画风的成熟度也是动画片能否赢得观众认同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凸显了动漫技术性强的特点,尤其是对计算机新技术及时而充分的应用。而动漫下游环节,也是最产生效益的环节,当属于出版、传媒、管理和营销等专业。伴随着手机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动画和漫画的出版、传播、管理和营销加速了动漫的产业化,也是动漫产业化的主要路径。由此可见,动漫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要想做强动漫产业,就需要着力培育和打造动漫产业链各个环节上的尖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以保障动漫产业化的顺利进行,从而把我国从动漫大国建设为动漫强国。
二、我国动漫人才培养现状
(一)初级动漫人才过剩,高端动漫人才奇缺
从层次性上看,动漫领域初级层次的人才过剩,高层次的人才奇缺。2000年前中国仅有北京电影学院一所高等院校开设动画专业。2003年,全国开设动画类专业本科、专科的高校增至93所,在校生为7 000人。2005年,全国开设数字传媒、影视动画设计专业的高校447所,在校学生为5.6万人,毕业学生3 172人。[1]可见,我国动漫初级人才队伍的成长速度是迅速的,规模是庞大的,为我国成为动漫大国打下了良好的初级人才基础,也为高端动漫人才的培养储备了人才。但动漫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欠缺,初级人才过剩,高端人才奇缺。大部分动漫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都是本、专科学历,并且技能单一,不能满足企业对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动漫企业和动漫人才双向不选择的尴尬困境。一方面,企业求贤若渴,“众里寻他千百度”;另一方面,动漫相关专业毕业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人才的分层培养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的特征,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类别和层次是不同的,因此培养出不同层次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不同层面的需要是动漫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二)技术型人才过剩,原创型人才缺乏
从动漫产业链的完整性对人才的需求方面来看,中游人才过剩,上游、下游人才缺乏。由于动漫的学科定位不准确,致使动漫教育的目标出现了偏差。目前在学界动漫被认为是属于技术与艺术门类的学科,因此在开设动漫相关专业的千余所院校中,基本上锁定在动画、漫画、数字媒体和影视动画专业,大都在培养动画生产流程中的初级制作人才,致使制作类人才过剩,而动漫产业链条上游以及下游所需高端人才却非常缺乏。动漫属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是核心,创意是灵魂。动漫发展离开技术发展是不可能的,但没有文化内涵、没有感情、没有艺术的动漫是没有灵魂的动漫,也不具有生命力。文化消费是内容消费,内容大于形式,技术是附属于故事的,技术和外型只是手段,真正能够击中大众内心柔软之处的是动漫作品的内容,是动漫作品的精神气质。[2]原创编剧、策划人才缺乏是目前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是我国动漫精品力作缺乏的根本原因。原创型人才的奇缺说明我国动漫人才教育的模式已经滞后于动漫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说明了我国动漫教育的定位发生了错位。[3]。
(三)课程设置:重技术类课程,轻文化知识与艺术素养类课程
许多设置动漫相关专业的高校由于是“跟风上马”,大量扩招,缺乏对动漫培养目标的理性思考,致使动漫课程设置不规范,存在着重技术类课程,轻文化知识与艺术素养类课程的普遍倾向。有些人认为动画就是让画动起来,经过技术类课程的培养,能让画动起来的人才不少,但关键是让“什么”动起来。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颖指出:动画片创作人才需要培养的知识结构至少包括电影语言、美术基础、运动规律、动画设计和动画工具应用等5个方面,纵观全国各院校,有能力全部完成5个方面教学的只占很小一部分。有针对性地培养传统动画创作、制作人员的院校和专业就更少了。调查显示,美国大学一些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文化素养类课程占到一半以上。[4]由于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多集中在技术类课程方面,缺少文化通识类课程和艺术素养课程,因此培养出来的大部分毕业生基本上是技术不强、艺术欠缺,不能满足动画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动漫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材体系不健全
动漫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师资力量薄弱已成为当前影响动漫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多数院校一般采取两种方式来充实师资:一种是选择自己学校中与动画相近专业的老师到动画教育历史悠久的学院培训;二是直接聘请动画制作公司、电视台的从业人员担任兼职或专职教学任务。近年来,还有些学校的动漫设计专业教师来自于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以上三种方法的确在短期内解决了师资缺乏的问题,但都有弊端。经过短期培训的师资一般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不是科班出身,短期培训学习到的是基本的技法,是碎片化的知识,而无法建立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而直接从动画公司聘请的教师虽然有一线制作经验,但大都由于缺乏教学经验而忽视教学规律,不能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高校毕业生在高校受过比较系统的专业教育,绘画功底比较扎实,但却缺少实践经验。因此,三种方法有效结合是目前解决师资问题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做法。
再有就是教材严重缺乏。作为近些年才又热起来的动漫产业,学术界和理论界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但是理论成果中教材比较少,虽然也有一些高校的几位比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的动漫教材,但是数量很少,而且教材在系统性、实践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我国动漫人才培养途径
(一)分类教育与整合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从动漫的学科界定上来看,动漫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涵盖文学、艺术、动画、音乐、多媒体技术、网络编程、经济管理、出版、市场营销等多门学科。从动漫产业化的角度看,动漫产业链的完整既需要动漫教育培养出一流的编剧,创作出具有文化内涵和娱乐价值的精品力作,也需要动漫教育培养出一流的技师,能及时地熟练掌握并充分利用国际上最新计算机技术打造动漫形象,同时还需要动漫教育培养出一流的营销人才,使动漫作品不仅能立足国内市场,还能走向国际市场。因此跨专业的动漫复合型人才是培养和打造的目标。从中国动漫教育的现状出发,比较适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分类教育与整合教育相结合。首先需要全国的高校系统更新动漫教育的理念,统筹规划和部署,整合动漫教育资源。不同特色的院校之间既要突出自己学校的专长与特色,又要实现校级之间的有效合作与交流。目前培养动画人才的高校大体可分为四个类型,其中综合性大学相关院校占70%,美术类院校占15%,高职类院校占10%,影视类院校占5%。[5]在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开设等方面都类似。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各个高校培养的学生具有同质性,缺少差异性,造成同类人才过剩和急需人才紧缺。因此,在办学的过程中,各类院校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并且突出特色,避免各高校动画学院求大求全的问题,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其次对在校大学生四年的学习进行合理规划,大一进行动漫相关专业的通识教育,开设文史哲素养课、艺术概论课、计算机初级技术课、动画概论课程、经济管理课、市场营销课等,并把这些课再进行分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像文史哲素养课、艺术概论课、动画概论课程等是必修课,是从事动漫创作的人必须要学习的,而其他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修。大二和大三,在大一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确定专业,进行专业学习。不同专长的学校之间可以交换培养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学校的特色。大四,在前三年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到动漫企业进行实践课程的学习与实践。经过这样四年大学校际之间以及校企之间的的合作培养,复合型动漫人才呼之欲出,再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学生可以申请进修硕士学位,为高端人才的涌现打下良好基础。
(二)动漫教育招生多层次化
动漫人才的培养要有厚度,更要有梯度。目前的动漫人才培养模式在厚度上满足了动漫产业发展的基本需要,使动漫人才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数量。但梯度上远远不能满足动漫产业发展对尖端人才的需求。针对这一状况,培养动漫尖端人才首先从招生环节抓起。尖端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流的生源。从现有学校动漫专业的招生来看,由于对动漫学科界定在艺术与技术门类,于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按艺术类和技术类来招生的。艺术类考生对于文化课的分数要求是比较低的,有些高职院校对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课要求就更低。这大大制约了入学后学生学习的进度和程度,也大大提高了学校对学生培养的难度。因此,要想做好动漫、做强动漫产业,就要在招生环节把握住:招生多层次化。一流院校独立动漫学院尽量招一流学生,一流学生具有被培养成为尖端人才的资质与潜能,或者在一流高校设置相关动漫专业,比如在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的文学院设置动漫文学专业、动漫编剧专业等。尖端人才的培养不能急功近利,要有从容心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尖端人才的培养要静下心来,切忌浮躁,教育是需要时间的。
(三)加强动漫理论建设,优化课程设置
随着动漫产业化步伐的加速,动漫产业的实践如火如荼,但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这大大制约了动漫产业的突破性发展。目前业界对动漫产业和动漫文化研究的论著和论文也不算太少,涉及到了动漫技术理论、动漫产业理论和动漫教育理论,但对动漫这一学科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只有在对动漫这一学科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有了明确的界定和充分的研究后,才会科学地设置课程,逐步健全教材体系。加强动漫理论建设,首先需要国家政策的重视与支持,在每年的动漫产业扶持基金中划拨动漫理论项目研究经费,各级政府也要制定、出台相应的项目配套支持措施。其次,在每年的各个级别的动漫成果奖中,除了作品奖外,还要有相应的动漫著作奖和论文奖,鼓励动漫理论研究。
在动漫理论研究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从动漫产业化产业链完整性的角度看,需要对动漫产业的课程进行模块设置:上游课程模块、中游课程模块、下游课程模块。上游课程模块主要以策划和剧本创作为主,包括市场调研、剧本编剧、文学、美学等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策划、创作能力和文化审美底蕴。中游课程模块主要以动漫制作为主,包括角色造型、动漫脚本分镜设计、产品动态演示等,主要属于技术课程,实现上游精神产品的“外化”。下游课程模块主要以衍生品即周边产品的开发为主,主要包括动漫作品的市场营销、漫画的出版等。在动漫产业的链条中,这是最出效益的一环,也是实践性最强的一环,因此,在这一模块课程中,还要加强实践教学,增强与动漫企业的联动。根据不同学校特色,可以对不同课程模块有所侧重。
(四)重视高校与培训机构的互补功能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对动漫高端人才的需求,于是各类培训机构介入动漫人才的培养。但培训性质的教育不能解决动漫尖端人才奇缺的根本问题,只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培训具有短期性、应时性、阶段性、针对性,而不具有系统性、长期性、连贯性和整体性。培训能根据企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目前所需人才,但不能作为动漫尖端人才培养的主导方式,它无法完成学校教育对人才整体性的系统性教育。相对企业来讲,学校更宁静、更淡泊、更从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腌酱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化,也只有在相对去浮躁的校园环境中才能让学生静下心来,潜心学问,厚积薄发。针对目前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人才供求现状,培训机构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式灵活多样,既可以制定单独培训高端人才计划,在企业内部根据企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也可以和高校合作,定期在高校进行动漫讲座,经过短期培训,共同为动漫产业的发展、动漫高端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1]卢斌,郑玉明,牛兴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1(动漫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曾肖红.对高职教育培养动漫人才创新能力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0):117-118.
[3]刘文清.动漫高端人才教育研究[J].新闻界,2008(5):174-176.
[4]董小玉.中国高校动漫教育的“热”与“冷”[J].理论探讨,2007(3):47-50.
[5]陈林彬.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新闻界,2009(4):174-175.